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平 王浩淵/ 江蘇省無錫市河湖治理和水資源管理中心
農村河道作為河湖大系統和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與農村經濟發展和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開展農村幸福河湖建設,全面改善地區生態水環境,是有效提升農村居民滿意度和獲得感、幸福感的現實途徑。江蘇省無錫市以推進河湖綜合治理為抓手,全面建設“河安湖晏、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文昌人和、長治久安”的幸福河湖。蔣史港河位于無錫市宜興芳橋街道金蘭村,是一條具有引水灌溉、泄洪排澇的典型農村河道,筆者以江南平原地區典型農村河道蔣史港河幸福河湖建設實踐為例,對如何開展農村幸福河湖建設進行探討,為同類地區農村幸福河湖建設提供思路與借鑒。
生態效益。據蔣史港河水質監測數據顯示,氨氮、總磷、COD、高錳酸鹽指數各項指標明顯下降,河道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Ⅲ類及以上水平。結合河道岸帶整治景觀提升,河道生態系統已逐步恢復,進一步彰顯了江南水鄉風貌。
經濟效益。通過智能灌溉系統,在減少農田退水對蔣史港河水體污染的同時,降低灌溉支出成本,提高農田灌溉水資源利用率,使得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有效改善,農業經濟發展獲得顯見促進。河道環境的改善,提升了宜興市金蘭村整體生態環境,促進了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社會效益。蔣史港河水環境景觀線充分體現生態內涵、寄托鄉情鄉愁、主張人水和諧,迅速成為周邊居民休閑散步、欣賞風景、健身娛樂的好去處,百姓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社會效益明顯。
按照“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的思路,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系統治理、成片推進。結合特色田園、農田連片整治以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等工作,對蔣史港河全面開展幸福河湖建設。
防治內、外源污染。內源污染治理。對蔣史港河全河段開展清淤疏浚,削減了淤泥向水體中氮磷的釋放,恢復了河道原有過水斷面。外源污染防治。集中式處理是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的最有效手段,為徹底解決蔣史港河生活污水入河的問題,采用高標準管材、系統式方案,對河道沿線村莊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納管工程,通過管網集中收集周邊村落民居生活污水,從根本上杜絕了生活污水入河的現象;為減少農田退水中的農業面源污染對河道水質的影響,充分利用蔣史港河周邊自然溝塘種植菖蒲等凈水植物,構建尾水生態池,有效吸附分解農田退水中的氮、磷營養元素;在退水入河處結合假山景觀設置植物緩沖帶,水體經水生植物再度過濾、凈化后流入蔣史港河。對原有灌溉泵站進行改造,新建農田智能灌溉系統,科學控制灌溉用水量及施肥總量,從源頭上減少農田尾水產生。通過這套專門防控農田面源污染的自然凈水系統運轉,有效減輕農業面源污染給蔣史港河道水質帶來的負面影響。
建設生態岸帶。蔣史港河為自然土質邊坡,岸坡較陡,為穩固河岸土壤,防止水流沖刷造成河岸崩塌,須對坡腳進行維護。充分尊重河湖原有自然面貌,以自然恢復為主,適當放緩邊坡,輔以適當護岸建設,兼顧生態性、親水性和美觀性。采用杉木樁護岸,沿河道施打共計約3000米,在施工中盡可能采用生態友好型措施。施工完成后,生態護岸既穩定了河道斷面,保障了行洪排澇、灌溉的基本功能,又滿足了生態環境和景觀要求。
綠化岸帶景觀。河湖岸帶植被建設,應堅持節約資源、簡潔實用的原則,優先選用鄉土適生植物,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間、時間上的分異特征進行合理搭配,形成喬灌草錯落有致、季相分明的多層次立體化結構,兼顧景觀性要求。蔣史港河在保留河坡岸帶高大喬木的基礎上,對原有河道岸帶雜亂樹木、亂墾亂種的區域進行修剪和清理,平整護坡4300平方米,補種灌木、草皮綠化2.5萬平方米,基本構建了喬木-灌木-草本的多層次綠化景觀群落結構。同時,采用統一樣式的竹籬笆,將河道綠化景觀和農戶自留地進行隔離,加強河道空間管控,保障河道整體景觀效果。
修復水生態。為進一步改善與修復水體環境,對蔣史港河實施以生態浮島手段為主的水生態修復工程。生態浮島通過水生植物的根系對污染物進行吸收和降解,具有水質凈化、創造生境、提升景觀等作用。蔣史港河使用長方形生態浮島,交錯安裝在河道內,浮島植物采用菖蒲和美人蕉組合的方式,兼具觀賞性。據對菖蒲和美人蕉浮床微污染水體處理成效研究,菖蒲和美人蕉對總氮的削減率分別為36.2%、42.5%,對總磷的削減率分別為44.2%、48.1%,對高錳酸鹽指數的削減率分別為36.3%、42.3%。
修建親水設施。親水設施打造是幸福河湖建設中重要的內容,主要通過親水平臺、亭廊、步道等點狀、帶狀、塊狀相結合的立體式濱水設施體系,增強人與水環境的可達性和親密性,在河湖已有的防洪、水質等要素基礎上,重點增加舒適性和娛樂性功能。農村幸福河湖親水設施應注重與村莊、農田等環境協調,融入當地文化特色。蔣史港河沿河新建1.8公里健康步道、木棧橋1座、親水平臺若干,同時配套建設岸線休閑游憩、健身娛樂、鄉土文化展示等公共設施。通過將人工建造的親水設施與河道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既展現了鄉村景觀形象的多元化,又提升了公共設施使用效率,為附近居民營造出親水、近水、樂水的濱水空間。
加強長效管護。在高標準建設幸福河湖的基礎上,按照深化河長制工作要求和基層水利管理服務體系,堅持建管并重、長效治理,持續優化完善河道長效管理機制,加強河道監管力度,常態化落實管護責任、管護制度、管護人員和管護經費,持續鞏固和保持治理成果。同時結合本例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河道管家”等市場化管護模式,進一步加強輿論引導和宣傳發動,將幸福河湖管護要求納入村民公約,最大程度凝聚社會共識、營造良好氛圍,為全面構建“政府牽頭、屬地負責、部門指導、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群眾受益”的幸福河湖長效機制作出基層實踐。
結合蔣史港河幸福河湖建設的案例,總結提出江南平原地區農村幸福河湖建設路徑。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是大部分農村河湖共同面臨的首要污染問題,采取有效手段削減進入水體的污染物,改善河湖水體質量是農村幸福河湖建設的前提條件;將水利工程、農業工程、景觀工程及管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統籌謀劃,同步推進、綜合施策,整體提升河湖功能、環境面貌是成功建成農村幸福河湖的關鍵措施;在幸福河湖建設完成后,必須及時落實管護,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配備專業管護隊伍是持續發揮幸福河湖建設成效的基礎保障。另外,開展河湖治理,應充分摸清不同地區農村水系生態環境主要問題及其癥結,結合地方水系特點、人文特色,充分征求當地專家及群眾意見,因勢利導、精準施策,優先解決群眾最期盼的水環境問題,重點打造各具特色的幸福河湖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