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珍 (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零售發生了5次革命性的業態演變,從傳統的個體戶商店開始,百貨商店、超級市場、連鎖商店、電子商務和新零售相繼迎來了黃金發展期,這是科技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其中,物流是零售業態演進的重要推動力量,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由于歷史和制度原因,我國的零售業態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明顯差異[1]。
第一次零售革命的主導業態是百貨商店。1852年法國誕生了世界早期百貨商店“邦·馬爾謝商店”[2]。百貨商店陳列了大量商品供消費者挑選,滿足了他們一次性購物的需求,因大量生產和規模效應百貨商店具有成本優勢。百貨商店將種類繁多的商品匯聚在一個經營體中,這種看似簡單平常的變化,卻推動了零售的變革,并成為一種經典的零售業態。
第二次零售革命的主導業態是超級市場。1930年誕生于美國紐約的早期超市使得超級市場這種購物方式成為一種席卷全球的時尚,這種“自助選購、統一結算”的購物方式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20世紀50—60年代,全球結束了大范圍的暴亂和戰爭,各國的經濟開始進入恢復和發展階段,超級市場作為一種重要的零售形式在世界范圍得到快速發展。
第三次零售革命的主導業態是連鎖商店。連鎖商店是美國人率先發明的一種零售經營模式,其本質特征是實現了零售店鋪從“單體店”向“組合店”的轉型。連鎖商店建立了一套統一化的管理體系和運作方式,統一的選址布局、標準化管理、集中化進貨、簡單化作業使得連鎖商店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成為一種經典業態。
第四次零售革命的主導業態是電子商務。美國IBM公司于1996年提出了電子商務的概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移動終端的普及,線上交易在此后的二十多年發展迅猛。直營式電商是傳統零售商“賺差價”基因的傳承,平臺式電商則開辟了線上零售的藍海,極大地擴大了零售市場。
第五次零售革命的主導業態是新零售。2016年10月,在阿里云棲大會上,馬云率先提出新零售概念,即企業以互聯網為依托,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并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我國近現代社會發展曲折,零售業態的演進之路沒能跟上時代。改革開放之后,百貨商店、超市、連鎖商店、便利店等線下業態一下子全都呈現在國人面前,隨著國內生產擴大和需求釋放,我國的零售業經過了黃金發展的40年,2020年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達39.19億元,其中線上零售總額為11.76億元。對于前三次零售革命的成果我國直接采用拿來主義,百貨商店、超市、連鎖商店、便利店等零售業態在我國長期并存,各自都有過一段黃金發展期,產生了一批頭部零售企業,比如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國美和蘇寧。電子商務方面,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平臺式電商站在了時代的風口,開啟了新一輪零售革命,與美國超過70%市場份額的直營式電商不同,我國以平臺式電商為主,市場份額長期保持在80%~90%,典型企業有淘寶、拼多多、唯品會等,就連以直營式電商起家的京東也在擴張規模的同時不斷提升POP業務的比重。我國電子商務的另一個特征是行業集中度高,頭部5家電商企業就占據市場份額的90%。
商品零售環節是人、貨、場交互作用的過程,零售商將貨物賣給消費者,在錢貨兩訖的交易情景中,貨物隨著人員流動。當貨物數量多、批量大、價值高的時候,貨物流動需要專門的物流服務,而且線下零售和線上零售對物流服務的需求大不相同。
便利店、百貨商店、超級市場、連鎖商店等線下零售業態與物流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傳統的批發零售模式下,生產者擁有貨物最初的所有權,之后依次轉移至批發商、零售商和最終消費者,所有權的轉移伴隨著貨物流動,這個過程中物流起到了價值創造的作用,比如,貨物商品化需要進行包裝和流通加工,貨物流動需要搬運、裝卸、倉儲等[3]。同時,物流方式的改變催生了線下零售業態的革命,比如美國鐵路大發展時期,包裹郵寄方式的普及使百貨商店得以大力發展。家用汽車普及之后,居民逐漸習慣了以自駕方式到超級市場進行一站式購物,超市業態開始走向繁榮。當供應鏈技術和現代物流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統一采購、集中倉儲、靈活調配的連鎖商店業態,因為高復制性迅速席卷全球;而線下零售業態的演進,對物流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各細分市場向縱深發展,質優價廉、精細化的物流服務不斷出現,物流的每個基礎功能都得到了升級進化,行業全面繁榮。
電子商務推廣時期,物流作為關聯產業參與其中,到新零售時期,物流已經是新零售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商務初期,物流提供貨物郵寄、配送服務,與線下零售物流基本相同。但是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物流配送的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客戶體驗,各大電商為了提升服務水平,開始構建自己的物流網絡,或通過資本擴張方式兼并物流企業,將行業間的關聯交易轉化為企業內部交易,主導制定物流行業標準,以提供高效、優質的物流配送服務;或通過自建物流,將線上訂單的及時配送做到極致,以提升顧客的體驗與用戶的黏性;或通過加強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戰略合作,以需求端的高要求倒逼傳統的第三方物流升級服務。近年來,我國物流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已初步形成四大陣營,即由“三通一達”和餓了么組成的阿里陣營、由京東、達達和德邦組成的京東陣營、由極兔和百世組成的拼多多陣營、以及由順豐和郵政等組成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陣營[4]。
隨著新零售概念的提出,線上交易、線下體驗和物流成為新零售的三大核心,物流服務水平直接關系到新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物流是銜接線上和線下的關鍵環節,各大電商巨頭紛紛提升物流服務水平,以至于“3公里范圍內30分鐘內送達”已經成為物流企業對顧客的公開承諾。服務承諾的背后是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現代庫存管理、物流網絡構建、即時配送等先進成熟的物流技術的應用。
物流是新零售業態的三大支柱之一,物流服務質量的優劣決定了新零售的成敗,提高物流的服務水平至關重要;而優化庫存管理和克服“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難題一直都是新零售業態的頑疾。
新零售業態下,平臺式電商庫存管理的思路是:線下體驗店實行“店倉一體化”策略,線下店主要起到購物體驗、向線上引流及線下交易的作用,因為店鋪建設是重資產投入,無法大規模布點,以少量示范店為主。“前店后倉”模式可以兼顧新零售庫存管理功能,通過挖掘線上交易數據,區分高頻貨物和低頻貨物,在線下店多儲存高頻貨物,以點帶面,服務片區。當片區成交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店面會及時投用自動化分揀設備,提高出貨速度和店面空間的利用水平。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就是這種典型模式。
自營式電商庫存管理的思路與平臺式電商大體相同,但也有其特色。自營式電商的本質是傳統批發零售商轉戰線上的產物,昔日以正品、低價、服務好為準則來消滅中間商的“屠龍少年”,已慢慢變為“惡龍”,成為新零售時期最大的中間商。自營式電商最大的特點是重資產和大現金流,貨是自己的,只有放在自己的倉庫里才放心,所以自營式電商更偏向于自建物流和倉庫。在線下店,自營式電商一面實行店倉一體化,一面實行店與倉的物理分割,將線下店的部分空間充作了臨時周轉倉庫。
線上購物,如何讓商品快速、安全、高效地到達消費者手中,“最后一公里”物流難題長期存在,目前終端配送環節主要有4種模式:自營配送模式。平臺企業籌資建造物流配送系統,從訂單的生成、揀貨到配送全部由企業安排處理,提供一站式服務。自營配送模式注重配送效率,得益于重點物流節點設置的中轉倉庫,采取就近原則安排配送;第三方配送模式。平臺在配送環節指派給第三方物流企業,第三方利用完善的物流設施和運營制度給平臺店家提供良好的服務。選擇這種模式的門檻較低,不限制物流企業的規模和投入成本,靈活性強;社區配送模式。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定點集中配送的一種方式。平臺將訂單分析歸類,將一個小范圍區域的訂單集中到一起,定時、定點集中配送,將分散的物流網絡集中化。通常在一個小范圍區域設立一個自提點,將所有訂單統一配送至自提點,再由顧客自行提取;消費者自提模式。平臺在可控區域內設置自提模式,顧客可以自己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自提,節省了配送成本,且靈活性強,但是該模式適用范圍小,僅適用于店鋪周圍[5]。
新零售時期,物流已經與商品零售環節深度融合,電子商務、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將消費者的“畫像”完整地呈現出來,生產者能夠準確把握群體消費的需求特征并安排生產,電商平臺按購買頻次、購買量、地域特性等方面進行精準備貨,切實做到了降本增效,而新零售物流在這方面正在持續發力。
電子商務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購物習慣,對實體零售產生了巨大沖擊,實體店鋪經歷了一波倒閉潮,實體零售正在尋求破局之法;同時,純電商平臺經過迅猛發展后增速放緩,電商完全取代實體門店的論調宣告失敗,電商在尋找新的增長點。于是,線上電商發展線下門店,線下門店開拓網上渠道的雙向融合進程加快。
傳統電商企業開啟了資本擴張之路,通過收購、入股、戰略合作等方式控制了大批線下實體門店,比如,阿里于2017年5月正式上線淘鮮達業務,合作的線下實體商超包括寧波三江購物、大潤發、新華都超市等。與淘鮮達功能類似的京東到家,合作的線下商超包括沃爾瑪、家樂福、永輝超市、華潤萬家等。線下門店與電商平臺合作之后,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主要特征為:一是數字化升級實體商超的會員系統,實現線上、線下共享,既減少了存量客戶線上下單的阻力,又促進了線下客戶轉化為線上客戶。二是共享庫存系統,讓合作雙方能夠共享實時庫存,減少線上訂單下單后門店商品缺貨情況發生的概率。三是共享營銷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線下流量客戶的消費偏好,篩選出高頻商品,為實體商超的商品布局優化提供數據支撐。四是打通支付系統,消除線上客戶的支付障礙。
為適應新零售業態,物流行業的自我革新主要體現在供應鏈的縱向整合、客戶體驗理念的注重和新技術的應用三個方面。
物流行業是充滿競爭的行業,企業間優勝劣汰。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初步形成了阿里、京東、拼多多、順豐等第三方物流企業四大陣營。這是物流競爭的結果,也是物流與零售業深度融合的結果,融合的過程大多以電商平臺為主導,強如德邦也不得不加入京東陣營,只有實力強、市場地位高的順豐、郵政等沒有被兼并。供應鏈縱向整合后,電商平臺與物流企業間抱團取暖,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將新零售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注重客戶體驗,主要體現在線下體驗店和終端配送兩個方面。無論是盒馬鮮生、淘寶便利店,還是數字化改造的線下門店,都將客戶體驗放在首位,這是商品線上展示在線下的延伸。終端配送領域,競爭激烈,內卷嚴重,自營物流、第三方、社區配送、自提、送貨到家等形式能讓顧客享受到終端配送的極致體驗。
新技術應用助推現代物流業迅猛發展,立體倉庫、自動化分揀系統、智能倉庫管理系統、物流跟蹤、自助提貨柜、自助提貨架、機器人送貨等技術日益普及,物流服務質量不斷提高,與零售業的結合也更加緊密。
物流原本是零售行業的關聯服務行業,隨著零售業態的5次革命,物流與零售業的結合愈加緊密,到新零售時期,物流已成為新零售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零售是電子商務新的增長點,也是線下實體店向線上拓展的有效形式,未來發展前景可期。但是,新零售與物流的融合關系是不穩固的,服務于線下交易仍然是物流的基本盤,物流并不只有新零售這一條出路,關于我國物流的發展趨勢,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