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穎
20世紀30年代初,張雪門開始研究行為課程。張雪門的幼兒園行為課程在世界教育思潮的影響下孕育而生,對于當時中國幼兒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行為課程以滿足身心發展需求、積累經驗、培養生活能力為目標,立足于生活,貫徹實行“從做中學”的教育手段,讓兒童在生活中獲得經驗,促進其身心發展。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賦予了行為課程新的生長點。行為課程注重經驗、生活、社會、行為,符合新時代我國課程改革的主要導向,對我國幼兒園課程的改革有重要借鑒意義。
張雪門受西方教育思潮的影響,結合當時中國國情,探索出以兒童為主體的行為課程理論。由于受到幼兒園自身場地和幼兒教師師資水平的限制,行為課程在當時并沒有受到廣泛推行。隨著時代的發展,行為課程所提出的“以兒童為主體”“重視兒童生活經驗和感受”“行為中心”等思想越來越受關注,這使學者開始重新審視行為課程的獨特價值。通過深究行為課程的主要思想,筆者認為需要特別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張雪門在定義課程時指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由此看出,行為課程的起點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幼兒園課程的根基。“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展開,也在生活中結束。”張雪門提出,將各個科目綜合到生活環境中,從生活中感知美術、音樂等不同的領域。只有深入兒童生活,才能真正地了解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從而設計出有利于兒童發展的課程。1952年,張雪門在其著作《幼稚園行為課程》一書中指出:“兒童有兩種生活,所謂兩種生活,換一句話來說,也可以叫作現在社會的需求和兒童個體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兒童的生活必須考慮社會的需求和兒童個人的需求,二者缺一都不利于兒童的發展。此外,張雪門強調了兒童生活的主要特點是整體性,兒童的生活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他們理解事物都是離不開生活環境的。所以,幼兒園課程應多利用自然與社會環境,以喚起兒童生活的需求,豐富其生活的經驗,培養其生活的力量。
行為貫穿整個行為課程的核心。“課程未經過行為的活動,其所得到的經驗,是表面的機械的,絕不是有機融化。”張雪門雖然沒有明確地對“行為”進行定義,但是從其教育思想中可以發現,“行為”即“做”。兒童怎樣做就反映出兒童是怎樣學的,知道兒童怎樣學以后,教師就可以怎樣教,學、做、教三者不能相互割裂。當然,并不是所有行為都是有利于教育的,真正的行為是“在勞力上勞心”,行為必須是實際的、統一的。幼兒通過在實際生活中實踐,才能獲得真實的經驗。因此,教師要讓兒童與各種材料接觸,為兒童提供各種經驗。另外,教材教法應統一于行為。行為課程不是不需要書本,而是要在行為中學會使用書本。通過行為,兒童能夠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也可以從中不斷地發現問題,獲得更多的 經驗。
“先前的教法是成人理論的程序。現在運用的人在于兒童。”張雪門強調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兒童的主觀能動性,提出只有兒童自己有興趣、主動學習,才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首先,他在理論中強調了兒童的獨特性。每一名兒童都是一個生長的有機體,他們有屬于自己的發展階段,教師不能以成人之便割裂課程與兒童的生活。其次,教師要重視自然環境與兒童的交互作用。張雪門尤其強調讓兒童自然而然地獲得發展。自然活動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兒童能在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當然,教師決定了兒童能不能很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是課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提供適宜兒童發展的環境,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做好課前準備,考慮兒童的學習效果,鼓勵兒童積極與環境產生互動,促進兒童的發展。
受到以往民族危機的影響,張雪門重新審視了幼兒教育的目的,提出在課程中融入民族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應該將中國社會現實的需要建立在兒童的生活之上。他立足于中國國情和環境特點,提出幼兒園課程要融合社會規范和國家觀念,形成具有民主素養、體現科學精神的 行為課程。
隨著社會背景的不斷變遷,縱觀張雪門的行為課程,其目標和內涵也日益更新和發展。教師應加強對幼兒園課程的研究和探索,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地創新和發展行為課程,以順應新時 代潮流。
要培養具有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的兒童,就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這種對兒童個性化的強調在行為課程結構的調整中,主要體現在目標的設定、教學方式、組織方式及評價制度四個方面。在課程目標上,教師要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使兒童愿意學、樂于學、自主學,確立促進每名兒童個性發展的總目標。在教育教學方式上,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教學觀,把課堂還給兒童,著重培養兒童學習興趣,引導兒童進行自主學習。在組織方式上,教師要用小組活動、個人活動的方式代替以往的集體教學,更好地滿足個性化教學的要求。在評價制度上,教師要綜合多種評價方式,多使用及時評價和階段性評價,重視兒童活動的過程。
當前,隨著幼兒園課程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如何根植于我國優秀文化并在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建立適合我國兒童的幼兒園課程,是學前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張雪門所提出的行為課程具有很強的民族意識,他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學習西方的教育思想,根據時代背景的不斷變遷對課程進行創新和改造。《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在如今全球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教師要培養幼兒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使其以包容、開放的心態接納其他民族文化,從而形成文化自信。確立文化自信,需要做到珍視傳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幼兒園課程“有根”和“有魂”。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當前教育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行為課程必須從新時代背景出發,遵循學前教育規律,融合多個發展理論,其中包括最近發展區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優質發展。張雪門曾提出適合兒童學習的知識正是處于他們“會”與“不會”之間的,這一理論正好與最近發展區理論中所提出的要讓孩子“蹦一蹦,摸得到”的思想不謀而合。在提倡關注兒童主體性的新時代,新行為課程要從兒童的發展和興趣出發,從建構主義的視角吸收行為課程理論的精華,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課程時,要在充分了解兒童已有發展水平的前提下設立課程目標,并提供合適的可操作材料,以充分激發兒童的潛能。多元智能理論關注兒童個體差異,強調不同領域間的整體性。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下,新行為課程更加注重各領域之間的融合,給每名兒童以多樣化的選擇,避免兒童片面發展,使其揚長避短,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精神的指導下,結合新時代背景,教師應該利用一切區域和物質資源,盡可能地為兒童提供多樣的實踐機會,豐富兒童的體驗。
行為課程提出“行為即課程”,要讓兒童在生活中學習,在行動中學習。這要求教師要重視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在生活中促進兒童發展。同時,兒童也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幼兒園課程也要兼顧社會的需求,既著眼于兒童當下的生活,又關注兒童長遠的發展。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豐富兒童的一日生活,讓兒童成為幼兒園的主人。清晨入園時,教師可以讓兒童充當“小小門衛”,發餐用餐時充當“送餐員”“發餐員”,開展活動時可讓兒童成為“小老師”。“小小園丁”可以讓兒童親近大自然,“我是衛生員”可以讓兒童學會愛護環境,等等。這樣,在一日生活每個環節都能見到兒童的身影,真正地把幼兒園還給兒童,逐漸培養兒童的主人翁意識,從而培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新時代行為課程要延續張雪門行為課程的內容,重視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充滿信心地邁向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征程。我國的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民間故事、地域文化、民族服飾等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傳統節日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獨特的審美情趣;二十四節氣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民間故事想象奇特、情節豐富。兒童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中親身體驗、自主認識,能夠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張雪門提出兒童的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兒童通過與生活環境相接觸,從實踐活動中獲得各種各樣的生活經驗。基于此,幼兒園應該立足于本園的具體情況,合理利用環境資源、文化資源等本土資源,比如一些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擁有特色建筑的現代城市,臨近海洋的沿海城市,絲綢瓷器眾多的蘇杭地區,等等。課程內容立足于本地,源于兒童生活,更容易讓兒童產生興趣,也更容易在當地獲得這些資源。此外,幼兒園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多渠道地將當地的人文、自然、社區、家長的資源有機地整合到幼兒 園課程資源中,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和充分的實踐機會,從而助力課程推進,提高課程品質。
綜上所述,行為課程重視生活、經驗、行動等因素在課程中的作用,對當今我國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傳承行為課程獨特價值的同時,也應結合新時代發展背景,在《指南》精神的指導下,不斷發展行為課程新內涵,創新課程實踐路徑,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優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