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琛
亨利·柏格森在其時空視野下將時間劃分為兩類——空間時間與心理時間。前者一般指鐘表時間,即物理意義下物質發展的客觀時間,主要用于度量人與事存在長度的數字概念。與之相對的后者指主觀意識上以頓悟感知到的生命“綿延”[1]。因此,心理時間沒有絕對線性的順接連承,而是強調各要素的交互滲透,指的是一種非理性的、無法由他人琢磨與預測的浮光掠影[2]。
綜合前人研究,在時間研究層面大多學者將目光集中于康普森家族的長子昆丁的敘述中,較少關注到癡傻幼子班吉視角下的時間流動;關于《塵埃落定》的研究中雖關注到其意識流時間書寫,但較少學者將柏格森與《塵埃落定》相關聯。因此,本文將從二者共有的癡傻視角出發,以柏格森的時間理論為研究基礎與切入點,淺析《喧嘩與騷動》與《塵埃落定》中時間的“常態世界”與“非常態世界”。
《喧嘩與騷動》中三歲智力水平的青年班吉是第一位敘述者。雖然帶有癡傻之名,但班吉對于鐘表時間擁有可借助周圍環境進行判斷的天然感知力。以文本整體的空間時間為視點,班吉處于家族沒落、父兄死亡、日薄西山的“現代”背景中。以班吉為內視角的現實來看,找高爾夫球、镚子兒和回家、吃蛋糕、睡覺構成了敘事者一天的活動格局;現實在回憶中顯出寡味的同時處于記憶末端的凱蒂是他這一天始終惦念的鮮活存在,由此扭曲了班吉整體感知的時間長度。班吉作為敘事者嗚咽在嘈雜中,集中感受周圍浮于事象的表面[3],因此將班吉所在的1928年、1912年等分別歸類,他對“一天”時間的概念十分清晰,其表達方式來源于場景再現與經由光影變換點明環境中的空間時間。
班吉擁有空間時間意識并能將其擴散至回憶中,進而展現現實的“一天”與過去的“一生”兩個維度共存下的空間時間。
麥其家的傻子二少爺是《塵埃落定》中唯一的敘述主體,以不懷心機的個體敘事構建了歷史與自我判斷交織的空間時間。傻子少爺處于20世紀40年代的四川嘉絨藏族的大背景中。從敘述者的生存來看,罌粟和現代武裝的進入、宗教間的斗爭滲透、饑荒和貿易的始末、戰爭中選邊錯誤與最后土司覆滅構成了傻子少爺一生的活動格局。但看似清晰的事件脈絡卻較少針對單一固定的時間線進行連續推進,大時代空間時間的歷史時間點的敘述曇花一現后隱蔽無蹤,轉而集中個體周圍事物堆砌的多少來判斷時間流速。因此,大歷史視角與事件增減數量的糅雜動搖了常規事件與線性時間的推進,轉而偏向時間流速、事件調度混雜的描寫方式。二者的相互依存讓柏格森理論下的空間時間混濁化,形成了獨特的空間時間。
傻子少爺有深刻的大歷史宏觀視角下的時代空間時間與紛繁的個人判斷的空間時間,并且二者辨析明晰的同時又相互融合,構成獨立完善的空間時間體系。
班吉作為福克納筆下名副其實的、不具備生活能力與理解能力的癡傻形象,他對一切周圍事物憑其氣味、色彩等進行感知,不會評價與反思;而傻子少爺名為傻子,卻能精準定向事物內部發展,有渴望、有虛妄的同時能夠解剖反思自身。因此,二者形象建構的對比拉開差距,前者的班吉將現實一天中的昏濁夾雜于一生度過,空間時間序列只限定了何時將回憶中的碎片串起,進而辨別拼湊出與凱蒂的朝夕,以是班吉活在過去,目前的光影空間只作用于其過往的召回,并不存在現實意義,所以班吉也沒有鐘表空間概念的客觀未來。從以“過去—現代—未來”為延伸的空間時間來看[2],班吉活在過去、以現代時間關照過去,沒有關照現代的同時沒有向未來依次延伸的跡象,因此班吉沒有未來。后者的傻子少爺卻空背癡傻之名,將一年推拉至“一天”的同時,將空間時間線劃為雙重辨判:一重于大歷史視角下行預言之實,貫穿“過去—現代—未來”凝視土司的掙扎與崩潰;一重于個人化空間時間,雖由自身堆砌的事件多少判斷時間序列,但空間時間的推進與演進仍依線性分布,處于過去—現代—未來的整體延伸中;因此即使在其大歷史視角下的鐘表空間與土司湮滅共同瀕臨崩潰,個人化的空間時間仍隱現著傻子少爺行至未來的潛在資本。
總之,二者都在打破常規概念下的時間流動的同時傳遞出時間難以逃避抗拒的蒼白感。
班吉從敘述開始就陷入沒有中止的哭嚎,并伴隨著當下的喧嘩逐步迷失在過去的騷動中,他的心理時間是由自我體悟與外界刺激二者相互作用產生。從其心理時間流過的事件來看,班吉一共經歷了1898年大姆娣去世、1910年凱蒂結婚等七個事件,他的心理時間在以上七個事件中反復跳躍——以凱蒂所說所做為主要線索,加之與現實周圍事物的形狀、氣味等相關聯形成獨特的“非常態世界”。也因為與空間時間對比鮮明的心理時間,所以班吉的一生扭曲至短短一天,即使白駒過隙,他自始至終都處于將自己從家族邊緣拉至中心的、虛無縹緲的空間中;柏格森認為心理時間表示生命的深度與廣度,班吉生命的深度限于凱蒂及其給予的幸福感,其生命的廣度限于與凱蒂相關的七個事件,班吉的一生也僅限于與二者相合。
班吉心理時間顛倒、事件混淆,但總體都是以自我幸福為中心向外擴散,自身的存在是整個綿延過程中最中心的長存的要素。因此班吉的心理時間是由深度與廣度相交融的“自我生命之流的綿延”[1]。
《塵埃落定》的敘事經歷了從國民政府到解放戰爭勝利的二三十年,但文本內的鐘表時間在創作主體借敘述者之口被定義后,轉而使整體敘述時間以感悟到的生命流動的方式來呈現。
不同于班吉的流亡于過去,傻子少爺的心理時間將過去、現在與未來滲透融合,在各要素的混亂中以情感變遷為線索,將時間流速相對化實現自身敘述的陌生化,使漫長一生匆匆流過。因此,文本中事件變動如走馬觀花,幾天后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個事件的行動序列,一切由情感色彩的流變統領,將傻子少爺個人的心理時間罩落在巨幅的土司大地。創作主體在此基礎上加以內視角的沉浸式敘述,跟隨傻子少爺度過了似乎是僅僅一眨眼的,但清晰模糊各個分明的萬燈交匯——“要是母親像多年前那個早晨一樣坐在這房間里,我就要問問她,她的傻瓜兒子有多少歲了。三十四十?還是五十歲?好多年時間一晃就過去了。我走到窗前,外面,大霧正漸漸散去,鳥鳴聲清脆悅耳,好像時間從來就沒有流動,生命還停留在好多好多年前。”因此,其生命綿延的完整保留也將一眨眼的生命歷程合理化,細微情感體驗中的策馬奔騰與輕抹慢捻相生,也將“非常規世界”鮮明化——“本來,前些時候,我已經覺得時間加快了速度,而且越來越快……土司們來了,梅毒來了,有顏色的漢人來了。只有當我妻子為了勾引年輕的汪波土司而引頸歌唱時,我才覺得時間又慢下來。”
綜上,傻子少爺以相對化的心理時間對本來符合時間序列的“常態世界”進行了直覺內省,將世界拉入個體情感感受,將看似流止尋常的一生變為短短一晃。
真假癡傻形象在心理時間方面區別最明晰的是二者于各種狀態、各種要素組合下的各種事件于心理時間中的梳理。班吉心理時間下的事件混雜、不定性強烈,雖是以凱蒂為線索,但聲音、馬棚等都可以成為牽動其心理時間的依據,進而使事件連續、嵌套跳躍。傻子少爺則更顯常規化,事件序列清晰、指向明確,以情感變動為基的浮光掠影只限于該事件在其情緒變動下的意識快慢;因此,班吉在癡傻形象的基礎上增添了對凱蒂的依賴、敏感、天真、不識世事等特點,如無時無刻想起凱蒂和看似與現實不相關的事件切換;傻子少爺在癡傻形象的基礎上點染的卻是超常的殘忍與善良,如對待桑吉卓瑪與翁波意西在不同心理時間的不同的態度與方式。
但二者的心理時間在對形象進一步塑造的方面都體現了超乎尋常的預知能力。班吉能聞出凱蒂身上樹的氣味和死亡的味道,傻子少爺早早發覺轄日下的隱患并以畫眉被雪壓下、水落于地面分崩離析隱喻土司最后的結局。二者預言的成因也相同,班吉對樹與死亡氣味的敏感出于對自身處境的判斷,凱蒂的離去與昆丁的死亡都意味著生活消極面增生,因此班吉的預言是他對自身、對未來的提前預警。傻子少爺對自身未來的預知也在小說第一章中體現——“一個月時堅決不笑。兩個月時任何人都不能使我的雙眼對任何呼喚作出反應。”因此在“我們麥其一家,除了我和母親,還有父親,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母親是漢人”的境地下成功存活。但是傻子少爺對時代的必然趨勢則抱有悲觀的態度,從轄日的歌聲中看見自身的命運,對土司世界的改革、用人文關懷打開土司世界大門等都是對自身命運拯救的企圖,但時代紛紛、輪回的債券欠到了傻子少爺身上最后黑血流出,回望“轄日”的一切,都能發現裝傻與試圖救起土司都是出于自身拯救的企圖、對未來的提前預警。
雖然二者預知能力無法阻止毀滅爆發,但二者結局的性質截然不同。凱蒂離去、康普森家族沒落,班吉的心理時間困于時空一隅,任空間時間流動,心理時間的綿延永遠停滯,凱蒂永遠流竄。班吉的人生已經是一個破碎的、無可挽回的人生,他失去了幸福空間的支撐,并且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癡傻形象,只是想同記憶中與凱蒂年紀相仿的女孩說話就被康普森家族定性為惡意事件進而去勢來看,其未來已經具有自身不可抗的定型模式。因此班吉沉淪于過去的喧嘩,迷失在日復一日中卻依舊將年復一年地承擔家族滅亡。因此,班吉注定長存于黑暗,他綿延的心理時間中只有的過去作為“一團團滑溜的、明亮的”[4]被用來沉淀生命,但他的現在、未來和他生命的流動都被黑暗覆蓋。
然而傻子少爺雖然從始至終都在試圖拯救自己所深愛的土司歲月,但“君不見,那些想要說些什么的舌頭已經爛掉了”,“百姓有時確實想說點什么,但這些人一直要等到死了,才會講點什么”。傻子少爺透視了靜態土司制度下難以阻擋的時代暗涌,濃厚的宿命色彩貫穿他對土司制度的理解并以其帶動心理時間的流動。因此他從最初就回歸、明定了自身命運,將家人與自己的死亡作為麥其土司家族最后終結的一個象征,作為時代暗涌沖破冰層迸流在土司大地的一個符號。因此,本是美好過去與現在的毀滅,傻子少爺卻發出“整個下降過程非常美妙,給人的感覺倒好像是飛起來了”。后續得知家人死亡后也認為“麥其土司和太太的靈魂要上天去了”。他以自身的歷史循環思想凝望土司制度與深陷其中的家人,與班吉沒有個人選擇的固化有質的區別。最后,傻子少爺以輪回、宿命的歸屬迎向死亡,坦坦蕩蕩地認命并迎接屬于自己的結局。因此,傻子少爺的結局甚至談得上個人層面的充盈希望與圓滿。
綜上所述,本文從柏格森的時間理論出發,分別從空間時間與心理時間兩個維度解析二者的常態與非常態的世界,進而對兩書中的癡傻形象進行對比分析。從空間時間來看,二者于“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時段中擁有不同的本真存在與綿延潛力;自心理時間的淺析中二者因形象構建差異產生的敘述序列差異與敘述差異反響至二者形象塑造的差異與類同,因形象的異同對二者結局性質產生的差異與最后兩位作家對命運深度書寫的類同。種種異同使二者各保有獨特的時間結局與存在,班吉于精神未來湮滅,但客觀物質世界存活;傻子少爺于靈魂精神完滿,但客觀物質世界隕落。
二書相合即是時間力量的不可抗性,無人長久幸福地留存于世界,反映了現代以來人類的生存與情感困境的同時,以癡傻形象的失語與不同層面的隕滅對人類的未來進行質疑與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