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婧,康曦丹,周 萌
(長春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數據顯示,到2030年,老年人口將達總人口的25%左右,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慢性病患病率高,且常好發多種疾病,雖然醫學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仍有很多疾病無法真正治愈[1]。終末期患者不僅遭受著疾病帶來的疼痛,還承受著巨大的經濟負擔和痛苦的心理壓力。安寧療護作為一種迫不得已采取的護理措施,正在逐步被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所接受。安寧療護以提高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和面對危機能力為目的,通過早期識別他們的痛苦,以嚴謹的評估和有效的管理滿足患者臨終期間的所有(包括心理和精神)需求[2]。在我國安寧療護又稱為舒緩療護、緩和醫療、善終服務、臨終關懷、姑息醫學、安寧緩和醫療等[3],本研究統稱為安寧療護。
2019年5月,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通知》,同年8月上海市制定社區醫院都開展安寧療護的決策,并成為全國第一個安寧療護試點省(市)[4],這一舉措表明安寧療護的推廣和發展進入了關鍵期。本研究旨在了解我院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及安寧療護態度現狀,并據此制訂安寧療護教學計劃,為將安寧療護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提供理論基礎,填補護理本科生老年護理教學中缺少系統、全面的安寧療護教學的空白。
采用方便抽樣法對我校2019—2020級268名護理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并回收有效問卷268份,有效率為100.00%。研究對象為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均未接受過臨終關懷和安寧療護相關教育。
本研究主要選用3個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包括研究對象一般情況調查表、安寧療護知識問卷[5]和安寧療護態度調查問卷[6]。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調查表由研究者根據護理專業實際,在參考國內外相關調查表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而成。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年級、民族、父母親年齡及健康狀況、接觸臨終患者及死亡的經歷、臨終關懷知識來源等。
1.2.2 安寧療護知識問卷(PNCQ) 安寧療護知識問卷又稱為姑息護理知識問卷,由Ross等編制,鄒敏[5]翻譯為中文。該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758,信效度較好,可以應用于本研究。問卷包括3個維度20個條目,其中姑息護理哲理與原理維度包括第1、9、12、17條目,總分為4分;疼痛與其他癥狀控制維度包括第 2、3、4、6、7、8、10、13、14、15、16、18、20 條目,總分為 13分;心理社會精神支持維度包括第5、11、19條目,總分為3分。量表總分20分,答案有“對”“錯”和“不知道”3個選項,回答正確計1分,回答錯誤或不知道計0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得越好。
1.2.3 安寧療護態度調查問卷 本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674,包括3個維度19個條目,其中臨終關懷態度評估維度包括第 1、2、5、6、7、9、10、11、12 條目,臨終關懷服務對象需求評估維度包括第3、4、8、13、14條目,個人死亡態度維度包括第15、16、17、18、19條目。本問卷包含10個正向題和9個負向題,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正向題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別計1~5分,負向題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本科生對安寧療護的態度越好。
將有效數據錄入SPSS 24.0軟件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構成比、均數和標準差進行統計學描述,檢驗水準α=0.05。
本研究對象中,男生27人(10.08%),女生241人(89.92%);年齡 19~23歲,平均(20.69±0.84)歲。其中 114人(42.54%)是獨生子女,8人(2.99%)有過實習經歷,180人(67.16%)有失去親人的經歷,62人(23.13%)有照護終末期患者(患有無法治愈的疾病,如癌癥、某些精神系統疾病等)或其家屬的經歷,234人(87.31%)知道或聽說過安寧療護(姑息護理或臨終關懷),獲得安寧療護知識的主要途徑有學校教學(94.03%)、書籍報道(54.48%)、大眾傳媒(48.51%)和專家學者討論會(6.72%)等。
調查結果顯示,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知識問卷總分為(12.134±3.945)分,平均正確率為60.71%,得分最高為20分,最低為0分,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知識問卷得分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對條目4“輔助療法對于疼痛控制很重要”,有250人(93.28%)回答正確,說明護理本科生對這部分知識認知相對較好;對條目15“痛苦和軀體疼痛是同義詞”,有36人(13.43%)回答正確,說明護理本科生對安寧療護相關定義和概念掌握不好(見表2)。

表2 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知識問卷各條目回答正確率(n=268)
調查結果顯示,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態度調查問卷總分為(53.000±6.400)分,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3。

表3 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態度調查問卷各維度得分情況(n=268)
調查結果顯示,對條目3“在臨終關懷中醫生不承擔角色”,護理本科生得分最高,為(3.984±0.941)分,說明護理本科生在安寧療護工作中對自己的角色認知度較高;對條目17“我接受‘我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護理本科生得分最低,為(1.993±0.728)分,說明護理本科生不能正確面對死亡,不能樹立正確的死亡觀(見表4)。

表4 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態度調查問卷各條目得分情況(n=268)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較低,安寧療護知識問卷各條目平均正確率為60.71%。這與侯晨輝[6]、張欣穎[7]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護理本科生對安寧療護知識理解不夠深入,掌握得不好,學校安寧療護相關教育不到位。在安寧療護知識問卷的3個維度中,護理本科生姑息護理哲理與原理維度回答正確率僅為43.29%,這與陳貴梅等[8]的研究結果相似。當前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教育多側重發展背景、病癥、心理護理等內容[9],導致學生對安寧療護哲理與原理掌握不足。因此對護理本科生開展安寧療護教育時,應加強安寧療護哲理與原理相關知識教育。
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本科生獲取安寧療護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教學(94.03%),相對來說比較單一,而且我國安寧療護事業起步較晚,安寧療護知識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尚未普及,在護理本科生教育中也尚未設立獨立的安寧療護課程,只是在相關課程教學中一帶而過。研究顯示,58.3%的學校沒有專門的安寧療護課程,已開設課程的院校也缺乏專門的教材及教學培養計劃[10]。大多數臨床護理工作者對安寧療護定義、實施原則及內涵認識不深,僅有不到7%的護士表示在校學習過安寧療護相關課程[6]。在對臨床護士安寧療護知識水平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32.7%的表示在學校和工作單位沒有接受過安寧療護知識相關教育,甚至還有約13%的不記得是否進行過這方面的學習[11]。
護理本科生作為未來臨床護理工作者的儲備軍,正確認知、接受并在臨床實踐中有效運用安寧療護知識對臨床臨終患者有較大影響,應加強在校期間的安寧療護知識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態度調查問卷得分為(53.000±6.400)分,處于較低水平。護理本科生不能正確面對死亡,缺乏相關倫理知識,加強護理本科生對生命全周期的體驗,有利于提升其職業認同感。受我國傳統習俗的影響,人們“談死色變”,即便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醫學類院校,也僅僅會在少數專業課上提及死亡,尚未從多學科和交叉學科角度引導護理本科生接受死亡、正視死亡,缺乏系統的、全面的死亡觀教育[12-13]。在本研究中,護理本科生在“我接受‘我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條目得分最低,為(1.993±0.728)分。這與李鴻等[14]的研究結果“社會志愿者對死亡存在不同程度的逃避心理態度”相似,說明護理本科生在校受教育期間,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生死觀,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生死十分必要,這也使護理本科生可以盡快適應將來的臨床工作。
有學者在對臨床護士的安寧療護態度調查中發現,56.9%的人認為臨終患者不需要再經歷痛苦的治療,而且對安寧療護接受程度并不高[11]。國外學者研究發現護理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如果能受到系統的臨終關懷知識教育,更容易以相對積極的態度處理臨終患者遇到的問題[15]。作為護理工作者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臨床終末期患者,終末期患者及其家屬存有焦慮、憤怒、悲傷、恐懼等復雜的心理,此時護理工作者要給予其幫助,緩解緊張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安寧療護教學中注重護理本科生死亡觀教育、護理倫理教育,提高溝通能力,加強臨床模擬訓練,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實踐,有效激發護理本科生的學習興趣。
英國是最早將安寧療護課程設立在醫學本科院校的國家,美國也將緩和醫學作為獨立專業設立在一些醫學院校,并且開設護理碩士學位課程來培養安寧療護專家[16]。國外與安寧療護相關的研究較為成熟,涉及醫療護理、高等教育、心理倫理、經濟來源和組織模式等多個方面,尤其是高校運用前沿教學技術提高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認知和護理水平、改善對臨終關懷的態度等。而我國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未設立相應的安寧療護課程或專業,僅有少數院校將安寧療護課程設為選修課,缺少權威的、統一的教材[17-18]。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對安寧療護的研究集中在臨床護士層面,對護理本科生的研究相對較少,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臨床護士安寧療護知識掌握不好、對安寧療護的態度不正確等問題。
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學校教學是護理本科生獲取安寧療護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應加強高校安寧療護教育。由于護理本科生專業課程設置仍存在不足,安寧療護相關知識僅以了解內容或簡單理論闡述出現在老年護理或基礎護理學教學中,也缺少臨床實踐和社會實踐,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應該加強護理倫理教學,有針對性地引導護理本科生形成科學的生死觀,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溝通技巧訓練[19]。有學者將安寧療護設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內容包括概述、臨終護理基本知識、臨終患者常見癥狀及管理、安寧療護中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技巧、臨終患者家屬及喪親后的照護等,主要采用的教學方式有團隊學習、P BL教學和情景模擬等,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20]。為培養高素質的安寧療護專業人才,醫學院校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系統的安寧療護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同時還要加強安寧療護專業師資力量。
本研究顯示僅有2.99%的護理本科生有實習經歷。根據具體情況,有學者在安寧療護教學中開展安寧療護病房人文關懷實踐,提升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認知水平,減少對照護臨終患者的恐懼感,樹立科學的死亡觀,正確理解安寧療護的意義,為安寧療護在臨床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4]。還有研究表明,醫學生早期進入臨床實踐,可以改善臨終關懷服務態度[21]。護理本科生可以早進入臨床見習,參與完整的安寧療護服務,積累安寧療護服務經驗。護理工作者在安寧療護多學科團隊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員,在安寧療護工作具體實踐中承擔著評估者、教育者、實施者、協調者和研究者的重要角色。因此,培養專科護理人才,可以促進安寧療護穩步發展[22]。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推動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社會意義。與國外相比,我國安寧療護教育在授課時間、內容、方式以及評價手段上都有很多不足,迫切需要加強。第一,要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從師資力量、教學方法、教學培養目標、教學評價標準等方面加強臨終關懷教育;第二,進行死亡教育以改善護理專業學生對安寧療護的態度;第三,建立適合我國文化背景的安寧療護課程體系,在學校和醫療機構進行推廣,普及安寧療護知識,端正安寧療護態度,這是當前的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