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媛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海棠園
幼兒時期的社會性教育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個性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混齡游戲是一種打破幼兒年齡、班級界限的游戲,它能很好地滿足幼兒的社會交往需求,擴大幼兒的交往范圍,提供良好的示范性情境等。教師應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在游戲中幫助幼兒提升社會化發展水平。
幼兒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萌芽期和關鍵期。而混齡游戲作為一種重要的游戲形式,可以為幼兒之間的社會交往提供更為豐富的平臺,促進幼兒社會性行為的發生。
“混齡游戲”由“混齡教育”不斷衍生而來,最早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她認為要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在同一個環境里進行學習活動和游戲活動,不同年齡層次和游戲水平的交往才更有利于幼兒的發展。
本文在幼兒園每周定時定期開展戶外混齡游戲的背景下,對戶外混齡游戲中如何推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社會化:是指個人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斷地向社會需求發展,并逐步實現社會化的過程。
幼兒社會化:又稱“兒童社會性發展”,是指兒童成長為具有自覺性和自主性的社會成員,是一個具有終生性的、動態的發展過程。
混齡游戲:混齡游戲是一種由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自主自發參與的游戲。
幼兒生來就有交往的需求。與同伴愉快和諧的相處,可以提升幼兒的自我效能感,進一步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游戲中的交往和合作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混齡游戲更加能夠促進幼兒的交往交流。孩子們在多種游戲的探索中體驗了合作的快樂,同時也促進了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
3—6歲的幼兒身心發展速度較快,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差距是比較大的。在戶外混齡游戲中,幼兒可以更容易去觀察和模仿其他同伴的游戲行為。不同或相同游戲水平的幼兒都會在和同伴的游戲過程中不斷提升或鞏固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通過相互觀察、感知、模仿、支持、競爭和互動的方式進行合作,獲得經驗與能力的雙發展。
混齡游戲打破班級和年齡的限制,拓展了幼兒交往的空間。高年齡段幼兒通過互動討論和親身示范幫助低年齡段幼兒,從而更好地形成幼兒的責任感,提高幼兒自信心。低年齡段幼兒通過模仿學習等方式獲得了更豐富的交往經驗。在不斷地學習與交往過程中,學習者與被學習者的身份也會慢慢轉變,他們的心理和游戲中的角色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大大促進了幼兒社會化的發展。
幼兒的社會教育過程是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發展的過程。皮亞杰在論述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中,認為幼兒的認知能力是一個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一起開展游戲過程中,會形成不同水平的認知沖突,即皮亞杰所提出的“順應過程”,幼兒能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重組進而得到新的認知發展。如小班幼兒和大班幼兒在游戲開展過程中,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相對較高,從而導致小班幼兒的認知失衡,他們在尋找新的認知平衡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混齡游戲中,幼兒不斷重新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促使幼兒產生社會性思維,促進社會化水平的提高。
游戲時間對兒童的游戲質量有重要影響,充足的游戲時間是保證游戲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當游戲時間過短時,幼兒只能選擇較為簡單、容易操作的游戲,過短的游戲時間也會導致幼兒之間的交往還沒有真正開始就要結束。相反,如果游戲時間較為合適或者有相應的游戲延伸,幼兒之間開展的互動和交往的時間充沛,相互交往的深度就能有所提高。
異齡幼兒間的社會交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應該做好長久的游戲規劃,預留給幼兒足夠的游戲時間。例如每周定時兩到三次,一次至少保證一個小時以上的游戲時間,而在一日生活其他環節,也可以多為異齡互動創造時機,保證幼兒有足夠的時間去產生碰撞、發現問題和協助解決困難,讓混齡游戲真正的富有成效。
良好的環境對于混齡游戲的開展有很強的支撐作用,輕松自然、內容豐富的游戲環境為游戲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契機。戶外環境中的各類資源會吸引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游戲。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幼兒必須通過自行討論協商等方式重新分配資源,來重新建構游戲的秩序和規則,從而促進幼兒社會化行為的進一步發展。
為了確保幼兒游戲行為的順利推進,教師必須先綜合規劃整體游戲環境。例如規劃好游戲區與休息區,在游戲區域預留充分的游戲空間,避免因游戲空間不足而導致游戲難以推進的情況。休息區也可多提供靠墊和地墊等,準備好小水壺和擦汗毛巾。
在材料的選擇上,既要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孩子身體素質的差異,也要考慮到不同年齡段材料之間是否會出現無法結合的情況。
幼兒的社會交往行為往往會隨著熟悉感的上升而不斷增加,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幼兒利用多種交往技巧,增進同伴間的熟悉程度。例如,游戲前鼓勵幼兒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向其他陌生的同伴介紹自己;鼓勵高年齡階段的孩子利用詢問、邀請等方式吸引低年齡階段的孩子加入游戲;與新同伴定下次或下下次游戲的約定,在游戲結束后分享今天的共同游戲的好朋友,快速打破不同年齡班之間的隔閡。
在一日生活的其他環節,不同年齡班之間也可以多進行互動,如在餐后組織不同年齡班的孩子一起牽手散步,或是多開展“大幫小”主題教育活動。
在混齡游戲中,矛盾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準確把握這一契機,通過多種方式幫助他們在沖突矛盾中學習。
當幼兒之間發生沖突時,教師應做到最大程度的放手,觀察幼兒之間是否有獨自解決沖突的能力。沖突和矛盾能為幼兒帶來全新的體驗,刺激他們社會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教師的過度保護則會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反而不利于他們社會化的發展。教師在適時介入時應該把握自己在游戲中的定位,要在不改變幼兒意愿的前提下,協助幼兒解決問題。例如不直接告訴幼兒應該怎么做,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的進一步思考。
在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對游戲進行集體回顧,請幼兒分享自己的游戲和游戲中的交往經歷,幫助他們提煉良好的交往方法和交往技巧。還可以請幼兒分享自己在游戲中發現的問題,注重游戲后的反思,通過討論共同尋找解決方法,將個別化的經驗轉化成集體的經驗。
幼兒學習與生活的第一教室是家庭,而幼兒的社會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家園必須攜手才能共同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品質。教師應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游戲觀和育兒觀,讓家長認同戶外混齡游戲對于幼兒社會化發展的價值,放手讓幼兒和異齡的同伴一起玩耍。
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或照片等形式幫助家長認識到不同年齡層次的孩子交往所帶來的積極影響,鼓勵家長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走進公共場所與不同年齡的人進行交往,擴大幼兒的交友范圍。家長應以身作則培養幼兒的交往技巧,協助幼兒體驗社會交往中的積極情緒,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