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明,張建華
(1.安徽省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骨科,安徽 合肥 230031)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又稱為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致髓核突出癥,其主要原因是腰椎椎間盤退行性變,在外力作用下致使纖維環破裂,神經根受到突出的髓核刺激與壓迫,引起腰腿疼麻及功能障礙等相關癥狀[1]。LDH大多發生于20~40歲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是引起腰腿疼痛較常見的臨床疾患之一[2]。該疾病的臨床癥狀包括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經放射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畸形、腰椎壓痛及叩痛、腰部活動受限等相關體征。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由于手術費用、創口等客觀因素,LDH患者往往選擇中醫的保守治療作為首選來緩解癥狀,改善腰椎功能[3]。有研究顯示,中藥內服配合中醫正骨手法治療LDH可取得良好療效,減少復發[4]。為改善患者的預后,探究較為高效的治療方式,本研究以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治療的60例LDH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索該方法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1 西醫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骨科學》[5]。①病史:存在腰部外傷史或長期腰部疼痛史;②癥狀:腰腿疼痛或下肢坐骨神經有放射痛,或存在馬尾神經壓迫癥狀;③體征:腰部畸形、活動不利,腰椎棘突旁壓痛或叩擊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④影像學檢查:腰椎正側位示腰椎側凸畸形、椎間隙變窄,腰椎椎間盤CT或腰椎MRI顯示突出位置及受壓情況。
1.1.2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6]辨證為風寒濕痹證:腰部冷痛,活動不利、轉測不靈,手足麻木,惡風畏寒,身體發涼,受寒加重,得溫痛減。舌質淡,苔白膩,脈濡弱。
1.1.3 納入標準 ①年齡25~65歲;②病程中不合用其他治療;③符合以上診斷標準;④同意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
1.1.4 排除標準 ①有手術指征者;②合并腰椎結核、腰椎骨折等腰椎疾患患者;③患有心腦血管等嚴重疾患者;④存在嚴重精神類疾病;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隨機選擇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門診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分布在24~63歲,平均(42.33±8.99)歲,觀察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分布在26~67歲,平均(42.13±10.03)歲。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1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腰椎斜扳法[7-8]配合溫經通絡止痛湯內服。腰椎斜板法:①患者取側臥位,全身放松,伸直下腿并彎曲上腿;②醫生站于患者對面,一只手握住肩部,一手抵住髖部,緩慢搖擺軀體放松患者;③囑患者身體放松,術者兩手協調后共同用力,反向作用,待旋轉至顯著阻力時稍停片刻,用寸力突發增大旋轉;④當聽到彈響時提示操作成功,再采用相同方法立于患者背側調整。手法1周1次,共2次,約5~10 min/次。溫經通絡止痛湯(制川烏15 g、制草烏15 g、密麻黃15 g、黃芪30 g、細辛10 g、炒白芍10 g、防風20 g、獨活30 g、桂枝10 g、炒蜂房10 g、炙甘草10 g),根據不同舌苔及脈象隨證加減。顆粒劑,溫開水沖服,早晚各一袋,飯后30 min服用。2周為1療程。
1.3.2 對照組 對照組予鹽酸乙哌立松片(商品名:妙納,衛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061)口服,50 mg/次,3次/d。2周為1療程。
1.4.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 ①治愈:腰腿疼痛感基本消失,棘突旁無明顯壓痛,下肢無明顯放射痛,直腿抬高可達80°,能正常工作;②顯效:腰腿疼痛感緩解,棘突旁輕度壓痛,下肢無放射痛,直腿抬高達70°,恢復工作;③有效:腰腿疼痛感減輕,體征有所好轉;④無效:各項癥狀和體征均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2 兩組治療前后的數字模擬疼痛評分(VAS)[9]比較 使用一條長10 cm的直尺,0代表無疼痛,10代表劇烈疼痛,讓患者指出可代表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將分值記下并比較治療前后的分值。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間療效對比采用χ2檢驗,組間有效率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愈11例,顯效10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治愈6例,顯效8例,有效10例,總有效率80.00%。觀察組(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n)
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VAS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VA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VAS評分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屬于多發病及常見病,屬于中醫學“腰腿痛”及“痹證”。有研究表明,85%~90%的患者通過積極的保守治療,均可獲得較好療效[10]。LDH主要致病機制為椎間盤發生退變,髓核含水量逐漸減少而失去彈性,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由裂口突出,刺激周圍組織產生損傷性炎癥變化,形成混合型突出物,壓迫神經根出現腰腿疼麻及功能障礙等相關癥狀[11]。椎間盤突出可改變脊柱整體的生物力學結構,脊柱生理功能受到影響,椎體間小關節發生紊亂,使突出的部位發生后突、側彎等情況。斜板復位技術可拉動患者患病部位的椎間隙、椎間韌帶和纖維環并使其旋轉,使發生突出的關節得到矯正,且有效放松肌肉,幫助糾正脊柱的內部與外部平衡,最大程度地減少神經根受壓[12]。此外,斜板復位手法可進一步放松局部附著的肌肉、筋膜及韌帶組織,從而使局部肌肉和筋膜的痙攣狀態得以緩解,促進局部新陳代謝,恢復纖維環的功能及彈性,促進偏離的髓核回到其正常位置,幫助脊柱結構和受損的神經根功能恢復正常,恢復脊柱穩定性從而達到治愈目的。
《證治準繩》云:“腰痛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黃帝內經》則曰:“腰為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中醫學認為腰為腎之府,由腎中之精所滋養,腰椎間盤突出癥其所致的疼痛應與腎臟及其局部所循行的諸經有關。中醫學指出,該疾病多因風、寒、濕、氣滯、血瘀等引起,風寒濕邪侵襲腰部,風性開泄,則惡風畏寒,寒性收引凝滯致使腰部拘急、活動不利,濕性重著黏滯,表現為腰部沉著。對于風寒濕痹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理應溫經通絡、祛風止痛。
溫經通絡止痛湯為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建華主任醫師總結的自擬經驗方,主要由烏頭湯及麻黃湯組合而成,方中包括制川烏、制草烏、麻黃、黃芪、細辛、白芍、防風、獨活、桂枝、蜂房、炙甘草。該方中制川烏及制草烏辛熱味苦,長于祛風散寒、溫經止痛,主要用于驅除筋脈之寒濕郁滯,“治風,腰腳冷痹疼痛”(《證類本草》),還具有抗炎鎮痛、鎮靜及局部麻醉作用[13];麻黃辛溫味微苦,功用散寒通滯,去營分之寒濕,并具有緩解骨骼肌疲勞和抗炎的作用[14],與制川烏、制草烏合用,既可祛除表里、筋脈及關節之風寒濕,又能溫經通絡止痛,舒緩筋脈,使痹痛消除。桂枝溫經散寒,可通痹止痛。黃芪補氣血、實腠理、固衛氣,助麻黃、制川烏、制草烏驅散寒邪,溫經止痛,還可防止麻黃發散太過使邪去而不傷正,細辛則善于祛陰經之風而除經絡所留濕邪,防風祛風濕而止痛,獨活祛風濕、通痹痛,蜂房祛風止痛,同為佐藥。白芍味酸、性味微寒,善于筋脈失養導致的肢體拘急等癥,且具有抗炎、鎮痛和解痙的作用,炙甘草性味甘平,既能緩急止痛,佐制麻黃峻烈之性及有毒性的制川烏與制草烏,又兼有使藥之用以調和諸藥。全方諸藥合用,能溫經通絡、祛風止痛、驅寒散濕、祛邪外出,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腰椎斜扳法屬中醫骨傷類整復手法,主要通過松弛腰背部肌肉,改善突出物與神經根的關系,松解粘連,解除受壓的神經根,糾正腰椎小關節紊亂,甚至椎間盤內髓核復位或部分還納,以達到復位效果,從而緩解疼痛[15]。綜上,溫經通絡止痛湯結合腰椎斜扳法運用于臨床,對于治療風寒濕痹型神經根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