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風
三年前,一篇描寫家鄉美食的散文被陜西某雜志刊用,和編輯老師交流,他建議我以游子視覺和心境再寫一個關于關中味道的姊妹篇。我不假思索想到了烙面。
然而,落筆不足百字時,已是幾度落淚,無法繼續,不得不擱筆放棄。幾年過去了,關于家鄉味道的文章寫了很多,但唯獨不能觸碰烙面的題材,就像早已愈合的創口,不時還會隱隱作痛。
父親在世時,尤其愛吃烙面。烙面屬小眾美食,是陜西關中的特色面食,流行于咸陽以北的禮泉、乾縣和永壽一帶,是一種煎餅和面條的復合體,具備煎餅的酥脆可口,又有面條的細滑筋斗。
烙面做工煩瑣,輔料眾多,粗茶淡飯的莊稼人很少有精力和物力制作做這種美食,只有逢年過節或者家里來了重要客人時才會破費。
臘月二十九,做烙面最好。這一天,每家都有煮肉的肉湯和鮮香的大肉,這些都是烙面湯頭的靈魂。
做烙面大多用蕎麥粉和小麥粉。做烙面先制餅,制餅先打面糊,面糊攪拌均勻后需要靜置,從而釋放出氣泡,這種力氣活一般由我完成。
面糊好了,父親開始攤煎餅,母親燒柴火。直徑一米多的大鐵鍋想要均勻加熱,必須選用麥秸稈火。剛出鍋的煎餅,要拿到室外搭在繩上降溫,好揮發掉部分水分,增加煎餅的柔韌性。
我喜歡這樣的氛圍,屋內煙熏火燎,屋外餅香四溢,伴著清脆的爆竹聲,年味一步步逼來。
煎餅涼透后收回,疊成約三寸寬的長條,整齊地碼在一起,施以重物鎮壓片刻后,便可以切了。
關中女人搟面、切面功夫是做飯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切面是母親的拿手好戲,寬面、細面、韭葉面樣樣都不在話下,即使盲切也可以與壓面機媲美。切好的烙面,碼在透氣的竹筐里,蓋上棉布,隨用隨取,一直可以保存到元宵節也不會變質。
“三十的餃子,初一的面”,關中以北很多地方初一早上喜歡吃面條,尤其“澆湯烙面”最佳,寓意福壽綿長,蒸蒸日上,年年長久。
“澆湯烙面”的靈魂就是湯。肥瘦兼具的黑豬肉片、煮大肉后的肉湯、陜西特有的油辣子、剛剛采摘的花椒和小茴香,佐以醬油醋、一起煮沸,氣味不再沖撞,而變得溫和綿柔。撒上蔥花和韭菜段,一鍋香味撲鼻的烙面湯頭便成了。
“油汪汪,滾燙燙,面在湯里晃蕩蕩”,這是父親對一碗優質澆湯烙面的評價標準,意思是湯頭要真材實料,肉多有多辣椒多,湯汁要高溫滾沸,面少湯多,讓每一根面條都浸潤在濃濃的湯汁里,讓每一根面熱到極致。
記得小時候,初一過了,我就盼望著初三,因為初三是我母親回娘家的日子。外公家門戶大,人口眾多。這樣熱鬧非常的一天,自然少不了澆湯烙面,更重要的是能吃到蕎麥烙面。
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寒冬里吃上一碗色油汪汪、熱騰騰的澆湯烙面,是一種極致滿足的享受,是每一個家庭所奢望的美食。
后來,我大學畢業后初到新疆,幾年才能回家一次。第一次回家是八月份,西安熱得像一個蒸籠,父母竟然給我做了澆湯烙面……在灶臺邊忙碌的他們揮汗如雨,笑容卻光輝燦爛,強烈的幸福裹挾著辛酸瞬間席卷而來,我的淚水奪眶而出。隨后,我去看望外公外婆,老人哆哆嗦嗦,慌慌張張,語無倫次,那模樣讓我的心針扎一樣疼。外婆張羅的仍是烙面。站在煙霧繚繞廚房里,我一口氣吃了好幾碗,外公抽著煙袋,外婆佝僂在鍋臺旁,舅媽一碗接一碗地給我盛面。
那情景,讓我在外公外婆和父親這些與我血肉相連的親人都相繼離世后,越發清晰,越發令人懷念。至此,偶然吃一次烙面,卻再也不是當年那些滋味,烙面成了我心底不想感觸的結。
一次在兵團,我將自己鎖在空蕩蕩的屋子里,花了半天時間制作烙面。然而,碗未到嘴邊,我已徹底崩潰,把頭埋在被子里失聲痛哭。那一刻的我,再也無法掩飾住自己的悲痛和脆弱。
今年上半年,去北京出差,我見到了二十多年未見的同學,他已是地道的北京人,有房有戶有工作,父母已經去世多年,十來年沒回過陜西老家。我們到了一家陜西面館,就著家鄉小菜喝北京二鍋頭,情景似乎非常愜意。然而,當大碗羊肉泡饃、澆湯烙面端上來的一刻,我倆的雙眼,同時涌滿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