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竹子是極具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自然資源。其枝繁葉茂、四季常青,毛竹3—5年就可成材,在固碳減排、水土保持、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根據國土“三調”發布的數據,我國竹林地面積超過700萬公頃。
“多年來,我國竹產業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推動地方經濟增長、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建設美麗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但仍存在創新能力不強、質量效益不高、資源利用不充分、政策保障不到位等問題。”12月16日,《關于加快推進竹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專家組組長、國際竹藤中心常務副主任費本華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目前,我國竹林地有效利用率僅為40%,還有60%被“束之高閣”閑置在地里,沒有充分有效利用。
我國竹資源品種豐富、竹產品生產歷史悠久、竹文化底蘊深厚。現有竹子品種800余種,主要集中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云南、四川、貴州等20個省區。
“特別是在我國南方地區,竹子在人們的生活和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費本華介紹說,其不僅廣泛應用在建筑、飲食、裝飾、造紙、樂器等各種領域,也誕生了如竹編、竹刻、竹紙等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貴州赤水為例,擁有竹林面積132.8萬畝,是“全國十大竹鄉”。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在《中國世界遺產地保護和管理》項目三期(2017-2021)框架下,與赤水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及國際竹藤組織合作,開啟了赤水竹手工藝可持續生計試點活動。2019年,試點活動被納入“非遺+扶貧”支持框架內。三年來,試點活動以竹編為切入點,通過開展竹編技能培訓、培養社區竹編傳承人群、加強竹編工坊能力建設等,推動了遺產地鄉村社區生計提升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從竹筍到藤椅,再從竹鹽牙膏到竹文化旅游。竹產品已形成100多個系列,上萬個品種,并與花卉、森林旅游、森林食品一起,成為林業發展中的四大朝陽產業。
“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竹子是無性繁殖為主,必須年年采伐,才有利于新生,而且越砍越旺,不破壞生態環境和森林景觀。與木材相比,竹子還不受采伐限額制度的約束。”費本華稱,其能夠替代塑料、木材、混凝土和鋼材等用于制造各種耐用產品。尤其是在全球禁塑尋求解決“白色”污染問題上,提供了基于自然的最佳方案。
竹制日用品、竹制家具、竹纖維服裝……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各種以竹子為原材料制作成的綠色低碳產品,引人關注。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生產用于包裝、建筑和其他用途的塑料近4億噸。
“竹子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40天就可以長預定高度,能在3—5年內迅速成材,它的根莖、竹竿、竹葉、種子都能利用,為我們的衣食住行有所產出,真正的‘吃干榨凈’。”費本華建議,促進竹產業發展,要增加對竹林和竹材的基礎研究,加快形成竹材標準體系,創新竹原料的倉儲技術。同時,還要倡導“以竹代塑”,在多領域開發塑料替代品,循環應用。
不管是紙張、包裝、吸管、杯子和餐盤,還是更耐用的產品,包括電腦外殼、手表、自行車、汽車、管道……如今,竹產業價值鏈涵蓋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助推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竹資源的利用已不再是停留于傳統的竹制品,其他特性正在被不斷開發、利用,特別是竹林的生態效益更加凸顯。
據統計,1公頃毛竹林年均固碳量達4.91—5.45噸,是杉木人工林的1.5倍,是熱帶雨林的1.33倍。
為有效發揮竹資源的生態和經濟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意見》明確指出,將大力保護和培育優質竹林資源,構建完備的現代竹產業體系,構筑美麗鄉村竹林風景線。到2025年,全國竹產業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
就如何實現上述目標,費本華表示,此次《意見》出臺可謂是“恰逢其時,正是好時機”。
費本華進一步解釋說,因為竹產業這種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產品附加值高,是農林復合經營體的綠色經濟形態。所以,科學合理利用竹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木材安全的必然要求。培育優質竹資源,有助于綠化美化國土,培育更多更好的綠水青山。同時,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超過50%,木材安全形勢嚴峻。竹子生長快、成材早、產量高,竹材物理性能與木材相似。加快發展竹產業,增強竹材供給,能夠有效彌補國內木材供需缺口。
其次,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在浙江安吉、四川瀘州等一些竹產區,竹產業已成為地方經濟支柱產業和農民主要收入來源。加快發展竹產業,能夠有效促進“兩山”轉化,讓竹產區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最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依托竹資源開展竹文化、旅游、康養等活動,不僅是竹產業新的增長點,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改變傳統竹產業,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已經開啟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