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敏/江蘇省耕地質量與農業環境保護站
江蘇是糧食生產大省、畜禽養殖大省,近年來全省大力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延長產業鏈,形成協同、平衡發展的農業生態產業體系,促進了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江蘇以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為重點,以培養糞肥還田專業化服務組織為抓手,創建了16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推進種養結合,積極探索綠色種養循環新路徑、打造新模式、開拓新局面,取得明顯成效。
探索建立種養循環運行模式。創新思路,積極探索,形成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運行“三項機制”,即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機制,養殖企業、服務組織和種植主體緊密銜接、互惠互利的三方鏈式合作機制,基層組織與承擔主體協同推進機制。構建“糞污收集、集中處理、統一配送、機械還田”的全程專業化畜禽糞污肥料化還田利用模式,促進“污染源”向“營養源”、美麗田園轉變。如張家港市創新構建“食品加工-畜牧養殖-廢棄物肥料化處理(有機肥、沼液)-機械化施肥服務-生態種植-生態治理”全產業鏈的“種養加+農業服務”綠色種養循環新模式。連云港市贛榆區建立畜禽糞污治理利用“1+12+N”模式 ,即1個有機肥加工中心、12個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分中心、N個畜禽養殖場的三位一體全縣覆蓋處理糞污,制成糞肥還田利用綠色種養循環模式。通過機制創新和模式推廣,有力推動項目落地見效。
培育一批專業化服務組織。通過綠色種養循環試點項目,2021~2022年,江蘇培育出252個糞肥還田專業化服務組織,提供畜禽糞污收集處理、集中堆漚、運輸配送、糞肥機械施用全過程服務。施肥主體由種植戶向專業化服務組織轉變,施肥主體的專業化、協同化、服務化程度明顯提高,較好地解決了糞污肥料化利用過程中腐熟化程度低、運輸半徑小、機械作業少、勞動強度高、服務能力弱等問題。如海安市普豪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采用德國先進的沼氣工程技術和先進設備,日處理80噸畜禽糞便,達到雞糞便全程不落地,既保證糞源原料質量,又減少雞糞對環境污染的風險,濃縮的發酵沼液送達指定田間密閉儲液池,發酵稀釋后在水稻上應用顯現穩產提質效果。
提高縣域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試點縣與有關鄉鎮(街道)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壓實責任。2021年16個試點縣專業化服務組織對接規模養殖場2251個,消納畜禽糞污總量280多萬噸,帶動試點縣域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均達95%以上。畜禽糞污得到有效消納,促進了鄉村治理,保護了生態環境,推動了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化肥減量提升耕地質量與農產品品質。通過集成推廣“腐熟糞肥+N”還田技術模式,實現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促進化肥減量增效。2021年16個試點縣(市、區)共還田腐熟糞肥39.4萬噸、沼液135.8萬噸、化肥減少施用量(折純)約9600噸。促進了耕地質量與農產品品質“雙提升”。項目區土壤酸堿度、電導率、有機質、鹽分含量明顯改善,土壤酸化、鹽漬化等問題得到初步解決;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大幅提升,射陽大米、邳州白蒜、東海草莓、新沂水蜜桃等農產品知名品牌更加響亮。
推進種養結合、發展循環農業是破解農業面源污染難題、踐行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路徑。但糞污無害化處理周期,與農作物季節性用肥之間存在矛盾;還田技術參數和技術標準缺乏;精準指導糞肥還田難度較大等等問題阻礙了綠色循環農業的發展。針對短板須多方面加強扶持,切實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強化組織領導。強化考核推進,將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列入對縣(市、區)的專項考核。發揮好縣級政府專項領導小組的作用,農業、環保、財政等部門密切協作配合,分析縣域種養循環的難點堵點,以問題為導向,聚焦薄弱環節,統籌謀劃、合力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在縣域范圍內分解目標任務,落實具體分工,強化屬地管理。
強化政策扶持。因地制宜出臺政策,破解糞肥收集設施建設、發酵處理場地設立、糞肥還田機械配置等制約瓶頸。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整合現代農業發展資金,實行以獎代補,扶持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建設,支持服務主體做大做強。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積極開展銀農對接活動,推進金融產品向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產業延伸,切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參與綠色種養循環農業。
強化機制構建。構建“政府負總責、專業化服務組織負主責、多方參與、種養對接、循環利用”的體制機制。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通過多種形式引導撬動社會資本進入。探索提升糞肥還田產出農產品價值的有效路徑,引導種植戶按照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達標生產,構建應用綠色投入品的激勵機制。指導養殖場、專業化服務組織和種植戶三方簽訂服務合同,將責任和義務落在紙上,形成“養殖企業出一點、種植主體掏一點,服務組織賺一點”的合作共贏局面。發揮村級黨組織作用,推廣一批“黨支部+專業化服務組織+合作社+種植戶”服務模式,推動產需對接、村企協同、種養結合。
強化技術支撐。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化服務主體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走產學研推相結合之路,開展技術專家分片包干、掛鉤指導服務。因地制宜建立種養結合養分平衡管理制度,根據江蘇不同地域現狀,以土壤環境質量、作物養分需求為出發點,控制糞肥的施用時間和施用量;充分考慮畜禽糞污養分供給量,科學測算環境容量,進一步優化養殖密度,確保畜禽所產生的糞污能夠被消納。通過有針對性的試驗,科學確定本地化的主要農作物適宜的有機肥替代化肥比例、腐熟糞肥還田數量、還田方式和運籌技術,不斷優化技術模式,做到糞肥還田科學性、經濟性與可操作性的統一。
強化質量安全。突出還田糞肥及沼渣沼液的安全性控制,嚴格執行相關標準或規程,確保還田糞肥質量安全,杜絕糞肥還田產生二次污染。專業化服務主體要對還田糞肥的安全性負責,在腐熟糞肥還田前按批次自檢,確保不合格的糞肥不下田,不適宜的時間不下田。建立以畜禽糞污養分管理為基礎的臺賬記錄制度,及時了解畜禽糞污的動態流向,最大程度實現糞污就近就地還田利用,形成與資源環境相匹配的畜牧業生產力布局,保障種養結合順利實施。建議建立腐熟糞肥還田流向全程追溯系統,形成線上線下“雙監管”“同步驟”機制。
強化示范宣傳。因地制宜統籌種養產業發展各類資金,建設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示范區。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化養殖企業、專業化服務組織、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示范家庭農場等主體,率先開展多種形式的試點示范。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挖掘有特色、有亮點、有口碑的典型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廣泛利用媒體和網絡,全方位、多角度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高廣大農戶對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的知曉率、認知度,促進江蘇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