文波濤
(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河北 石家莊 050086)
河北省井陘縣洞陽坡銅礦,為上世紀60年代礦點檢查時發現,認為區內銅成礦地質條件良好,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近年來,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開展了銅礦地質普查工作[1]。
河北省井陘縣洞陽坡銅礦位于太行山南段井陘-內丘一帶銅礦找礦遠景區內[2]。自上世紀50年代起,區域內開展過多項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工作,共發現35處銅礦(化)點[3,4]。區域上,大地構造位于山西斷隆Ⅱ23太行拱斷束Ⅲ211﹑贊皇穹褶束Ⅳ232﹑井陘盆地東南緣。基底由太古界片麻巖,古元古界板巖﹑變玄武巖組成,蓋層主要為中元古界砂巖﹑下古生界頁巖﹑上古生界灰巖以及新生界沖洪積物。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一般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沿斷裂有少量酸性巖脈和中性巖脈侵入(圖1)。

圖1 區域地質簡圖
區域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太古界石家欄組(Ar3sh),元古界甘陶河群(Pt1)﹑長城系(Ch),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O)﹑石炭系(C),新生界第四紀(Q)。
受多次地殼運動影響,區內基底較為復雜,構造以強緊密褶皺為特征。區域上形成一系列近平行斷裂,走向北東—南西,均為逆斷層,斷層面傾向北西,東盤下降,斷距不大。
區內巖漿巖主要有出露于東南部的楊家山變質中粒二長花崗巖(Pt12ηγ)和出露于區內東部少量的閃長巖(δ)。
研究區出露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古元古界甘陶河群南寺組三段(Pt1ns3),南寺組四段(Pt1ns4);中元古界長城系常州溝組(Chc)﹑串嶺溝組(Chch);新生界第四系(Q4)沖洪積物。區內發育一條北東走向斷裂構造,為受壓扭力作用形成逆斷層。區內巖漿巖不發育(圖2)。

圖2 礦區地質簡圖
2.1.1 南寺組三段(Pt1ns3)
區內南部大范圍分布,為海底火山噴發間隔期沉積形成,主要沉積有泥巖﹑長石石英砂巖等,后經區域變質作用形呈板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巖石組合,具有板巖—白云巖—板巖層序,巖石蝕變強烈,主要為硅化﹑碳酸鹽化,局部見有石英透鏡體。與上覆變玄武巖整合接觸,厚度超過200m。
白云質灰巖(dolm):出露于礦區的東南部。呈條帶狀分布,呈灰白色﹑灰色,隠晶質結構,中厚層構造,主要由碳酸鹽礦物組成,局部可見方解石石英脈。白云質灰巖中有鈣質板巖夾雜。
板巖(slat):分布于礦區南部,呈北東展布。灰綠色﹑黑色﹑黃褐色,隱晶結構,板狀構造,所含礦物成分不同分為炭質板巖﹑硅質板巖﹑千枚狀板巖,泥質板巖等,彼此界限不清楚。
石英巖(qzt):在板巖中見少量出露。灰白色,細粒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含少量絹云母及微晶粘土礦物。厚層石英巖。
2.1.2 南寺組四段(Pt1ns4)
為中基性火山巖,全巖蝕變,片理化﹑綠泥石化顯著,高嶺土化﹑硅化﹑碳酸鹽化次之。礦化明顯,普遍具褐鐵礦化,局部黃銅礦化。與下伏板巖為整合接觸。
變玄武巖(mbs):主要出露于礦區東北部,中部變窄,西部又變寬。灰白色﹑灰綠色,具氣孔狀﹑杏仁狀構造﹑塊狀構造,充填物為斜長石﹑綠泥石﹑石英等。根據礦物成分﹑組織結構構造及蝕變特征不同,分為硅質玄武巖﹑綠泥石玄武巖﹑絹云母玄武巖,彼此界線不明顯,規律性不強。
集塊巖(a):主要出露于礦區東北部,中部變窄,西部又變寬。與變玄武巖無規律交雜出露。灰﹑灰白﹑肉紅色,根據其顏色不同有雜色和同色集塊巖之分,根據其成分不同有玄武質﹑石英質﹑板巖,膠結物為硅質﹑碳酸質及熔巖。
2.1.3 常州溝組(Chc)
分布于礦區的西北部。下部為條帶狀鐵質石英砂巖,中上部長石石英砂巖﹑含礫長石石英砂巖﹑粗砂巖﹑條帶狀石英巖狀砂巖﹑厚層石英巖狀砂巖等。與下伏南寺組火山巖呈明顯的角度不整合接觸。
2.1.4 串嶺溝組(Chch)
分布于礦區的南部。底部為含海綠石鐵質石英砂巖﹑含鉀粉砂質頁巖,中下部為灰白色石英砂巖,上部為薄層細砂巖夾泥質白云巖。
2.1.5 第四系全新統(Q4)
風積﹑洪積黃土及亞粘土。
礦區位于井陘向斜南東翼,基底和蓋層均為北西或西傾的單斜層。基底巖層傾角較陡40°~65°,蓋層傾角較緩11°~35°。實測一組斷層F1,為逆沖斷層,走向北東55°~60°,傾向北西320°~330°。該逆斷層造成南寺組三段板巖與長城系串嶺溝組石英砂巖直接接觸,在斷層中形成20m~100m寬的構造角礫巖帶。
3.1.1 礦化蝕變帶特征
區內發現多條銅礦化蝕變帶,其中Sb1﹑Sb2礦化蝕變帶規模較大(圖2),部分區段Cu品位較好﹑厚度較大。
Sb1礦化蝕變破碎帶,主要由蝕變礦化集塊巖﹑砂巖組成;集塊根據成分不同分為玄武質﹑石英質﹑板巖,膠結物為硅質﹑碳酸質及熔巖;礦化蝕變破碎帶總體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出露沿走向長約100m,寬約20m~40m。蝕變帶裂隙發育,裂隙一般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35°~55°,與蝕變帶產狀基本一致。蝕變帶中蝕變廣泛分布,主要為硅化﹑綠泥石化,蝕變帶局部礦化明顯,主要為星點狀﹑細脈狀黃銅礦化﹑藍輝銅礦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礦化一般沿裂隙分布,呈團塊狀﹑透鏡狀。
Sb2礦化蝕變破碎帶,位于南寺組三段變質板巖中,主要由破碎板巖組成,原巖為泥巖﹑砂巖等,呈灰白色,灰綠色。Sb2礦化蝕變破碎帶走向北東55°~65°,傾向北西,傾角31°~47°,出露沿走向長約650m,寬2m~8m。蝕變帶中蝕變廣泛分布,主要為絹云母化﹑硅化﹑高嶺土化。蝕變帶礦化分布不均勻,主要為星點狀黃銅礦化,孔雀石化,礦化一般沿巖石層間裂隙分布,呈似層狀,透鏡狀。
3.1.2 礦體特征
區內共圈定出4個銅礦(化)體,本次圈定的4個礦體特征分述如下:
Cu1礦體,賦存于Sb1礦化蝕變破碎帶西部,礦體呈透鏡體狀,走向55°~65°,傾角33°~41°。礦體沿走向出露長度約100m,礦體平均厚度4.28m,Cu最高品位3.98%,最低品位0.51%,平均品位2.18%。地表厚度較大,深部厚度變小,近地表礦化明顯,深部Cu礦化變弱。
Cu2礦(化)體,呈似層狀產出,走向35°~55°,傾角13°~15°,沿走向出露長度約260m,礦體平均厚度0.79m,Cu最高品位2.11%,最低品位0.94%,平均品位1.65%,為一厚度不大的Cu礦(化)體。
Cu3礦(化)體,呈似層狀產出,走向35°~55°,傾角10°~13°,出露長度約250m,礦體平均厚度0.93m,Cu最高品位1.35%,最低品位0.76%,平均品位1.05%,為一厚度不大的Cu礦(化)體。。
Cu4礦(化)體,賦存于Sb2礦化蝕變破碎帶中,呈層狀產出,走向北東55°~65°,傾角31°~47°,出露長度約400m,礦體平均厚度2.145m,Cu最高品位0.76,最低品位0.23%,平均品位0.55%。地表礦化明顯,深部礦化明顯變弱,為一礦化不均勻,品位較低的銅礦(化)體。
Sb1礦化蝕變帶與頂板圍巖界線較為清晰,與底板圍巖界限不明顯。礦化蝕變帶頂板圍巖為石英砂巖,底板為玄武巖﹑集塊巖,頂底板圍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蝕變;Sb2破碎蝕變帶與頂底板圍巖界線不明顯,礦化蝕變帶頂底板圍巖均為為砂質板巖。
蝕變種類主要為綠泥石化﹑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等。
綠泥石化:主要發育在蝕變破碎帶的外帶,系云母﹑角閃石等被蝕變交代形成。
硅化:硅質均勻的交代圍巖的巖石,依交代的強弱不同形成硅質蝕變巖﹑硅化巖,大部分呈細脈狀或網脈狀沿裂隙充填,與銅礦化有密切關系。
絹云母化:發育在礦化蝕變破碎帶的頂﹑底板圍巖內,與銅礦化有一定的關系。
碳酸鹽化:普遍發育在巖石裂隙中,呈細脈狀﹑網脈狀分布,與銅礦化無關。
3.3.1 礦物組成
礦石主要由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組成。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銅礦﹑銅藍﹑藍輝銅礦﹑黃鐵礦﹑褐鐵礦。非金屬礦物主要由粘土質﹑硅質﹑綠泥石﹑絹云母﹑白云母﹑白云石組成。礦石的礦物成分較復雜,沿走向及傾向變化較大。
含銅礦物一般以侵染狀或細脈狀分布于變玄武巖﹑集塊巖中,少量分布于砂巖中,礦化不均勻。黃銅礦呈半自形~他形粒狀,粒徑0.01mm~0.6mm不等雜亂分布,銅黃色,后期多被褐鐵礦交代,少量被銅藍﹑藍輝銅礦交代;銅藍呈粒狀,局部交代黃銅礦,具深藍色-藍白色多色;藍輝銅礦呈不規則粒狀,局部交代黃銅礦;孔雀石呈翠綠色,呈柱狀﹑針柱狀﹑粒狀,分布于巖石表面,大部分以膠體出現,沿裂隙面呈片狀分布,或交代于變玄武巖以充填物產出。
黃鐵礦:呈半自形粒狀,粒徑<0.05mm,局部零散分布,后期具白鐵礦化﹑褐鐵礦化。
褐鐵礦:呈隱晶狀,部分沿黃銅礦邊部將其交代。
3.3.2 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它形—半自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交代結構等。
它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為礦石主要結構,礦石中黃鐵礦﹑黃銅礦等硫化物呈半自形—它形,浸染狀分布于礦石中。
交代殘余結構:殘余黃鐵礦后期多被褐鐵礦交代,少殘留,殘余黃鐵礦呈它形粒裝,粒徑<0.02mm,呈星點狀﹑島狀分布于褐鐵礦中。
交代結構:銅藍﹑藍輝銅礦,一般呈不規則粒狀,局部交代黃銅礦。褐鐵礦,呈隱晶狀,部分沿黃銅礦邊部將其交代。
3.3.3 礦石構造
礦石構造主要有稀疏浸染狀構造﹑晶洞狀構造等。
稀疏浸染狀構造:巖石新鮮面呈土黃色﹑紅褐色,金屬礦物呈稀疏浸染狀分布在礦石中,為區內礦石主要構造類型。
晶洞狀構造:巖石紅褐色+粉白色,巖石發育晶洞,黃鐵礦褐鐵礦在晶洞中發育,黃銅礦呈浸染狀分布于礦石中。
3.3.4 礦石的類型
按礦石物質組成﹑礦物組合和結構構造劃分,區內礦石主要類型為蝕變巖型。主要賦存于區內蝕變破碎帶內,礦石多呈硅質團塊狀產出,孔雀石多分布于礦石表面,但黃銅礦等亦呈團塊狀或細脈狀時有出露但分布很不均勻,致使礦石品位變化較大。
區內變玄武巖巖石所含銅豐度值極高,含量達到250×10-9,是地殼銅克拉克值的5倍,結合礦床地質特征,成礦物質來源應為古元古界甘陶河群南寺組變玄武巖。
新太古代時期,古洋殼向東部古陸方向發生俯沖,由于陸殼的壓力導致洋殼結構失穩,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拉張斷裂,產生裂谷帶。在此構造環境下,海水通過裂谷向下,為地幔物質提供流體,并獲得熱源,而軟流圈地幔基性巖漿物質上涌,由熱液攜帶并沿裂谷帶升至洋殼表面。溢流的巖漿在海水冷卻作用下迅速凝固,并于早元古代形成玄武巖,即成礦物質來源。
古元古代后期—末期,受呂梁造山運動影響,地表接受風化剝蝕,形成碎屑巖。中元古代初期,其上沉積形成厚層石英砂巖。古生代后期—新生代初期,燕山構造運動與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使太行山脈隆起,區域構造和巖漿作用使大氣降水溫度升高,促進水-巖作用的發生,從圍巖中萃取成礦物質,沿斷裂破碎帶形成脈狀銅礦床。
綜上所訴,本礦床應為中溫或中-低溫熱液型銅礦床。
根據礦床地質特征,礦體地質特征分析認為今后找礦應重點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1)古元古界甘陶河群南寺掌組變玄武巖是銅礦床主要賦存層位,南寺組四段是尋找銅礦(化)體的有利層位。
(2)韌性剪切帶等構造是主要的控礦﹑容礦構造,礦(化)體嚴格受構造破碎蝕變帶控制,是今后找礦的主要方向。
(3)圍巖蝕變以綠泥石化﹑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為主,其中,綠泥石化﹑硅化大部分呈細脈狀或網脈狀沿裂隙充填,與銅礦化有密切關系。若同時有褐鐵礦化﹑黃鐵礦化﹑孔雀石化,則會有礦體產出,可作為找礦的直接標志。
(4)區內圈定了多條銅礦化蝕變帶,礦化蝕變情況較為復雜,帶內確定銅礦(化)體4個,主要為地表探槽揭露,僅一個鉆孔控制,工作程度整體較低,應重點對Cu1礦化體深部進行工程布置,以取得進一步成果。
本文通過對河北省井陘縣洞陽坡銅礦區域成礦地質背景﹑礦區地質及礦床特征分析,描述了地層﹑巖性﹑圍巖蝕變﹑礦體等特征,總結了礦床成因,提出了找礦標志及找礦方向,為該區進一步開展找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