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杰/江蘇省金湖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
江蘇省金湖縣塔集鎮黃莊村是一個典型的里下河水鄉村落。村莊溝塘河渠水清岸綠、農家院落綠樹掩映、門前花團簇擁,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先后獲評國家“千村萬寨展新顏”清潔村莊、省特色田園示范村、省傳統村落、省網紅美麗鄉村等稱號,展現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新畫卷。
秉持綠色優先的理念,充分尊重村莊原有的生態肌理和環境,彰顯里下河的水鄉村落景觀特色。委托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專業團隊,針對黃莊歷史、特有地理位置、“一字型”帶狀村莊環境現狀,以修繕保護展現村莊美,尊重鄉村特有的田園景觀、傳統建筑,注重鄉村的環境提升和產業復興,留老樹、不填河、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傳統村落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和鄉村環境,做到“顏值”和“氣質”兼修,村落與環境有機相融。注重傳統文化傳承,對自然村落實行保護性修繕,以一屋、一院、一故事為基調,以“黃村驛站,莊臺客廳”為設計主線,整體設計了黃莊田園風光的自然環境、農村生態的景觀布局、鄉土風格的建筑式樣、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了村莊特有色彩,做到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展現黃莊鄉土農家獨特魅力。
積極整合住建、國土、水務、交通、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多條線資源,涵蓋了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村級一事一議獎補、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農村公路、農村土地整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管護、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河道疏浚、道路改建等項目24個。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在項目設計階段,從農民反映強烈的村莊環境整治、河道疏浚、水系調整、改善道路通行條件等項目入手,不搞大拆大建,保護鄉村建筑風格、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2名黃莊鄉賢全程參加試點工作,20多名村民直接參與到黃莊建設施工,引導村民利用青磚、紅瓦等本地鄉土材料修復傳統民居。農宅圍墻上的石碾、磨盤、瓦罐等老物件把村莊襯托得別具一方風情。用較小投資,贏得空間特色改善,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小橋、流水、村落、亭臺、小道,儼然一幅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美麗畫卷。
大力開展清潔田園工程,科學安排耕種模式,加強秸稈離田利用和秸稈深翻還田,實現秸稈全利用。推廣應用綠肥和有機肥,化肥農藥用量每年遞減1%以上,建立農藥包裝物和廢舊農膜回收點,回收率達97%以上,從源頭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業廢棄物源頭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為生態種養奠定基礎。持續開展清潔水源工程,新建一座日處理能力20噸的污水處理設施,集中處理村民日常生活污水,鋪設污水管網4000米,169座戶廁全部改為室內衛生間,實現無害化集中排放,實施田園水系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河道疏浚、駁岸整治,整個村莊無斷頭浜、污水塘、臭水溝,生態河道2300米,保持河暢、水清、岸綠。深入開展清潔家園工程,保持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從治臟向治亂擴展,整治戶外禽舍、豬圈、廁所198處,整治率100%,全面消除視覺障礙。建立完善的河道、路道、綠化、公共設施、莊臺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持續保持干凈整潔有序。以“能綠盡綠、應綠盡綠”為原則,發動農戶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樹,發展“五小園”,推進個性化庭院綠化美化。
依托獨特的農耕文化,利用古老的木匠房興建“知青館”,展示源自上世紀50、60、70年代的老照片、農耕工具、生活工具等,讓人仿佛回到當年火紅年代和流金歲月,感慨偉大治淮精神,產生記憶共鳴。新建“非遺館”,通過“香火戲”、手工制香工藝、傳統掛面器具展現傳統堯風,帶給人們農耕文化歷史美的享受,讓小小村莊充滿內涵、故事和靈魂。以非遺產業化發展推進歷史文化延續和弘揚,積極推動以國有資本與村集體經濟共同組建開發公司為主體,進行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管理,以優惠政策吸引匯聚當地能工巧匠集中展演、展示、展銷,挖掘放大非遺等傳統特色,使之成為富民產業的助推器。黃莊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里下河地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村民自做的手工藝品直銷集鎮市場,手工制香、小磨麻油、手工掛面、香火戲、鸕鶿捕魚等手工絕活,已成為當下職業化農藝人的農家“土貨”。構建“水鄉風光+農耕體驗、綠色生態+地理標識、堯鄉文化+佛教禪修”發展模式,將本土文化充分融入村莊建設,催生更多“黃莊牌”非遺旅游產品。
深入推進國家級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應用和社區股份制等農業農村綜合改革成功樣本。黃莊56戶農戶、320畝“邊角田”“鍋底洼”“老宅基”等通過互換、退出等形式,將土地化零為整,通過土地流轉,提高規模化經營水平,增加農民收益。黃莊2565畝土地全部流轉到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用于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培育西瓜油桃360畝、優質稻米1200畝、荷藕蝦蟹混養700畝、家禽養殖等多種特色產業,以及“黃莊油桃”“黃莊粳米”“黃莊麻鴨蛋”等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有序打造特色民宿、民俗美食、農業觀光、互動體驗和康養度假等旅游產品,吸引外出打工村民返鄉經營,將實現“旅游+”融合發展,成為農村生態經濟發展新引擎。以收購、租賃的方式對村民廢棄、閑置的房屋進行原汁原味改造,在民宿建設上,突出“荷”與“堯”元素,讓人深切感受“水鄉荷韻,堯帝風范”。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正成為金湖鄉村旅游的突破點,讓美麗生態逐漸變成美麗經濟。
“六有”管護機制推動村莊環境持續向好向美。嚴格落實環境衛生“村規民約”、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村民“輪值”等舉措。建立日常庭院環境考評機制,根據考核結果,村民可以獲取相應積分,換取相關物資,積分制既“積”出了廣大村民的積極性,又“積”出了廣大村民的創造性。同時,開展美麗庭院星級示范戶評比,推進村民自治能力,實現人居環境共治共管共享和長效管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開辦振興鄉村講習所,按照一所、一室、一角、一網“四個一”標準抓好陣地建設,全力推動講習工作,促進黨心、民心心心相應。依托《知青館》獨特的紅色氛圍,開設黃莊紅色故事會,發現身邊的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利用黃莊《非遺館》傳承非物質文化,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弘揚孝老愛親、扶危濟困、誠實守信、鄰里守望等優秀傳統文化,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等形式,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力量,展示出現代版富春山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