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頡
農業潛力巨大,農村天地廣闊,是有志青年創新創業的大舞臺。
在普通人的觀念里,養豬是個有氣味的活兒,技術含量也不高。但是走進位于“孔雀湖生態園”的揚州市三生畜牧有限公司,這一觀念將被顛覆。公司總經理杜磊放棄在城里就業的機會,一頭扎進養豬這個對他來說陌生的領域,邊做邊學,漸漸成為行家里手。他提出“規模化、生態化、智能化”養豬模式,將養豬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在實現創業夢的同時也帶動了家鄉經濟的發展。2021年5月,杜磊被共青團揚州市委評為“揚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創辦大型養豬場
杜磊出生于1994年2月,大學畢業前夕,找工作曾讓他有點糾結。通過高考,他好不容易離開農村,父母當然希望他在城市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農村變化很大,年輕人在這個廣闊的舞臺上有了更多施展拳腳的機會。是金子總會發光,他更愿意回鄉就業,挑戰自我。
畢業后,杜磊不顧家人的反對,回到家鄉揚州儀征市陳集鎮,到一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任職,從事項目管理和策劃工作。當時,這家公司的養豬規模不大,只有幾百頭豬,后來隨著效益提升,養豬規模有了一定增長。杜磊全身心投入生豬生產和循環農業發展,從基層干起,不怕吃苦,不懂就問。多少個夜晚,他在豬圈內忙前忙后,即使周末也不休息,鉆研養殖技術,漸漸地成了行家里手。
后來,公司需要對養豬產生的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杜磊提出自己的建議:通過新建大型沼氣池,將養豬產生的糞便引入沼氣池進行發酵,進而產生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沼氣。通過循環利用,形成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這件事給杜磊帶來很大的啟發,讓他看到生態循環農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0年初,非洲豬瘟蔓延,給國內生豬市場帶來不小的沖擊。由于供應嚴重不足,過年等節假日疊加效應影響,導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為了保障市場供應,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生豬保供優惠政策,給養豬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好。在這樣的背景下,杜磊決定自己創業,新建年產15萬頭的大型生態養豬場——揚州市三生畜牧有限公司,為儀征全市承擔80%以上的生豬保供任務。
養豬場建設之初,遇到兩大難題:一是資金問題,二是土地問題。由于是生豬保供項目,當地政府非常支持,市長親自協調相關問題,采用現場辦公形式,各部門相互配合,辦事效率極高,順利解決了土地批復問題。因為有政府支持,這個養豬項目被列入2020年江蘇省重點農業項目。
除了獲得政府部門幫助,杜磊還與全國著名的上市公司正邦集團緊密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上下游配套、專業化協作。此外,杜磊又說服相關股東,耗資1000多萬元收購廢棄老舊豬場的豬舍和廠房,全部推倒重建。整個重建項目總投資1.6億元,杜磊經過多方籌措終于資金到位。
為了拿到這些融資,杜磊不知道跑了多少次。他那雙皮鞋穿得認不出本色,腳底磨出好幾個水皰,整個人被曬得皮膚黝黑,說話聲音都有些嘶啞。這些辛勞沒有白費,看到散發著墨香的工程建設項目計劃書,他露出欣慰的笑容。
對于項目施工方案,杜磊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改進的細節。他還采用邊設計、邊立項、邊施工的方法,想方設法縮短工期。熱火朝天的工地上,他和工人們奮戰在一線,晚上也組織工人披星戴月地干。從春暖花開到酷熱難耐,再到秋風掃落葉,他硬是將工期壓縮到8個月。
變廢為寶促環保
杜磊創辦養豬場前,附近就有多家小型養豬場。除了規模小,難以形成集群效應,也存在養殖模式粗放、生態環境較差等問題。難聞的氣味,隨著空氣飄到附近村民家,嚴重影響到村民的生活質量。
養豬場難道只能臭氣熏天、讓人們掩住鼻子避之不及嗎?可否沒有異味外溢,實現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杜磊早就考慮到這方面因素,在項目規劃階段就將生態化養豬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產生異味的源頭就在于豬糞等廢料。以前很多人只管養殖,沒有顧及糞便的利用,不僅產生了嚴重的空氣污染,還白白浪費了很多資源。”杜磊說。
為此,杜磊進一步完善了當年提出的建議,將新建成的豬舍設計成兩層,高3米左右,一層是生活區,一層是漏糞區,不僅有排廢氣系統,還有通風換氣系統、集污排廢渣系統、恒溫系統等,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在養殖場一角,有一個36000立方米的覆膜式沼氣發酵池。沼氣是各種有機物質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并在適宜的溫度、pH值下,經過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產生的一種可燃燒氣體。沼氣屬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養豬產生的糞便,通過厭氧池發酵產生沼氣。沼氣可以當作燃氣,還可以用來發電。7.5萬頭存欄豬日均產生廢棄物1000噸,產生的沼氣能供應3臺500千瓦沼氣發電機組進行發電。僅沼氣發電這塊,一年就可發電100多萬千瓦時,產生48萬元的經濟效益。
“經沼氣裝置發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較豐富的營養物質,可用作肥料和飼料。”杜磊介紹,由豬尿形成的沼液,流向4000立方米SBR肥水過濾凈化儲存池;需要使用時,通過園區內設置的管網噴施到園區內農作物上。沼渣也有去處,在肥料加工車間,巨大的高速堆肥機帶著轟鳴聲運轉,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處理工序后制成有機肥,一部分施用到園區內農作物上,剩余的肥料向外銷售。
經過一段時間發展,杜磊的事業不再僅僅局限在養豬這一項上。他管轄的蘇勝種豬場和三生育肥場總占地面積約5000畝,其中綠化面積就有4000多畝,占總面積的80%。與養殖基地一路之隔的循環農業生態園也已現雛形,700畝水產自然養殖區、1885畝花卉苗木繁育區、500畝民宿及特色餐飲綜合區、50畝農產品深加工區、50畝農產品展銷區、1200畝茶果蔬菜及稻米生產區已漸成規模。
轉變管理模式
管理這家大型養豬場,單靠人力肯定是不行的。杜磊引進現代化的技術,不斷提升管理效率。從進入養豬場的復雜程序就能看出端倪。入場“噴淋—高溫—臭氧”消毒、更衣、腳踏鞋底消毒……經過多道固定流程后,項目區技術人員才能進入核心養殖區。
在傳統養殖場里,“豬倌”總是穿著圍裙,在豬欄前手提著一桶豬食倒進食槽,或拿著工具清掃豬欄。這樣的場景在杜磊的養豬場內已經絕跡。目前這里擁有的種豬限位欄5000個、產床1200個,存欄7.5萬頭肥豬舍的養殖區已實現自動投喂料線100%覆蓋。
為了盡可能減少人畜接觸,杜磊主動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組織相關科技人員開發了生豬養殖智能化系統,先是在蘇勝種豬場開發豬舍氨氣濃度、溫度監測設備、排氣扇等監測報警裝置。這些裝置與手機APP云端自動控制項目連接,實現手機端實時查看與操作,減少了用工、降低勞動強度的同時,也減少了養殖環境污染風險。全程智慧化管理,實現了由傳統養豬向智能化養豬的過渡。
由于生豬防疫要求,采購經銷商如何了解生豬養殖狀態?杜磊介紹,在生豬養殖智能化監控中心,有一塊很大的LED電子顯示屏,實時顯示養豬場內的情況。這些數據信息通過視頻向客戶傳輸,讓客戶相信養殖場內都是吃了讓人安心的“放心豬”。2021年底,杜磊又采購了幾架無人機,既可以往豬場內運送小型物品,減少人員接觸,又可以為農作物育苗、施肥提供智能化設備。
展望未來,杜磊說:“農業潛力巨大,農村天地廣闊,是有志青年創新創業的大舞臺。下一步除了繼續走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之路、把豬養好外,我還打算在農副產品深加工上大做文章,把農副產品的產業鏈拉長,通過開辦電商平臺,幫助當地農戶推銷更多的農副產品,帶動更多的農戶走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