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媽

這些話你是不是非常熟悉:怎么刷個牙那么慢啊,上學要遲到了;你的作業怎么還沒做完啊,等做完哪有時間背單詞啊;出個門磨磨唧唧的,穿個鞋都能穿半小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幾乎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在媽媽的催促聲中度過的,甚至長大了也免不了被催。好像在媽媽眼中,自己做什么都是慢半拍,永遠跟不上她們的節奏。更魔性的是,好像越催孩子越慢,就像是在和大人唱反調。其實孩子的磨蹭情有可原,找對原因,遵循他正確的成長節奏,孩子自然就能夠快起來。
沒有時間觀念 前幾天看到了一則有趣的視頻。孩子想玩游戲,爸爸說如果完成舞蹈作業的打卡,就允許他玩1分鐘。結果孩子賣力地完成了打卡作業,剛興高采烈地拿到手機,1分鐘就過去了。可愛的孩子們,其實真的沒有時間觀念,他們不了解大人口中的1分鐘、5分鐘到底是多長。媽媽做好飯說3分鐘后洗手吃飯,孩子還以為3分鐘是一段很長的時間,結果就變成了媽媽口中的“喊不動”。即使大一些的孩子,在時間的把控上,也是有所欠缺的,明明感覺自己才寫了10分鐘作業,其實不知不覺半個小時都已經過去了。
家長們其實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小時鐘,幫助孩子慢慢增強時間概念,比如3分鐘洗手、10分鐘穿衣服、30分鐘看電視。利用鬧鐘來幫孩子逐漸加深時間觀念,與此同時,也能幫孩子從小合理規劃時間,以后在學習和生活上都大有裨益。
能力不足+父母期望過高 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5》中,陳小春因為兒子Jasper的磨蹭,經常大發雷霆。Jasper因為好奇多玩了一會兒,陳小春立刻黑著臉問道:“你在干什么?”Jasper走路比較慢,跟不上爸爸的腳步,結果陳小春不僅不等,還沖他大喊“快點”。應采兒對此回應道:“催什么嘛,腿短不是他的錯。”其實我們大人常常會把自己的節奏不自覺地代入到孩子身上。比如我們2分鐘就能換好的鞋子,孩子花了5分鐘都穿不好;我們15分鐘就能吃完一碗飯,孩子要吃半個小時;我們3分鐘就能解開的題目,孩子花10分鐘還寫錯了答案……
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應該以家長的節奏為標準,而應結合同齡孩子的速度以及孩子自身能力發展的情況共同參考。我們應當允許孩子比我們慢一些,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不要因為心急就催促和責備孩子。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換個角度,去發現孩子的進步和努力,多鼓勵他們,給予他們成長的時間。
父母過度掌控和催促 《 人民日報》曾經提起過一個“被動廢人群”的話題討論:本來主動且愿意干的事情,一旦被催促,就會立馬表現出抗拒。
網友在底下紛紛表示共鳴:“本來已經設了鬧鐘,但我媽一催我,我就更想賴床。”“ 原本計劃好了,趕緊把作業寫完就和同學出去玩一會兒,但是我媽一推門就說寫完作業讓我看看新聞,我一下就不想寫作業了。”……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喜歡自己掌控事情和時間。一旦方向盤握在了別人手上,坐在副駕駛座的人就會失去積極性,慢悠悠地欣賞風景,不會再將注意力放在前行的路上。孩子的成長也是這樣。
聰明的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規劃事情,引導他們去合理安排時間,而不是把事情一件件地布置好,再催促孩子去完成。如果他們自己安排得不夠合理,或者是因為拖延耽誤了事情,他們也會從中吸取教訓,這比你講100句道理更加有用。
清晰指令,明確規則 葉一茜曾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用“三連催”的方式,給兒子布置了整理房間的任務。面對凌亂的房間和媽媽的催促,小亮仔直接不知該如何下手。
在孩子能力發展還不足的時候,清晰地輸出指令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我們還要幫孩子一步一步地分解指令,告訴他應該從哪里開始完成。因為孩子們有時候不是故意不完成家長布置的任務,而是真的不知道從何做起。與其催促孩子,不如在事情開始前,先引導孩子理清他的思路。
比如放學路上,可以幫孩子回顧一下:“今天老師布置作業了嗎?”“ 你想從哪一門功課先開始呢?”“ 完成作業后還有想做的事嗎?”
磨刀不誤砍柴工,理清了思路,孩子自己完成起來也會有條不紊。
熟悉時間,不斷鞏固 蛋蛋剛開始學會自己刷牙的時候,我就給他買了個小鬧鐘。每次在他刷牙之前,我會告訴他:“刷牙時間是3分鐘哦,咱們開始計時啦。”起初蛋蛋并不能在3分鐘內完成刷牙,第一次更是花了15分鐘之久,但是他的刷牙時間每一次都在縮短。現在不需要鬧鐘幫忙,他也能自己在規定時間里完成刷牙了。
孩子們不清楚時間的概念,需要家長幫助他們先了解時間概念,再學會安排時間,最后才能有掌控時間的能力。想改掉孩子的磨蹭,不妨先為他們買一個可愛的小鬧鐘吧!
放慢自身節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上街,孩子走得特別慢,媽媽一開始是催促她,后來有些不耐煩了,直接蹲下來質問孩子:“到底還想不想出去玩,不走了就回家。”這時候,蹲著的媽媽環顧了四周,發現周圍都是快步行走的腳和匆匆而過的腿,從孩子的視角,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
在我們眼中輕而易舉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不見得就簡單,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有的時候,停下腳步,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一看這個世界,相信我們會有新的理解和看法,也能夠看懂孩子們“磨蹭”背后的原因了。
用鼓勵代替催促 總是催促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負面想法。這會不斷磨滅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對性子慢的孩子,家長多一分理解和鼓勵,看到他們小小的進步和改變,能夠成為他們前行的助推器。多一句“慢慢來,媽媽、爸爸知道你很棒”,少一句“快一點,別在那兒磨磨蹭蹭”,才會讓孩子在前行的路上走得更加穩當。
(摘自《家教世界·V家長》)(責任編輯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