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震宇
一檔老年電視節目里,一位專家正兒八經地向觀眾推薦適老的節目和文藝作品。作為從事文化藝術和傳媒工作四十多年,且已步入老年行列的我,看著看著禁不住啞然失笑。
過去有“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紅樓”的所謂讀書告誡。說老年人不宜看《三國演義》,因為上了年紀的人,人生抱負和理想皆已塵埃落定,建功立業欲望已減退,金戈鐵馬鼓角錚鳴已遠去,就沒興趣看這樣的東西。同時又擔心曾經在社會上吃過虧的老年人,會運用三國中的計謀來報復別人。還有就是擔心老人在品讀三國和回味自己經歷時,想起自己年輕時的待人處世,會有“拍大腿”的悔不當初之感,徒給自己增添傷悲。這告誡在古代或許還有點道理,但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已毫無意義了。如今無論是你想不想接受,各種各樣的資訊都會通過各種渠道擁塞進你的耳朵和眼睛,人們也早煉就了一副好“腸胃”,能消化各類東西,那些擔心都成了多余的了。時至今日,所謂的專家竟還在推銷那些過時的觀點,著實讓人慨嘆不已。
閱讀和欣賞是人的基本文化需求,是吸收精神營養,對老年人來說也可以是消遣,甚至純粹的打發時間,或許同時也能從中體會回味過往。無論是哪一種,沒什么不可以。就像飲食要雜一點的好,精神食糧也可以兼收并蓄,歷史現實、言情武俠、驚悚戰爭、玄幻諜戰、計謀宮斗、喜劇悲劇、正劇肥皂劇無厘頭劇,甜酸苦辣咸,只要合法合理的,只要自己喜歡的,盡可看盡可讀,時事政治哲學科學更是自不待言。而如果偏食,則可能會形成一種精神的“營養不良”,反倒不利于自己認識這個復雜多維的世界了。“半邊天”節目、婦女雜志不是只適合女性看的,“夕陽紅”“銀潮”類的節目、欄目也不只限于老年人看。別以為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是年輕人的相親節目,就一定是年輕人看的,有收視率專門統計,收看這檔節目占比最高的恰恰就是中老年人;年代劇不僅上了年紀的人喜歡,追劇者中也有不少年輕人;同樣,青春劇也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屬。
少年不懂曲中意,聽懂已是曲中人。有些作品是要有了豐富的閱歷才能完全品出個中滋味的,也就是說,上了年紀的人更能讀懂讀透這樣的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我在20歲時看了一遍,實際上是囫圇吞棗只知情節不知內涵的,40歲時再讀雖有感受但還被人物情感牽著走,今年60歲再讀一遍,剛剛能冷靜地站在客觀角度去理解結構、布局、語言等,又是一番全新的感受。一部優秀作品對誰都是合適的,既能讓人常讀常新,也能給不同的人輸送不同的養分。作品可以根據題材、內容或表現手法分門別類,而受眾則沒有辦法劃定對象。
適老不適老,只有自己才知道。因為文化背景不同,人生經歷不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興趣愛好也各有不同。只要感覺好,看后依然吃得香睡得著精神愉悅就行,如果能對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有所幫助,對促進身心健康有利那就更好了,就是產生了正能量。也正是這,很多報刊將閱讀專欄定名為“悅讀”。反之,假如看了某一作品,無論它是否冠以適老名頭,感覺不舒服,那就是不適合你,你以后別看就是了。當然,如果你的感覺不好,也不等于別人感覺不好,更不等于它不適老。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