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愛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學生的全面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他們在教師科學的指導下,能夠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實施雙減政策,讓學生有時間參加課外活動,減少學生的作業量,讓他們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關鍵詞:初中歷史;雙減
前言:
減負是指減輕學生超重的學習負荷及不合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我們要通過減負促進優質教育的實施,以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有些家長擔心雙減的實行,會使學生的教育教學質量降低,因此,放學后會采取課外培訓等措施,這樣一來又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本文闡述了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減輕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一、雙減政策的含義
雙減政策主要是禁止課外培訓機構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做到減輕校內學習量和校外培訓負擔。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角度來設計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在教育教學中充分融入實際,關注學生實際、提高教育的高度和深度、改善以往教學方法的問題,以學生為出發點,使教育活動更科學、更有效。
二、多媒體教學
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根據學生的興趣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象、聲音等技術融為一體,增強直觀感受,給學生帶來視覺與聽覺的愉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解決學習中的諸多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結合學生的特點,從課本上找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課堂上,不同時期的著名皇帝,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通過補充他們的事跡,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歷史人物“活”起來,讓學生對這些人物有較全面的認識,并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知識的熱情。
三、先學后教,共同探索
正如在教學“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時,就采取教學方式的創新,先學后教,共同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設計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先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自主學習,然后再給學生一些疑問進行探究。問題一:假如你是老師,你會怎樣向同學介紹洋務運動的概況?這種換位設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進取精神,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學習,提高課堂效率。問題二:你如何評價洋務運動的得失?可以使學生全面思考,客觀公正地評價洋務化運動的目的、內容、作用和效果。既承認其局限性,也肯定其進步性。問題三:維新運動是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維新派對變法做了什么準備?在此基礎上,學生可運用歸納邏輯的方法,結合時代語境,探究、分析歷史原因。問題四:為什么要變法?在變法中遇到什么困難?為何變法失敗?這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收集歷史信息,學生自己完成了這一課的學習,達到了先學后教的目的。問題五:如何評價譚嗣同等六人對變法的獻身精神?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們的觀點不同,他們的問題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學會解決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我們在教學中常常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四、開展導問教學
導問教學有利于深度學習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初中來說,歷史新課標告訴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了解和客觀評價歷史,進而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有助于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識。導問教學以問題為支撐,引導學生溝通、深入反思再進行提醒點播,有激勵和引導功能。這是一種鼓勵學生去探索學習更多的知識和多角度地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教學方法。所設計的交流內容可以拓寬學生思維和知識的視野,大大提高學習質量。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的記錄,離學生太久了,無法感同身受。不可避免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學習內容枯燥乏味,難以理解。通過導問教學,教師可以設計有序的問題和有趣的問題情境,分層分解知識,循序漸進引導學習內容,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既能克服教學中的困難,又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為做到減負增效,充分發揮導問教學目的,教學設計必須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讓學生能夠回答問題。這樣既能達到激發思考、分析、探究的教學目的,又能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提高導問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社會生活變遷”這一歷史內容教學中,旨在使學生了解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社會生活的變化,培養學生積極的態度,提高民族自信心。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分為“衣”“食”“住”“行”四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實踐活動,指導學習小組與爺爺奶奶溝通,收集相關歷史資料,書籍等,總結人們在飲食、衣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變化,提高學生總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布置一些有趣的作業內容
初中生自身也面臨升入高中的壓力,假如教師總是只給學生布置單一的作業,學生們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出現抵觸心理。所以,在雙減的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的設計要豐富多彩,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首先,整理攝影作品的內容,同學們運用自己對歷史的了解,拍攝歷史生活元素,寫下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其次,獨立布置自己的作業。新時期的歷史教學應以學生為主導,教師應適當放松學生的權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所以,在設計歷史作業時,可以與學生集體討論,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老師及時調整作業內容,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指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本課程的作業內容。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大膽地表達自己對作業的看法,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盡量滿足學生,達到科學與教育統一的效果。
結束語
總之,在雙減的背景下歷史教學不能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師必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實現創新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改進教學理念,充分重視歷史作業,合理設計,讓學生自主參與,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杰.歷史作業的創新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1):31-33.
[2]王繼進.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減負增效[J].西部素質教育,2020,2(04):104.
[3]劉永和.減負應嚴守不減效底線[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3(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