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亦杰
(安徽大學 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321004)
1990至1992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出土有字簡23000多枚,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漢簡內容主要為懸泉置的郵驛文書,體現了漢代郵驛機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功能以及社會生活情況,所以這批竹簡內容充分反映了漢代西北地區的社會面貌,是研究漢代社會的重要考古資料。經過多年整理,2019年《懸泉漢簡(壹)》由中西書局出版,對懸泉漢簡的研究由此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大批高質量的論著涌現,豐富了西北漢簡的研究。2020年《懸泉漢簡(貳)》出版,公布了經高清處理的竹簡2000多枚,大多為新發布材料,為懸泉漢簡研究中諸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資料[1]。在閱讀、學習《懸泉漢簡(貳)》的過程中,筆者就其中部分簡文的釋讀產生了一些新的看法,現不揣淺陋記錄于此,以求教方家。
一

Ⅱ90DXT0111①∶145

Ⅱ90DXT0111②∶121

Ⅰ91DXT0309③∶192
這種寫法并非首次出現。居延新簡有字作

居延新簡E.P.T51∶203B
有學者將該字直接釋為“藉”[4],簡文作“且幸藉子惠□□绔一”,亦用作假借義。我們認為該字也應隸定為“”,同樣是“借”字繁化的表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Ⅱ90DXT0111①∶145的內容。該簡是對懸泉置傳舍中公共財產的管理規定,對傳舍中私自出借、丟失及買賣官席等情況做出了明確的處罰規定,如私自出借官席要罰款五十,可見當時的懸泉置傳舍管理嚴格。
二
郡庫以龍勒丞所治
鹿韋薄土一 皁韋?一 杠衣二
付遮=要=置=遣吏迎取輸敝被 具郡庫Ⅰ91DXT0309③∶68
該簡是對遮要置遣吏官去龍勒丞管理下的郡庫領取物資的記錄。“”字不見字書。該簡字形較小,簡體表面污損較嚴重,我們對“”字略作處理后,字形如下左。從處理后的字形來看,該字右半應為“豆”形,故可隸定為“”。懸泉漢簡Ⅱ90DXT0111①∶204有此字,字形如下右,與前字字形寫法一致,整理者釋作“”。

Ⅰ91DXT0309③∶68

Ⅱ90DXT0111①∶204
三
□□ □□ □□□ □ □□ □□□□□部還 毋令Ⅰ91DXT0309③∶13
“部”后一字字形作

整理者隸定作“還”,此說可疑。“還”字從“辶”從“睘”。漢簡中“還”字字形另有

敦煌漢簡116

敦煌漢簡64

居延漢簡131·74

居延新簡E.P.F22·12

居延漢簡E.P.F22·189

懸泉漢簡Ⅰ90DXT0209S∶8

懸泉漢簡Ⅰ90DXT0210①∶11
以上諸字形中的“睘”字上部明顯為“罒”,下部則與該字形明顯不符。由于該簡殘損較嚴重,難以從辭例入手分析,故從字形來看,我們認為該字的釋讀可能有以下兩種可能。
1.釋作“置”
《說文·網部》:“置,赦也,從網、直。”[8]158秦漢簡牘中所見“置”字上部、下部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

岳麓書院藏秦簡叁·芮盜賣公列地案1340

居延新簡E.P.F22∶25

居延新簡E.P.F22·196

武威醫簡48
秦簡中“置”字上部的“網”到漢代逐漸草寫成“罒”形,下部“直”中的“?”形則簡寫成一點一橫,后又草寫成一橫,變化后的字形與Ⅰ91DXT0309③∶13中的字形相類。

肩水金關漢簡73EJT28∶115
此外,肩水金關漢簡73EJT28∶115中“置”字寫法與簡文該字十分相似,其字形作該字上部從“罒”,下部即草寫成“且”,所在辭例為:“月己巳置佐禹市”。這也證實了確實存在下部草寫為“且”形的“置”字寫法。
“置”是漢代的郵遞機構,包括了郵、驛、廄等多種功能。“置”字在漢簡中亦有做動詞的情況,作放置、購買、裝備等義,如居延新簡 E.P.T52∶117:“二人徒(堊)置城上”[9],此處的“置”即釋為放置。
2.釋作“罝”
此種釋法可參考居延新簡E.P.F22∶197簡文,其內容為:“索放所放馬,夜罝,不能得。還騎放馬行檄,取牢房隧內中去。到吞北隧”。“罝”字字形作

居延新簡E.P.F22∶197
“罝”字從“網”,“且”聲。《說文·網部》:“兔網也。從網且聲。”[8]158有學者認為此處“夜罝”可以解釋為夜里捕捉[10]。從字形上看,此字與上述簡Ⅰ91DXT0309③∶13中“部”后一字字形頗為相似。此外,周振鶴亦曾指出,“部”應是漢代常見地方監察地域概念[11]。因此,將Ⅰ91DXT0309③∶13簡文原隸定為“部還”的兩字重新隸定為“部罝”,或可以理解為在某一特定區域內進行捕捉或狩獵活動。
綜上,通過字形比對,我們推斷Ⅰ91DXT0309③∶13簡文中的“部還”可能為“部置”或“部罝”。由于該簡殘損嚴重,無法從文義角度推斷該字詞確切的釋義,其究竟當釋為何義,還有待更多新資料予以證明。
四
佐□受遮 Ⅰ90DXT0209S∶126
該簡殘缺,“佐”后一字漫漶不清,整理者缺釋。該字字形作

漢簡中“書”字常草寫作

居延新簡E.P.T51∶544

懸泉漢簡Ⅰ90DXT0209S∶3
通過字形對比可以看出,該字與“書”字草寫近似,故我們將其暫定為“書”字。
“佐□受遮”辭例殘缺,無法判定簡文釋義。參考懸泉漢簡中其他簡文辭例格式,可對該簡的辭例內容進行推斷。
入粟二鬥以食行督郵檄馬一匹 四月戊辰縣泉佐譚受遮要嗇夫Ⅱ90DXT0111①∶16
入粟四鬥以食都吏索卿馬二匹 三月壬寅縣泉佐譚受遮要Ⅱ90DXT0111①∶56
入麥二石 鴻嘉四年十一月庚子縣泉佐博受遮要嗇夫護 Ⅱ90DXT0111①∶97
入茭二石 以食送都吏王卿孫卿書佐二人馬五匹 鴻嘉四年十月乙丑縣泉置佐惲受遮要置佐黨Ⅱ90DXT0111①∶199
一詣淵泉尉董卿 一詣祿福 元十四年八月甲寅平明時縣泉佐鄭憲受遮要禦牛康 即時遣騎行Ⅱ90DXT0113①∶23
上述簡文均為懸泉置佐授予遮要置佐職務的文書,格式為懸泉佐+人名+受+遮要,簡文“佐書受遮”的內容與這些簡文近似。按此格式,“遮”字后應缺“要”字,“遮要”是敦煌郡下設置的置名。“受”可讀為“授”,授予義。“授”從“受”得聲,“受”“授”音近可通。《周禮·地官·大司徒》:“使之相受。”鄭玄注:“故書受為授。杜子春云:‘當為受。’”《左傳·昭公七年》:“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孔子家語·觀周》:“授作受”[12]。“佐”是懸泉郡下吏的名稱,是嗇夫的副貳,協助嗇夫處理事務[13]。根據文書格式來看,我們暫定為“書”字的“□”應為擔任“佐”這一官職的人名,與上述簡文中的“譚”“褎”“博”“惲”“鄭憲”等人身份一致。
致謝:小文蒙徐在國師、李鵬輝師指正,謹以謝忱。蓋文中疏漏皆由本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