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武/江蘇省宿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2022年以來,江蘇省宿遷市牢固樹立“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理念,緊扣“六化”奮力爭先上項目,比學趕超抓建設,全力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加快打造具有宿遷特色的新時代“魚米之鄉”。2022年,列省農業農村重大項目146個,完成投資155.9億元,同比增長6.9%,其中新竣工投產138個,占比達94.5%。
堅持高位推動。每年組織1~2次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現場推進會,對縣區農業重大項目進行現場點評、當場評分、排定名次。加強統籌推進。每季度召開的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例會,對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專題通報,部署推進舉措,集中會辦、細化任務、明確分工,全面系統壓實項目建設責任。強化調度統計。每月定期對全市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進展情況進行統計,重點調度梳理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突出問題,做到當場交辦、限時解決,實行從項目投資意向到項目簽約、開工、竣工等全過程跟蹤管理。健全招商隊伍。成立農業招商服務中心,核定5名事業性質編制,在全省率先推行實體化、專業化招商,每個縣區配備3~5名專職招商服務人員,初步實現農業招商專業化、高效化。
圍繞打造20條全產業鏈工作要求,聚焦延鏈補鏈強鏈建鏈,全市聚力加強食品(糧油)、畜禽水產品2條涉農產業鏈招商引資工作,先后招引一大批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億元級大項目,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圍繞花木、河蟹、工廠化食用菌產業集群和稻米、果蔬、肉禽、生豬精深加工產業鏈之“三群四鏈”建設,在全省率先組織舉辦“魅力田園·共贏宿遷”農業“1+5”云招商活動。突出農產品加工主題,在山東濰坊舉辦宿遷(濰坊)農業投資環境說明會,各縣區先后舉辦農業專題招商會20場。全市開展小分隊招商活動近100批次,其中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帶隊開展小分隊招商4批次。2022年,全市累計簽約農業招商項目192個,當年落地開工建設150個、竣工投產101個;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5個,其中5億元、10億元以上項目實現新突破,投資30億元的中國農批·宿遷現代農產品物流園、投資10億元的蘇北智慧物流中心等一批項目成功落戶,年底開工建設。
立足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重點推動實施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新形態鄉村產業、高技術農業等“加新高”項目,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示范園,打造一批種養加、產加銷一體化現代農業綜合體,持續推動宿遷農業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和城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帶動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銜接。如通過蘇北糧油擴建提檔、金豐米業、金糧米業等重大項目竣工投產,帶動全市稻米訂單生產面積超過110萬畝,約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1/3,帶動農戶5萬余戶;推動正大食品、益客食品等大龍頭、大主體,與21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簽訂“訂單生產”協議,訂單規模達1億羽,超全市肉雞出欄量80%,實現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轉變,由“賣大路貨”向“賣品牌產品”轉變。通過項目的疊加建設和持續拉動,產業發展韌性持續提升,花木、河蟹、工廠化食用菌種養規模躋身全國前三強,前三季度全市農業“三群四鏈”綜合產值601.4億元,同比增長10.2%,全年將突破840億元。
發揮“連接+協同”產業互聯網優勢,發力農業“賽道”,助力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升級。生產管理方面,引導推動種業企業、工廠化食用菌企業、種植養殖示范基地等52個重大項目,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種植養殖標準化、精細化、規模化。引領帶動全市50%以上設施園藝項目應用自動化生產技術與現代物質裝備,80%以上的畜禽養殖類項目采用人工智能管理,60%以上水產養殖項目運用池塘自凈式生態養殖新模式。營銷方面,建立數字空間銷售流通渠道,為廣大社會主體和農戶提供“宿有千香”品牌打造、運營提效、流通賦能,實現數字化營銷轉型。如計劃總投資15億元的沭陽縣華東花木大世界項目,全面建成后將成為蘇北乃至整個華東地區最大的線上線下花木交易市場。新業態發展方面,利用市農業大數據平臺,推動農業與旅游、電商等產業融合,積極建設一批新項目新業態。如宿豫區京東農業科技示范園,依托京東以及綠港數字化技術優勢,可年產綠色果蔬5000余噸、繁育種苗超500萬株。
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高水平建設一大批循環農業項目,帶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生態、社會共贏。著重立足沭陽縣花木主產區、G343-S245沿線、泗洪西南崗等果蔬產業優勢區,積極推廣農牧循環模式,招引并推動宿豫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中心、裕農智慧養殖場、泗洪金帆牧業等一大批生態循環型項目落戶建設,引導項目單位嚴格執行各項環保要求,強化環保措施落實,推動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農業發展方式,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高地,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99%。立足洪澤湖沿線百萬畝優質粳稻產區、運河東部百萬畝優質秈稻產區,積極推廣稻漁綜合生態種養模式,發展泗洪小龍蝦育養加一體化、龍集萬畝稻蝦共作示范、金水特種水產養殖等一大批生態種養示范基地和生產企業,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推動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批低碳循環生態農業示范區,全市擁有地標農產品24個、居全省首位,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5%。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以及項目建設規劃需求,進一步加大項目建設區基礎設施和相應要素保障力度,全力保障項目集聚區水電路氣、渠橋涵閘、高標田等“八通一平”的配套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優化農業投資環境,助推農業重大項目加速推進建設。建立市縣鄉三級農業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池,在全省率先設立鄉村振興基金、率先開展農業設施抵押貸款試點,開發“農園貸”“畜禽貸”“一村一品貸”等系列金融產品,涉農貸款始終保持兩位數增幅,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向鄉村投入,2022年為42個重大項目注資7.7億元。多渠道保障項目建設用地需求,依托農村公共空間治理回收土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協調解決農業項目用地1.6萬畝,其中建設用地近1300畝,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向鄉村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