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趙 楠,劉翠英
(榆林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地被植物是園林綠地植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榆林市優勢地被植物較為貧乏,園林植物景觀單調。雖然也曾大量引入外來地被植物,但由于不能很好地適應榆林市當地氣候環境,很多外來地被植物生長不良,觀賞價值及生態效益低下,無法大量推廣使用。通過對榆林地被植物的資源調查,將其同城市園林應用結合在一起,對美麗鄉村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最終將推動全市“通道綠化、退耕還林、森林資源保護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等工程的實施,提升榆林城市品位和綜合競爭力。
層次分析法(AHP)是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從而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主要是將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層,對兩兩指標之間的重要程度做出比較判斷,建立判斷矩陣,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權重值,為最佳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筆者研究應用AHP建立適合榆林市的植物評價體系,通過實地調查,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系統調查了榆林市優勢地被植物資源,為城市園林綠化應用提供科學參考[1]。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端,毛烏素沙地南緣與陜北黃土高原北部接壤地帶,東經107°28'~111°15',北緯36°57'~39°34',海拔1 200~1 500 m。轄榆陽區、橫山區、神木市、府谷縣、定邊縣、靖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子洲縣、清澗縣等2區10縣。屬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9~11.3℃,春季升溫快且氣溫變化不穩定,夏季,高溫炎熱,6月至8月的月平均溫度均在20℃以上,歷年來日最高氣溫≥30℃的天數有22~68 d,極端最高氣溫曾達40℃。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寒冷,12-2各月的月平均氣溫在-5~-9℃之間,極端最低氣溫曾達-32.7℃,多數地區10月底至翌年4月初為大地封凍期,無霜期平均134~169 d。年日照時數2 593.5~2 914.2 h,年輻射總量530~6 060 KJ/cm2,年平均降水量316~513 mm,多集中在7-9月,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2/3。全年盛行西北風,頻率為12%,平均風速2.7 m/s,全年蒸發量2 000~2 500 mm,是降水量的4~5倍。土壤類型以黃綿土和沙土為主,pH值8.0~8.1。光照充足,溫差較大,氣候干燥,雨熱同季,四季明顯,氣象災害較多,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大風、暴雨、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發生,干旱、霜凍、冰雹是主要災害。榆林是全國生態脆弱區之一,也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點建設地區,風蝕是主要的水土流失形式之一。有維管植物1 068種(含種以下分類單位),以草本植物較為主,園林建設中可供選擇的植物較少[2~8]。
根據榆林市地被植物資源調查的實際情況,參照前人研究[9~18],采用AHP進行評價,建立由目標層(A)、約束層(C)、標準層(P)、方案層(D)組成的多層次綜合評價體系。從生長特性、觀賞特性和應用特性等方面構建綜合評價體系的約束層,選取12個最能代表優勢地被植物特點的指標建立多層次評價結構模型(表1)。

表1 榆林市野生觀賞地被植物資源綜合評價模型
研究地被植物各項指標的評分標準參考很多學者對于地被植物評價的研究成果[19~23],構建了3個方面12個具體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依據上述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5級評分標準,依次記為5、4、3、2、1分,根據榆林市地被植物的景觀需求,確定不同等級的標準,從而得出評價地被植物的評分標準(表2)。

表2 野生地被植物量化評價指標及評分標準
根據綜合評分的分布情況,將其分為4個等級[24],我們只選擇利用價值高的兩個等級進行分析。其中Ⅰ級為重點開發利用的資源,綜合評價優異,評分為4.5 表3 綜合評價為Ⅰ、Ⅱ級的地被植物 由表3可知,不同地被植物的生長狀況差異很大,綜合評價優異的野生地被植物分別是馬藺(IrislacteaPall)、地椒(Thymusquinquecostatus)、大花野豌豆(Vciabungei)、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草麻黃(Ephedrasinica),平枝栒子(Cotoneasterhorizontalis),叉子圓柏(Juniperussabina)、早開堇菜(Violaprionantha)、紫花地丁(Violayedoensismakino)、披針葉野決明(ThermopsisLanceolata)、蒙古蕕(Cargopterismongholica)以及蒙古蔥(Alliummongolicum)等。這些野生地被植物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生物學特性優良、資源潛力大,可以有效節省管理成本,是良好的節水型地被植物。根據地被植物綜合評價的結果表明,II級以上的地被植物共有56種,占34.57%,其中Ⅰ級地被植物共計25種,占15.53%,II級地被植物共計31種,占19.26%,這些地被植物綜合評價高,具有開發利用價值,可以為榆林市城市園林應用提供科學參考。 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了適合榆林市地被植物綜合評價體系模型,對選定的56種優勢地被植物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馬藺、芹葉鐵線蓮、大花野豌豆、紫花地丁等植物為開發利用價值高的地被植物。該評價體系中構建了生長特性、觀賞特性和應用特性等3個方面約束層,12個指標,都是綜合分析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指標體系后,篩選出最能代表優勢地被植物特點的指標,這些指標容易測量,調查時不用帶太大的測量儀器,因此可以更好地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 地被植物的評價主要是從評判者個人喜好的角度進行評價,存在主觀片面性,需要綜合多個專業評判者的意見,給出客觀的評價。該研究應用層次分析法對榆林地被植物的觀賞價值及園林開發利用價值進行綜合評價,將主觀的評價結果用科學的數據客觀地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地被植物的綜合評分值不完全代表開發利用價值,因此,如何使用一種完整的評價體系,在一定的開發利用條件下,選擇合理的方案,避免盲目開發具有較大意義[25]。
3.2 參評植物綜合表現的評價
4 結論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