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真華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 400043)
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的發展,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來開展類別豐富的線上線下公共文化服務,以滿足觀眾對服務質量的進一步要求,是目前博物館業內面臨的新問題。
近年來,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出臺了許多的政策和指導意見,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全國各地各類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探索方向和思路。通過不斷的經驗積累,建立一些示范點,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建設走向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道路。時代發展對博物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及網絡體系建設方面,一般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城市建設大中型公共博物館,其中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建設更加優質。有效利用大中型城市博物館相對集中的這一優勢,探索博物館觀眾服務群的建設。利用網絡互聯技術,整合周邊各個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資源,促進博物館之間相互交流與合作,互相共享資源,形成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連線成片的大發展。
免費開放開啟了博物館公共服務的新時期,如何做好免費開放之后的觀眾公共文化服務是博物館日常工作的重點。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創新的心態做好公共文化服務,使博物館真正融入公眾生活,推動博物館現代化的發展。
在人性化服務方面,博物館通過對無障礙環境的建設,為農民工、老人、少年兒童和殘疾人提供人性化服務。博物館在建筑、通道、信息、文化等方面的無障礙建設,也是博物館在新時期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
博物館應設計無障礙通道、盲道、專用電梯、衛生間、聲音提示等;可印制盲文宣傳材料、盲文說明牌,或者提供自動語音導覽服務,提供復制品幫助盲人觸摸感知;為聽力障礙人士提供手語服務;對文化知識薄弱的群體,應發揮博物館的社教功能,通過參加學習活動,使他們享受到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
教育是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利用網絡資源大力發展線上教育服務,為大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觀眾可以參與線上媒體活動,通過在線平臺享受多樣化的博物館公共服務。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博物館作為當今社會重要的文化機構,信息數字化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方式。博物館以數字化為基礎,借助各種手機App打造博物館瀏覽、展示、講解、宣傳、體驗、資源共享等的一體化功能。合理利用數字技術,如博物館網站、公眾號、虛擬博物館等,使博物館文化教育服務呈現多元化傳播。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各地財政支持,以滿足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服務需求為目的,面向社會大眾提供公共文化設施、文化活動、文化產品以及其他相關服務。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和參與者以及建設的主體機構。
博物館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并向大眾免費開放。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包含四個方面:服務設施、服務對象、服務手段、服務目的。服務設施是指博物館內外的各種基礎配套設施,如館內文物、基本陳列、臨時展覽,公共服務等。服務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手段是征集、保護、研究和展出。服務目的是研究、教育和欣賞,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博物館各項日常工作也是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組成部分,所以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內容還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館內外部建設、文物管理與研究、各類陳列展覽、社教活動與社會服務等。
我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重點是博物館基礎建設、免費開放、數字網絡化服務和專業人才培養等。相對于其他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系統起步較晚,還需進一步完善。
博物館是具有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機構,應該針對廣大人民群眾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公共文化服務。例如:通過互聯網提供在線互動、在線展覽、在線課程、在線直播、在線游戲、在線節目等線上文化服務,有效發揮博物館的職能和社會責任。線上和線下互相聯動,豐富服務形式、充實活動內容,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更高的精神需求,從而推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升。
隨著博物館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的開展與深入,我們必須對博物館提供的具體服務內容與服務方式,以及能提供哪些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怎樣具體服務,如何更好地運用數字化技術推進博物館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的進一步發展進行探討。
國家文物局多次提出,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線上參觀形式,做好公共文化服務。鼓勵各級文博單位開發線上博物館,結合5G、虛擬現實等技術,加強網絡展示。
博物館線上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多樣性、公益性、趣味性、全面性等特點。現階段博物館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的開展出現了供給不足、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可持續性不足的問題。因此,博物館要充分采用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方式與人民群眾建立起更直接和更持續的聯系。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作為博物館與游客體驗之間的連接工具,在實際運用中需要更多地考慮觀眾的需求。通過最佳的數字化設計,打造非凡的數字化體驗,通過舒適流暢的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為觀眾到博物館參觀提供支持。博物館通過提供優質高效的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增強博物館與公眾的聯系,更好地促進博物館各項事業的協同發展。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指出,必須把握數字經濟的機遇,發揮數字產業對文旅事業的支持作用,大力發展博物館線上文化服務。加快推進以線上科技內容為核心的數字化博物館,以優質的線上公共文化內容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發展博物館文物線上數字化,推動博物館“云展覽”“云直播”“云課堂”等線上業務的發展,建設開放有序文物資源數據庫,積極采用數字化手段記錄文物信息,促進文物保護和展示水平的提升。
全球已經邁入數字時代,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傳播載體,是博物館開展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利用互聯網傳播的特性,開展針對參觀人群的博物館網上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入研究,促進博物館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建立清晰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為公眾提供可持續完善的服務。
互聯網使文化產業迎來了迅猛發展的新機遇。可以通過對博物館線上資源使用群體的研究,提升公眾的線上參與度,促進博物館線上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博物館通過互聯網平臺在線上建設文物展品數字檔案,開放藏品數字資源,提供公眾查詢和獲取的途徑。例如:故宮博物院通過國家文物局網上展覽平臺開放了數字文物庫,全部186萬余件/套館藏文物實現了實時檢索,拓寬了原有的藏品在線訪問渠道與資源獲取方式。國外一些博物館也擴展了線上資源的內容,如大英博物館升級線上館藏檢索系統,以線上形式向觀眾開放,讓觀眾可以免費查詢約百萬件珍貴藏品和圖檔。
線上展覽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傳播文物展品信息,供觀眾網上參觀的展覽服務,形式有圖片、文字、視頻和實體展覽制作的全景數字VR影像。線上展覽已成為互聯網時代博物館對傳統展覽的創新性發展,為觀眾參觀博物館提供了遠程數字化服務,成為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方式。
國家文物局官網建立了“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該平臺集中了大量博物館線上展覽資源,共345個展覽,且展覽內容還在不斷更新,截至2021年,訪問量高達60萬次。線上展覽涵蓋展板內容、精品文物展示、文物說明、展策信息和各展館的相關介紹等,是以博物館實體展覽為基礎,利用三維數字掃描、H5動畫等技術制作的全景數字影像展覽。
我國各地博物館利用網絡開展線上直播活動,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廣泛傳播。直播內容包括展覽講解和針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進行的“直播帶貨”等。博物館開展線上直播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2016年11月,故宮博物院就舉辦過首次網絡直播活動“明清御窯瓷器——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陶瓷考古新成果展”,并取得了不錯的網絡在線觀看量。
2020年2月15日,快手平臺聯合大英博物館開展直播活動,拉開了博物館利用網絡在線直播的序幕。緊隨其后的國內許多博物館都利用淘寶、抖音、騰訊等平臺開展了各類型的線上直播活動。2月20日,國家文物局牽線抖音平臺,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多家國內大型博物館推出了“在家云游博物館”的線上直播活動。另外,浙江省博物館利用數字虛擬技術將“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做成了VR視頻在抖音平臺上進行直播。2月23日,淘寶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壽光蔬菜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開展了“博物館云春游”線上直播活動。2020年3月18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北京魯迅博物館與中國移動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易訊無限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云博物館”5G直播公益活動。利用“網上云”將全國各地博物館資源匯聚起來,打造一個集文物內容和文化服務為一體的博物館線上平臺。3月,陜西歷史博物館也在天貓上開展了兩場“文創產品銷售”線上直播活動,開啟了博物館線上銷售新模式。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要大力推進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支持文博單位與融媒體平臺、數字文化企業合作,運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數字技術展示博物館館藏文物資源,支持展品數字化采集、圖像信息共享、智慧服務等“網上云”技術的應用,對提升博物館文物數字化建設,促進博物館在線功能的提升,以及自身公共文化服務的轉變產生重要影響。
為豐富大眾的公共文化生活,全國博物館也陸續推出自己的線上展覽服務,許多博物館將往年的優秀展覽掃描整理,通過官方網站與微信公眾號公開發布展覽信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采用H5技術推出“南越微展覽”,充分結合語音、動畫、互動游戲等新型方式,讓數字化展覽惠及更多公眾。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對綜合館進行升級打造,通過數字化采集制作,以沉浸式的VR云展廳形式對外開放。
利用沉浸式數字化虛擬導覽技術是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又一大創新,主要采用文字說明、視頻資料、三維立體成像等方式,利用虛擬技術與增強現實技術,為觀眾提供數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驗。國內許多博物館都相繼推出了大批配有三維文物圖像和文字說明的文物導覽服務,通過網絡將館藏精品文物的信息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給廣大公眾。例如:湖北省博物館推出“云觀賞”系列,展品有7000多年前的太陽人石刻和薄如蛋殼的屈家嶺彩陶等,將講解音頻與數字化三維立體文物圖片及精準文字介紹相結合;敦煌研究院也推出了“細品敦煌藝術,靜待春暖花開”數字化網絡線路實景游,以介紹壁畫中的民俗生活等為基礎的四條精品網絡參觀路線,讓大家零距離進入數字化敦煌,深入體驗它的公共文化藝術服務。
國內博物館通過直播、錄播、發布視頻等方式開展了一系列社會公共文化服務。例如:湖北省博物館利用大量的館藏文物資源,推出了網絡公共文化服務在線教育微課堂,深挖文物背后的歷史內涵,利用互聯網數字化信息技術手段,打造一個匯集文物知識、民俗文化的線上文化大餐,讓人民群眾足不出戶都能體驗博物館公共文化知識與社會服務;陜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廣大學生群體為對象,推出了兵馬俑VR課程、國寶重現系列課程、博物館微教室等在線公共文化教育課程,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積極擔負社會教育的使命。
各地博物館利用自身特點和優勢,通過直播、錄播等方式開展“手工云課堂”和“在線講座”,公眾通過觀摩線上直播課程,學習手工制作。同時,利用長視頻的形式在各大網站上發布教學課程,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館通過B站發布了一些手工體驗活動,帶領公眾做巖畫等,體驗人類最早期的勞動藝術;南京博物館與江蘇廣電融媒體合作,推出了“公共文化公開課在線講座”網絡直播節目,又同步微信公眾號發布推文,將講座錄像重新剪輯后,以視頻的形式在網上公布,輔以字幕說明,讓觀眾輕松獲取博物館文物藝術史和文物保護等相關文化知識。這些公共文化服務為文博專業學生和對歷史文博知識感興趣的愛好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途徑,滿足了公眾的學習需求。
可以通過各種社交App平臺開展文化服務與信息推送。這類線上文化服務多采用一對多的模式傳播,內容涉及展覽、收藏、館藏文物歷史、當地歷史、藏品保護等,主要推送與博物館文化教育活動相關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以及專為博物館社交開發的獨特主題與內容。
在社交媒體數字化的今天,各地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可以快捷地發布到移動終端上,供人們隨時隨地了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可以助力博物館繼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廣泛、更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充分利用社交媒體數字化的網絡平臺,做好博物館文物研究與宣傳工作,一直是博物館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而線上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有助于文物藏品的宣傳與推廣。博物館人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充分利于社交媒體和數字化網絡技術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