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新
年久失修的老宅翻新擴建后,周末回鄉成了全家最開心的事。留守的“老一代”早早備好新鮮食材,好迎接“青一代”的回歸。
寬敞的農家院里,老少齊聚一堂,喝酒品茶、談古論今,好不熱鬧。
三叔嗓門最大,只聽他紅光滿面地對我們說:“你們城里的水泥路、自來水、路燈、抽水馬桶、小汽車現在成了農村的標配,農村秀麗的自然風光、愜意的田園生活,反倒成了稀缺資源。”
三叔一輩子扎根農村,以前經常發牢騷,抱怨農村苦、農民累,在農村再有本事也沒用,他天天盼望著子女有朝一日能跳出農門。然而,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計劃的實施,作為村干部的三叔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帶領村民養大閘蟹、種艾葉,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不但自家腰包鼓了,還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公益熱心人、黨建牽頭人。
小姨夫一聽,也有話要說,他自豪地說:“我現在呀,心里美滋滋的,沒什么不如意的。以前我們搞企業的,難呀。掙點辛苦錢,還不夠應酬各路人馬的。現在好了,國家掃黑除惡、優化經商環境、稅收優惠政策扶持,使我們這些民企小老板,心里別提有多踏實了。”
大姑父說話不緊不緩,但很有氣勢,他從警三十多年,見過大世面,是我們一大家的主心骨。“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現在已經成為政法干警自覺的行為準則。”大姑父說。
正全神貫注地看《海峽兩岸》的奶奶說,她臺灣的侄子來信了,說現在那邊經濟很不景氣,想回大陸家鄉來發展,希望我們這些親戚能出出主意、幫幫忙。我們一聽,心里充滿了驕傲。
奶奶是大戶人家出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當過老師,她的娘家人很多去了臺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兩岸通航后,她叔叔和哥哥回來探親,經濟上給了我們家不少幫助,老一輩相繼過世后,彼此的后代聯系就少了,借這個機會,又可以重續血脈親情了……大家七嘴八舌,有說有笑,話題百出,聊著過去,展望著未來,不知不覺已金烏西墜,玉兔東升,愉快的一天,就這樣悄悄溜走了。然而還未離開,眾人就已經盼望著下個周末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