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 潘愛華/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千百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種方式正逐漸遠去,信息化技術逐漸在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領域里大范圍的推廣應用。科技賦能,讓現代農業變得更“智慧”、更“聰明”。作為“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我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轉型方向和建設內容,大力推進農業數字化進程,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正逢其時,前景廣闊。
數字化轉型深度不夠。目前,我國農業數字化轉型主要處于基礎建設、單向應用層面階段。部分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小、地形復雜,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難度較大,仍然存在農村網絡帶寬不夠、信號不強等問題;農業生產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才起步,物聯網、大數據等在精準生產、病蟲害預警等方面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
數字化服務效能一般。由于農業涉及產品種類繁多、工藝需求不一,國家及行業沒有完備的體系標準。硬件建設結合各地實際需求進行開發,質量、標準參差不齊;軟件建設根據不同場景進行二次開發,形成多個獨立的應用平臺,平臺之間數據不易共享、功能重疊浪費、整體投入較高。由于系統集成成熟度不高,提供數字化服務的實際效能還需進一步提高。
數字型人才較為缺乏。農村數字產業人才缺乏,一方面,因當前農村勞動力年齡普遍偏大、受教育程度較低,對數字化等現代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另一方面,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職業社會認可度等因素影響,年輕人才返鄉務農的不太多,有知識、有技術的專業人才不易留住。
農業數字化轉型是農業的全面轉型升級,是農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傳統農業脫胎換骨的轉型,是打破城鄉界限實現城鄉一體化的轉型。
農業數字化是面向全產業鏈的轉型。把生產、加工、銷售等涉農環節的體系納入大農業的范疇,把農產品的增值效應覆蓋到全產業鏈。智能時代有條件對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環節進行分析和調控,各環節數據同步推送和提示,能夠更加科學、及時的選擇種植品種、加工產品和銷售方式等等。
農業數字化著力生產方式調整改變。智能時代的農業生產方式是更加個性化、更加具有可視性,以及更能夠帶來美好體驗感的農業生產方式。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實時看到萬頃良田如何規模種植、無人機施肥、智能養殖等,讓消費者能夠融入其中,分享收獲的喜悅。
農業數字化改變了“農民”的概念。隨著新技術的迭代、大數據的應用等,城鎮化率越來越高,城鄉界限將越來越模糊,農民融入城市、城市覆蓋農村。農業經營管理面向的不再是過去僅直接從事農業的人員,所有在農業產業鏈中做出貢獻者,都可以被認定為新型高素質農業從業人員,是新時代的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的新型高素質農民不再一輩子固守一地,在建立新時代的農業人才流動機制的前提下,通過暢通城鄉一體保障體系,真正讓未來的“農民”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
數字化讓風險防范要求不斷提升。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和各類生產數據的互聯,讓網絡攻擊和數據篡改等變得相對容易,信息的泄露和虛假信息的植入可能會對農業生產經營帶來致命的影響。因此,農業主管部門及生產單位應共同建好安全屏障,保障未來農業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