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嬌
摘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幼兒教育中,政府對于公辦資源與民辦資源的發展進行調整。在雙減制度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杜絕提前教育,課外超前教育等。雙減政策下的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長,從公辦幼兒園著手提高教學質量,教育不僅出現在學校,還有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幼兒教師以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為重點激發幼兒自主能動性;家庭內部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幼兒探究尋覓知識;從根本上培育幼兒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才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雙減政策;幼兒教育;創新創意;活動
一、豐富教材為幼兒提供創意源泉
隨著時代的變化,“雙減”政策的改革對我國教育有了進一步的推進。幼兒教育是孩子最基礎的知識能力培養,以伴隨幼兒健康成長為目的對幼兒進行培育。據大部分的幼兒園對幼兒教育環境氛圍重加塑造,為幼兒提供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促進幼兒成長。作為幼教而言,以教學資料為主進行探討發現并收集一些操作性較強的材料,激發幼兒的感官與創造力,幫助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動手動腦完成創作。幼兒對于世界的認知是不全面的,并對世界中各事物抱有諸多好奇心。因此,豐富的材料資源對于幼兒教育是培養其創新能力的關鍵,教師需引導幼兒結合材料的探索將自己的情感與創意表現出來,例如在“有趣的貝殼”為主題的手工創意課程中,教師提前與幼兒或幼兒家長進行溝通說明準備材料,家長在周末帶領幼兒去戶外采集貝殼,不僅拉近了幼兒與大自然的距離,同時也增添了幼兒對世界的認知。課堂中教師對貝殼展開活動,引導幼兒將收集的貝殼進行手繪、拼湊、粘貼等方式進行創作,激發幼兒創新創造能力,制作完成后將幼兒作品進行展示表揚鼓勵,促進幼兒學習質量與心理健康發展。[1]
例如在“谷雨”課程的講授中,教師先與幼兒們講解節氣的來源,在谷雨節氣時,人們種瓜點豆在春雨過后會促使農作物生長,也意味這谷雨后春天的來臨會帶來更多的降水,也暗示著農民伯伯的豐富的收獲,接著再播放關于“谷雨”的兒歌,讓幼兒通過兒歌了解谷雨。同時,教師也可帶領小朋友選擇工具在一快小土地上進行鏟土播種,在每日澆水后觀察并等待種子生長的過程,這個課程的延申模式加入了理念與實踐,更貼近于真實生活,讓幼兒更有感觸與印象。
二、通過環境創設培育幼兒創造力
“雙減”教育中更為明顯的表示出以學生成長為重點的教學模式。環境創設對人的影響是無盡的,幼兒園作為幼兒成長教育的重點場所之一,因此,幼兒園應對環境氛圍的營造對于幼兒發展是必要的。結合教育與娛樂氛圍進行開展手工活動,有助于促進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可從多途徑為幼兒創造符合其成長的教學氛圍,讓幼兒在幼兒園接觸到環境教學的影響,使幼兒在環境的接觸與認識中逐漸增添對世界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也需不斷的鼓勵幼兒在校園內及生活中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引導幼兒通過多聽多看的感官認識,通過不斷的豐富環境增長幼兒見聞,才能對幼兒創造力產生持續發展的效果。例如在開展“有趣的貝殼”為主題的創作課程前,利用周圍環境條件對幼兒進行貝殼藝術品展示,圖片展示、視頻制作等途徑,使得幼兒在藝術的觀賞過程中認知到顏色及其特點,同時,教師也可以與家長進行溝通,通過不同方式促進家長與孩子共同協作完成作品的能力,在有趣的活動與制作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幼兒的認知,也能提高幼兒的創新創造能力。
三、以幼兒的眼光創設環境
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更有效的影響幼兒成長時需要幼兒積極參與而產生的互動的效應,在探索性主體活動中,幼兒進行討論提出問題與意見,在于教師進行商討收集材料進行創造。幼兒對物件的操控欲強烈,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認知能力,幼兒的年齡特征表現在對世界的認知時感性與形象化的,需要配合動作的協作,環境的創設要與教育目標相關聯,從墻面布置與角落展示都可體現課程教育內容。幼兒對周圍任何的動態環境都感興趣,樂于在參與過程中了解環境。因此,幼兒園的環境設置對幼兒可以產生直接影響。在布置環境中,例如在幼兒園墻面布置中,教師可引導幼兒參與手工活動,利用身邊廢棄物(牛皮紙、麥秸稈、瓜子皮等)經過修剪、涂色、拼貼等方式組成一副圖畫;或利用秋天掉落的葉子、松果收集組合成一棵樹,放置在教室的角落;不但形象和諧,美化了教室,且在變廢為寶的過程中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的機會,提升了幼兒自信心,在幼兒對大自然的感情也得到了升華,在手工學習中讓幼兒更貼近自然的了解到季節變化與特征。活動中教師也需對幼兒的發現進行反饋,促進幼兒觀察能力與興趣,在觀察與語言結合的表現中也可促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提供廢舊材料讓幼兒通過制作、發現、探索中“變廢為寶”,在關注秋天的變化中了解不同季節中大自然的變化,積累更多關于秋天的經驗,提高幼兒敏感性;在創設過程中,教師帶領幼兒參與制作,收集秋天的葉子,結合材料工具,皺紙做小草小花、報紙做成柳樹、綠色皺紙做的柳條葉、在畫質上剪下小蝌蚪等。將制作材料進行拼接粘貼,幼兒在制作過程中因適應年齡興趣而且需要動手中表現出合作與互助地專注在主題課程中,墻面環境布置是幼兒真正參與到環境中進行創設地,教師地角色也轉變了,幼兒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更又將教育目標具體化,使幼兒在物質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在觀察與情境創設中培育幼兒的興趣需要。
與此同時,幼兒在親身體驗空間的布置時,讓幼兒將活動區多余的物品搬出去,自己的物品放進來,給與孩子空間支配權力,并能自由的花時間進行整理布置,提高幼兒動手能力。幼兒園的環境教育不僅僅表現在園區內的環境布置,同時也包含環境創作的過程,環境創設也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單方面的策劃布置,只會在無形中拉開幼兒為教育主體的參與精神,由此,需要教師與幼兒共同協作,帶領幼兒親身參與活動過程。
四、利用信息技術為幼兒教學增添活力
隨著當代科技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雙減”政策的頒布更注重學生本身的發展,在信息技術已融入到生活中,在幼兒教育中,我們要發揮信息技術帶來的優勢為教育提供便利,使得幼兒教育更加豐富,能夠更好地為幼兒教育提供優質服務,同時提高幼兒教育水平的質量。
4.1培育幼兒興趣愛好
課堂中運用到信息技術的工具可以更好的為幼兒的興趣愛好提供幫助,在藝術課堂中可為幼兒展示藝術作品的制作視頻及圖片展示內容,引起幼兒視覺興趣激發幼兒動手及創新的能力;在音樂課堂中為幼兒提供各種樂器或音樂的演奏及唱法等,讓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開闊眼界與認知。例如在《冰雪奇緣》動畫作為主題,對當今少兒中最流行的動畫片故事與音樂進行賞析,讓幼兒了解無聲動畫與有聲動畫之間的區別,加強幼兒在音樂賞析的興趣,引導幼兒對藝術的愛好培養,為今后的藝術教育做鋪墊。
4.2優化課堂教學
已現有課程內容為基礎選擇多媒體工具。例如,在語言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信息媒體對幼兒進行情境創作教學,根據幼兒的接受程度及幼兒的關注興趣點為前提,使用信息媒體為幼兒教學創造多樣化的三維空間培育幼兒感官上視覺與聽覺的能力。在講授故事教學的課程時,使用多媒體投影儀展示卡通圖像,引導幼兒通過圖像編故事,培育幼兒的思維能力與創作能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播放兒歌,教師引導幼兒跳舞,幼兒隨著愉悅的氛圍中不由自主地跟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3提升幼兒創新思維
為符合“雙減”政策下學生的發展,對學生成長教育進行深度研究中發現,幼兒在學習初期對世界充滿好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幼兒創新思維能力。互聯網技術為幼兒提供更優質的教學內容,為教師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在通過篩選后為幼兒展示多媒體教學資料,開拓幼兒的視野,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尤其在視頻與圖片的傳遞使幼兒更容易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中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以《我的家鄉》為主題的課堂中,教師通過視頻播放讓幼兒更輕松的了解家鄉的寓意與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更傳統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應作為輔助教學的作用。積極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更為直接的用環境教學方式對幼兒成長教育進行影響,融入興趣活動在教學中,通過視頻了解我的家鄉內涵意義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活動介紹自己的家鄉,激發幼兒的興趣與分享,使得幼兒養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培育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
五、結語
“雙減”后,家長與學校對于孩子的教育更加關注,全方位地對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進行思考與引導。興趣的培養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幼兒正處于發展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到幼兒的年齡、心理特征及學習興趣,根據幼兒學習狀態選擇適應的信息化教學進行多元化輔助。同時也需適宜的選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減少幼兒對電子設備的使用頻率,教師也需對電子設備進行規范化學習,以免將錯誤的操作、過度的應用、不合理的展示都會對幼兒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取其精華,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上去其糟粕,探索更利于幼兒成長的教學內容,培育幼兒心智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修婧幼兒教育理念轉變與童書出版分析[J].中國報業,2020,(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