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智慧,張亞東,李廣濤
(1.河南中醫藥大學 第二臨床醫學院,河南 鄭州450046;2.解放軍第九九〇醫院 康復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陰汗證始載于《蘭室秘藏·陰萎陰汗門》,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圍部位經常性異常汗出,甚則淋漓不止,且多半有臊臭異味的病癥,是青壯年男性常見疾病。陰汗屬于中醫“汗證”范疇,是機體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在局部的表現[1]。《醫林繩墨·汗》云:“陰汗者,謂至陰之處或兩腿挾中,汗出腥穢。”軍人常會訓練強度大而汗流浹背,但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及時更換衣物,可能會導致風寒犯體,水液代謝不利,引發陰汗證[2]。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現,關于陰汗證的單獨病案報道較多[3-4],具有一定樣本量的臨床對照研究極少。我院訓練傷門診不時有陰汗證軍人就診,且多辨證為脾胃虛寒型。理中湯是治療腹中虛寒的經方,基礎方由人參、白術、干姜、甘草組成,屬純陽之方劑。本文根據患者具體癥狀,采用理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陰汗癥,取得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解放軍第九九〇醫院康復科訓練傷門診收治的32例脾胃虛寒型陰汗證患者32例,均為男性軍人,年齡19~34歲,平均年齡(25.6±4.3)歲,病程3~36個月,平均病程(11.4±6.8)個月。
1.2.1 陰汗證 男子陰部汗出不止,伴有臊臭,汗出后陰囊濕冷。
1.2.2 脾胃虛寒證 舌淡、苔白膩、畏寒、納差、便溏,進食生冷后尤甚,陰囊汗出后濕冷,小便頻且色淡。
理中湯的基礎方組成為人參10 g、生白術10 g、炙甘草5 g、干姜10 g,陰囊處異味較重者加茯苓5 g、蒼術10 g、澤瀉10 g、陳皮5 g、肉桂5 g、炒梔子10 g、知母10 g、黃柏5 g;陰囊潮濕嚴重,畏寒癥狀明顯者加茯苓5 g、蒼術10 g、澤瀉10 g、陳皮5 g、肉桂5 g、茯神10 g、淡竹葉10 g、砂仁5 g。以上藥材均由北京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代加工為中藥免煎顆粒。1劑/日,沖服,早晚兩次分服,10天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期間禁止服用其他藥物。療程結束后隨訪復發情況。
根據患者每天24 h的出汗癥狀,制定以下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癥狀評分標準[5]
治愈:陰囊出汗濕冷、臊臭異味消失;有效:陰囊出汗濕冷、臊臭異味減輕;無效:陰囊出汗濕冷、臊臭癥狀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32例患者治療前出汗評分均值為(9.3±1.2)分,治療后出汗評分均值為(2.0±0.6)分,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32例患者中治愈19例,有效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5%。
陳某,男,31歲,軍人,于2020年8年15日初診。訴手足心汗、陰囊潮濕,會陰及雙足異味較重3年余。患者食欲差,便溏,吃西瓜等寒涼水果或飲涼飲后必發生腹痛、腹瀉,手心足心及陰囊經常性出汗、濕冷,內褲及襪子經常性濕透,夏天陰囊黏膩不爽,2天不洗澡陰囊及鞋襪臊臭異味難以忍受,給患者日常訓練生活帶來很大困擾。治宜溫中健脾、清熱利濕,給予理中湯加減:人參10 g、茯苓5 g、生白術10 g、蒼術10 g、炙甘草5 g、澤瀉10 g、陳皮5 g、干姜10 g、肉桂5 g、炒梔子10 g、知母10 g、黃柏5 g(以上均為袋裝,康仁堂生產)。1劑/日,沖服,早晚兩次分服,共10劑。
2020年8年28日復診,訴食欲改善,大便成形,手心出汗、異味明顯減輕,陰囊出汗及足心汗減輕。稍加調整方藥:人參10 g、茯苓5 g、生白術10 g、蒼術10 g、炙甘草5 g、澤瀉10 g、陳皮5 g、干姜10 g、肉桂5 g、獨活5 g、黃芪10 g、醋五味子5 g(以上均為袋裝,康仁堂生產)。一日一劑,沖服,早晚兩次分服,共10劑。療程結束后電話隨訪患者手足心出汗、便溏、陰囊出汗潮濕異味癥狀基本消失。
按:汗出僅為表象,內臟機能失調則為本質。該例患者喜食冷飲,食后腹痛便溏腹瀉,且疼痛時伴有寒涼感,提示胃部陽氣虛衰。胃主收納的功能因陽氣不足而受損,水谷難以收納,勢必影響脾的運化,因此患者食欲變差,逐漸消瘦。該例患者自述最難以忍受的癥狀為異味嚴重,心理壓力巨大。陰囊臊臭提示患者濕熱下注,水濕其運在脾,其化在膀胱。因此,該例患者的治則為養胃健脾、清熱利濕,另濕熱從膀胱而下,異味自除。在理中湯溫養脾胃的基礎上,加茯苓5 g、蒼術10 g、澤瀉10 g、陳皮5 g、肉桂5 g、炒梔子10 g、知母10 g、黃柏5 g,其中茯苓、黃柏、澤瀉利水通淋、清熱燥濕,濕毒隨尿液排出,患者胃寒、陰汗、陰囊異味癥狀逐一除之。
王某,男,26歲,軍人,于2020年11年3日初診。訴入睡困難、多夢伴陰囊出汗潮濕3月余。患者食欲差,不喜生冷食物,畏寒癥狀明顯,陰囊經常性出汗、濕冷,近3個月來入睡困難、睡后多夢易醒,白天疲勞乏神,易疲勞,運動后明顯,舌苔滑膩,舌尖偏紅,小便尚可,便溏。治宜溫陽健脾、益氣安神,給予理中湯加減:人參5 g、茯苓5 g、生白術10 g、蒼術10 g、炙甘草5 g、澤瀉10 g、陳皮5 g、干姜10 g、肉桂5 g、茯神10 g、淡竹葉10 g、砂仁5 g(以上均為袋裝,康仁堂生產)。一日一劑,沖服,早晚兩次分服,共10劑。
2020年11年15日復診。訴入睡困難、多夢、陰囊潮濕癥狀消失,畏寒癥狀減輕,大便次數稍多,便質不成形,上方減淡竹葉、茯神,加吳茱萸10 g,一日一劑,沖服,早晚兩次分服,共10劑。療程結束后電話隨訪,患者飲食正常,汗出、畏寒癥狀消失,大便成形。
按:該例患者脾胃虛寒癥狀較前例更甚,陽氣隨大量汗出而外泄,不能溫養全身,故而畏寒癥狀明顯。所謂血汗同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汗液不受控制的排泄,血氣也隨之不足,心血無以濡養,故而睡眠障礙,白日無神。在理中湯大補陽氣的基礎上,加用茯神養心安神,砂仁溫脾止瀉,肉桂溫補氣血,為防溫陽太過,加淡竹葉清心除煩。寒氣得出,畏寒癥狀消失,心血得養,夜晚安眠。
陰汗相當于西醫的陰囊潮濕,屬于局限性多汗癥,陰囊皮膚長期浸潤于汗液中,局部皮膚發紅發癢,極易引發皮炎。該病病因尚不明確,臨床上對其治療也有一定局限性[6-7]。中醫認為機體陰陽失調、腠理開闔失司而致津液外泄失常是陰汗證的基本病機,且與脾胃肝腎心等五臟六腑功能密切相關。《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和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8]脾主運化,可見脾胃運化在津液輸布、通調水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旦運化功能失常,必將導致津液輸布異常。而津汗同源,津液輸布失常也常常導致汗出異常。汗為津液之一,運化失司,聚濕而從其類,而濕性重濁,易襲陰位,從而導致陰囊潮濕汗出異常。脾胃陽虛則無力運化水液,津液代謝不利則聚而為濕[9]。
軍人是一類特殊群體,平時訓練量大,容易汗出耗氣傷陽,大汗后多有飲冷習慣,加之飲食常不規律,多致脾胃陽氣受損,濕濁內生,濕阻氣機致陰部潮濕出汗,濕久化熱,濕熱內蘊又可導致陰囊出現臊臭異味。脾胃陽虛,運化無力,又易出現進食生冷后腹痛、便溏和畏寒癥狀。出汗后無法及時更換衣物,致濕邪侵入經絡,循經絡至陰部也是陰汗發生的原因之一[10]。
理中湯為至陽之經方,方中人參味甘,具有大補元氣、調營養衛的作用;生白術味甘苦,性微溫具有健脾強胃、除濕祛痰的作用;干姜味辛性熱,有解表散寒、溫中回陽的作用,可治療脾胃受寒的腹痛腹瀉;炙甘草味甘性微溫,能補脾益氣治療脾胃虛弱。常用加減藥物:蒼術味苦性溫,具有較強的健脾燥濕作用;茯苓味甘淡性平,能滲濕利竅化痰,使停留在體內的水濕從尿道排泄;陳皮味辛性溫,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肉桂辛甘大熱,具有補陽散寒止痛的作用;澤瀉味甘性寒,有利小便、清濕熱的作用,為治療陰汗之要藥。方中淡味藥較多,淡能滲濕,干姜、肉桂、陳皮、二術、炙甘草同用又有溫中健脾的作用,有溫有滲,有清有利,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功。
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的兩大特點,是中醫臨床診治思維的高度升華和概括。陰汗往往很少單獨出現,常伴隨其他癥狀,可以認為是整體機能失調在局部的反映,如糖尿病、風濕病、甲亢、肺結核患者均可出現陰汗癥狀,需予以排除[11]。在臨證中既應著眼于局部,更要重視整體機能調治,不可見汗便止汗,應當補虛瀉實,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現代醫學目前對于陰囊潮濕尚無規范治療方案。從國內文獻來看,中醫關于陰汗的論述以個案報道較多,關于辨證分型有濕熱下注、脾虛濕困、脾腎陽虛、氣滯血瘀、陰虛火旺等,尚缺乏共識和規范[12]。雖然陰汗辨證分型缺乏規范,但筆者認為應以整體辨證為根本,注重成方的加減運用,不可師古不化,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