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忠,張 琳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濟源 459000)
“1+X”證書制度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其中“1”是定量,指的是學歷證書,“X”是變量,指的是初級、中級和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施“1+X”證書制度的重點是課程改革[1-2]。生理學是護理專業學生較早接觸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內容以人體結構為框架,從細胞分子水平到整體介紹人體功能活動的規律。生理學各知識點之間邏輯性強,且與護理過程緊密相關,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模式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主流模式,已在我國護理職業教育中得到普遍應用[3-4]。為了有效促進學生掌握生理學知識、技能,增強學生優質護理服務與責任意識,在生理學課程教學實踐中,以崗位需求為量度確定教學目標,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確定教學內容,緊扣“1+X”證書制度、通過職教云平臺建設生理學課程資源,將課程教學與護理過程對接,融入思政內容,在“1+X”證書背景下開展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生理學教學改革與實踐。
課程是育人的核心載體,課程內容的選取、課程資源的重構至關重要。為使不同層次學生自主選擇要達到的證書層次,從而選取內容有效學習,在梳理生理學內容、建設生理學在線開放課程、編著立體化教材基礎上,根據護理專業“1+X”證書制度和護理崗位技能要求積極建設生理學線上教學資源(見表1),以便學生結合自身定位進行自主學習。

表1 基于職教云平臺的生理學“X”證書線上資源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實踐中,著眼學生學習基礎差異,以崗位需求為量度,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有效開展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分層教學是對這一指導思想的突出體現。根據護理專業核心勝任力和基本勝任力要求[5],結合護理服務對象,將護理工作崗位分為醫院臨床護理崗位、養老機構老年護理崗位和社區護理崗位,各崗位需求見表2。

表2 護理工作崗位需求
護理是臨床實踐的重要內容,現代護理理念要求“以患者為中心”,對護理操作技能和服務質量提出更高要求,護士需提高專業技能,保證醫療安全,同時對患者實施科學護理,促進患者身心健康,全面提升臨床護理效果,提高患者滿意度[6]。根據不同就業崗位對生理學知識的需求,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在和醫療護理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對生理學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重組和適當取舍。刪除與護理工作關系不大的、過深過細的內容,縮減陳舊、難以理解的內容;增加與臨床護理工作關系密切的內容,適當融入護理用藥和專業課知識,保留經典的、對學科起支撐作用的基本知識,既保證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又可精減理論課學時,增加實訓課學時。
根據崗位要求,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根本,以崗位需求為量度,結合學生認知規律確定生理學教學目標(見表3)。

表3 生理學教學目標和內容設置
目前,利用相關平臺、在線開放課程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中外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該教學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7-8]。基于云計算技術的高效、便捷、實時互動的職教云平臺支持混合式學習,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延伸到課前、課中、課后,學生不受場所限制,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選取在線資源有效學習[9-10]。
生理學教學實踐中,課前、課中、課后的精心設計、有效組織與科學安排,既能激發學習動機、提高探索問題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升學生自我管控能力,又能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護理過程中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生理學混合式教學整體設計見圖1。

圖1 生理學混合式教學整體設計
為增強護生角色認同感,在生理學教學過程中,根據崗位要求和專家指導意見,將專業訓練前移,使課程內容講授和實訓與護理過程有效對接,突出課程教學的基礎性和實用性,注重護生崗位能力培養。例如,通過案例分析,從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理實施、護理評價等方面進行訓練,提高護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培養護生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從飲食(消化和吸收)、代謝(能量代謝)、排泄(尿的生成與排出)等方面學習老年護理知識,加深護生對老年生理的認識,提高護生觀察、發現、解決問題能力;在講述O2在血液中的運輸時,介紹CO與H b結合率更高,易造成CO中毒,要求護生掌握CO中毒的預防和判斷,提高護生形象思維能力和院外急救服務能力[11]。在項目實訓教學中,對教材中的項目教學內容進行解析與重構,把工作內容相關度較高的任務模塊合并在一起,重組教學內容,并與護理過程對接,按照培養高級應用型護理人才的總目標,提出崗位能力目標(見表4),采用“教、學、做”一體化項目實訓教學,突出技能訓練,提高護生崗位能力。

表4 項目實訓教學內容和崗位能力目標
1.5.1 融入思政內容,落實立德樹人思想 課程思政是新形勢下貫徹立德樹人根本宗旨,提升育德意識、育德能力、育德實效的重要手段[12]。生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理論性、邏輯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生命倫理和生動感人的科學故事[13-14]。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心臟的影響、產熱和散熱、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對立統一關系,刺激強度達到閾值引起組織反應、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閾即為糖尿病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將這些哲學思想加以引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在開展動物實驗時,告誡學生注重倫理問題,敬畏與感恩實驗動物,撫慰和照顧實驗動物,牢固樹立敬畏生命意識和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介紹威廉·哈維對“心與血的運動”的探索,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巴甫洛夫對反射的研究,現代生理學奠基人林可勝在消化生理學方面的成就,吳襄對循環生理學的貢獻,教育護生熱愛專業,培養護生護理情感。通過職教云平臺讓護生自主學習與討論,或進行課堂講述與互動,都可達到立德樹人目的。
1.5.2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在實踐活動中培育人才“關愛”是護士專業精神的核心內容,人文關懷是護患雙方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護生的關愛意識和關愛行為處于簡單模仿階段,還沒有形成職業理念和情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通過角色扮演改變傳統“重技能、輕人文”的生理學教學模式,讓護生體驗護士和患者角色,提高人文關懷能力。實訓時,讓護生體驗作為患者或者家屬的感受,引導護生移情和換位思考,促使其人文關懷能力的形成。此外,指導護生運用生理學相關知識為社區高血壓、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等常見病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慢性病患者合理飲食、康復運動等,不僅能夠理論聯系實踐,活學活用專業知識,也可以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素質。
課程結束后,隨機抽取各層次護生318名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習態度、厭學情緒、教學滿意度等。結果顯示,認為有助于端正學習態度的護生占99.4%,認為能提高學習能力的護生占96.3%,認為能提高學習效果的護生占98.7%。
2018級護理專業學生生理學考試平均成績為82.9分,與教學改革前(2017級)相比提高了4.5分。2018級護理專業學生生理學考試及格率為98.9%,與2017級護理專業學生相比,提高了5.7%。2018級護理專業學生生理學考試成績見表5。

表5 2018級護理專業學生生理學考試成績
生理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是學習病理學、藥理學及護理學等后續課程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后續課程教師評價,2018級護理專業學生生理學知識掌握水平較前幾屆學生明顯提高,教師講解與生理學相關的知識點時,不再費時費力,稍加講解學生便可消化吸收。
我校作為試點單位,組織學生參加了河南省首屆“1+X”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考試,其中技能考核通過率為100.0%,理論考試通過率為97.8%。目前,2018級護生已經走上實習崗位,其表現也得到了帶教教師和實習單位的普遍肯定。省內外28家實習單位對實習生表現均滿意,其中2家基本滿意,3家滿意,23家非常滿意。
護理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完美結合。將職業情操、護理理念、倫理道德和人道主義等內容與生理學課程有機融合,加強基于生理學的護理技能訓練,對培養合格護士是一次有益探索。針對高職院校生源現狀,實行“1+X”證書制度,引導護生自主選取在線生理學課程資源,明確自身定位,也是有教無類思想的重要體現。然而,在生理學教學中,如何客觀評價學生學習效果以及對后續課程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