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升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神經外科發生率相對較高的腦血管類疾病,本病具有發病突然、病情變化快、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等特點,老年人群發病率較高。疾病密切相關于長期血壓異常增高等因素。臨床通常會采取手術治療疾病,通過手術清除顱內血腫,緩解顱內高壓狀態,從而控制疾病發展,降低神經功能損傷[1]。傳統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技術成熟,但是創傷較大,術中組織暴露時間長,術后并發癥控制效果不理想[2]。現階段,隨著微創技術廣泛地應用于外科手術中,在提升手術效率及安全性,降低術后并發癥方面獲得滿意效果[3,4]。本次對比分析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入組對象均明確存在高血壓病史,入院后接受頭顱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為腦出血,具備手術指征,接受手術治療;排除心肝腎重要臟器功能異常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其他原因導致腦出血患者,手術禁忌患者。根據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14∶11,年齡50~76 歲,平均年齡(63.25±4.42)歲;觀察組男女患者比例3∶2,年齡50~75 歲,平均年齡(63.42±4.4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選擇傳統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前詳細了解患者血腫位置,做好標記后,在血腫標記位置做一馬蹄形入路,打開骨瓣,面積為6 cm×6 cm,弧形剪開硬腦膜并進入血腫腔后盡量清除血腫,血腫清除量需要達到總量的70%左右,手術中根據需要實施電凝止血,手術完成后,留置引流管,規范縫合。
1.2.2 觀察組 選擇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術前進行顱腦CT 檢查,明確血腫位置并確定穿刺位置做明確標識,手術過程中依據血腫位置,協助患者保持仰臥或是側臥體位。局部麻醉后,探明穿刺平面情況,具體包括穿刺方向、深度和平面。穿刺針利用電鉆驅動對顱骨和硬腦膜實施孔洞穿刺,硬腦膜穿透后,取下針芯利用鈍圓頭塑料針芯替代,慢慢穿刺并進入,抵達血腫表面后將其拔除并連接引流管,抽吸血腫表面液態物質。完成后繼續推進穿刺針進入血腫中心位置后將針芯拔出,并慢慢抽吸血腫,完成后對血腫區域利用生理鹽水進行反復沖洗,術中抽取的血腫量需要達到總量的70%左右,達到目標后撤出穿刺針,手術創口進行縫合及包扎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ICU 治療時間及住院治療時間。
1.3.2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 手術完成后,依據腦卒中臨床療效評分[5,6]判定手術治療效果,分為基本治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0%,未發生殘疾;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45%~89%,殘疾級別為1~3 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20%~44%;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20%,疾病惡化或是患者死亡。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3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術后并發癥包括再出血、顱內感染、應激性潰瘍、肺部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ICU 治療時間、住院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比較[n,n(%)]
2.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術后發生再出血2例,顱內感染3例,應激性潰瘍1例,肺部感染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6.00%(8/50);觀察組術后發生顱內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0%(2/5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00P=0.046<0.05)。
高血壓腦出血是受血壓升高影響誘發的腦部出血性疾病,是高血壓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老年患者發病率相對較高[7]。疾病發生密切相關于腦底小動脈持續受壓,從而誘發病理性變化,降低血管彈性,一旦情緒激動或是劇烈運動時,容易導致腦底小動脈發生破裂,血液會進入到腦實質內誘發自發性出血[8-10]。高血壓腦出血發生后,大多出血位置在腦實質內,因此會形成大小不一的腫塊存在于顱內,壓迫腦組織從而產生顱內高壓或是腦組織缺血缺氧等問題,加重神經缺損程度,無法確保預后情況,導致患者殘疾或是死亡[11]。因此疾病發生后選擇切實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案是降低殘疾率改善預后的關鍵。
高血壓腦出血選擇手術治療,主要目的為盡量徹底清除顱內存在的血腫,從而能夠控制疾病進展降低疾病影響。傳統大骨瓣開顱手術清除血腫,手術技術成熟,手術視野好,治療效果理想,但是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大,且術后并發癥控制效果不佳[12]。現階段,臨床中廣泛應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效果得到肯定。術前利用CT 明確定位血腫位置,做明顯標記后,術中局部麻醉利用穿刺針抽吸及引流顱內血腫,從而實現治療目的。手術選擇電鉆和穿刺針實施顱骨穿刺,僅需要較小創口,不會對機體及正常組織造成過大影響,可降低術中出血量,避免組織過度暴露,從而可顯著降低后期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大大提升手術治療安全性。選擇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不但能夠提升治療有效性,還可優化手術相關指標,并提升手術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選擇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治療效果優于傳統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二者相比,微創手術可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ICU 治療時間及住院治療時間,降低神經功能缺損,避免遺留嚴重殘疾,優勢顯著值得大力推廣應用于疾病臨床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