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焰瑜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連結教材、教師和學生三大課堂要素的紐帶,課堂教學活動實質上是依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展開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精彩的問題設計,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向活躍狀態,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構建。
筆者發現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滿著“是不是”、“對不對”淺顯直白的問題;有時,由于設計的問題脫離學生實際,提出問題后,學生默不作聲;還有些老師課堂上總是“馬不停蹄”地提問。稍不注意,課堂就會變成老師自己表演的“舞臺”乃至“獨角戲”!
一、問題設計的幾個原則
1、以“生”定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問題的設計一定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能力、心理等特點,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高中學生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有較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對與自己直觀經驗沖突的現象或“有挑戰性”的任務更感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當用學生眼光看數學,研究學生內在的數學需求。
2、以“核心素養”定問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是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和教學理論的集中體現。而數學核心素養是一切手段、方法的終極目標和歸宿。因此問題的設計要圍繞數學核心素養,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目標、緊扣教材,讓蘊涵核心素養的問題成為達成目標的載體。
3、以“開放性”設問
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往往能誘發學生自覺地運用已有知識去思考,探索未知,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必需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有足夠的“空間”與“自由”。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享受知識獲取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長遠學習能力。
4、以“公平性”設問
問題的設計不能只滿足于“精英”們的需求,使多數學生成為他們表演的“看客”。教師應當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都能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并有所收獲。因此問題的設計應當尊重學生知識、經驗水平,人格特點以及身心發展的差異,讓數學的學習在開放、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進行。
二、問題設計的幾種方式:
1、漸進式
《學記》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對知識的重、難點應象攀登階梯一樣,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案例1:在復習函數周期性時,將恒等式:“”逐步改寫成:
④ ⑤ 問學生其結果如何?
以上漸進式的問題設計,能有效突破抽象函數的難點,把周期性問題與對稱性問題產生聯系,再引導學生用三角函數為模型進行探究。讓學生在學習中強化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逐步構建知識網絡,同時培養學生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等核心素養,優化學生“知難而進”的思維品質,切實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反思式
數學教育大師弗賴登特爾認為:“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沒有反思,學生的理解就不可能從一個水平升華到更高的水平”。回顧與反思又是學生易于忽視的學習環節。因此,課堂教學中帶有反思性的問題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案例2:在《橢圓的簡單幾何性質--離心率》一課中:學生完成一組分別能推得a與c,b與c, a與b關系,求離心率的題目后。我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提出了問題:從上述三題的解決方法,大家能否歸納出求橢圓離心率的一種規律?
通過以上反思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測、論證探索得到求解橢圓離心率的基本方法:尋求關于a、b、c的齊次方程這一結論。使學生逐步優化知識結構,養成反思習慣,進一步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數據分析、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等核心素養。
3、糾錯式
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受知識、經驗、方法的局限,難免會有錯誤或紕漏。需要教師能夠運用自身的學識、經驗與獨特的敏銳和機智,靈活處理學生的錯誤,善于發現錯誤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經歷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學習過程。把思維主動權交給學生,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案例3:在《正弦定理》一課:對于例題8,學生很容易計算出sinC=,于是有的學生直接給出B=45°,這時提出問題:角B還有其它值嗎?很快學生又給出另一個值B=135°,再問:這兩個角是否都符合要求呢?
以上問題除了能糾正學生的錯誤,逐步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三角形解的個數進行探究。可見,合理的問題設計會讓“錯誤”更有價值。
4、開放式
開放式的問題由于其條件或結論不唯一,能夠“放飛學生的思維”,往往更具“挑戰性”,能讓學生在問題的解決過程經歷觀察、類比、猜想、歸納、推理等數學研究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品嘗探究過程的快樂,開發學生創造力,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案例4:已知以坐標原點為中心的橢圓,滿足條件(1)焦點F1的坐標為(3,0);(2)長半軸長為5,則此橢圓方程為:(*)假如僅僅局限于把題目解完,那就沒有挖掘題目的潛在探究功能,于是設計問題:可用什么條件代替條件(2),使所求得的橢圓方程仍為(*)?此問題一提出,學生的思維便很活躍,補充的條件形形色色。
因為答案是開放性的,通過探究、交流、合作,學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橢圓的幾何性質,學習也進入了“狀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總之,精彩的問題設計,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境界;能讓教師在不經意間由原來的指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和活動的合作者;又實現生與生、師與生之間形式多樣的對話、互動,充滿思想的交流,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展現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章建躍 《高中數學新教材總體介紹》 2020年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網絡培訓會,2020· 8
[2]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