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鳳
腦卒中是一種腦血管疾病,也被稱為是腦血管意外,發病急,腦部血管可出現突然的破裂和阻塞,腦部循環受到嚴重干擾,大腦神經、組織均會出現嚴重損傷[1]。該病主要在40 歲以上患者中發病,為成年人致殘的主要原因,需要及時干預控制。目前對于腦卒中可以實現較好的治療,但是疾病的治療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疾病的后遺癥包括肢體障礙、語言障礙、吞咽障礙等,對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在疾病治療期間科學的護理干預也非常必要。常規護理模式關注疾病本身,對疾病導致的一些后遺癥關注不足,使患者失去了最佳的恢復時間,無法獲得及時有效的恢復,需要對護理措施進行改進??祻妥o理干預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措施,除了一些基礎護理措施之外還加入了各項專業的護理技術,以恢復患者的殘余機能[2]。本文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7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0例。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42~77 歲,平均年齡(59.56±6.43)歲;發病時間2~24 h,平均發病時間(12.13±4.14)h。實驗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41~77 歲,平均年齡(59.14±6.56)歲;發病時間1~24 h,平均發病時間(11.87±4.32)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指標:①符合腦卒中診治標準[3];②首次發??;③意識清晰;④實驗提交至醫院倫理委員會,并簽署實驗同意書。排除指標:①大面積出血性腦卒中;②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③嚴重肝臟、心臟、腎臟疾??;④無完整臨床就診資料。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在疾病治療期間監控疾病的變化,結合疾病的變化以及患者的需求提供藥物干預等措施,并進行適宜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對疾病有大致的了解,以提升疾病治療的依從性。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肢體訓練 對于存在肢體障礙的患者,需進行有效的肢體功能恢復,在制動期間注意及時調整體位,保證肢體擺放的舒適性,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肢體因為擠壓而導致肢體血液流通不暢,加速肢體的損傷。一般制動期間選擇仰臥位,肢體自然擺放在身體周圍,但是需定期變換體位和姿勢;注意對肢體進行按摩,促進肢體血液循環,防止關節和肌肉僵硬;患者可以活動后先由被動訓練開始,護理人員協助活動關節,之后由臥位變為坐位,在坐立位時選擇直背硬靠椅,上身盡量挺直并收腹,盡可能向后靠近椅背,過渡至站立位后盡量抬頭、挺胸、收腹,如果必要可進行背部靠墻站立訓練。
1.2.2 語言、吞咽功能訓練及心理康復 對患者進行語言、吞咽功能訓練,護理人員通過文字、表情和手勢與患者展開溝通,對舌頭進行恢復訓練,多進行語言功能的恢復,由單字發音開始,逐漸過渡至多音節發音和完整的句子;鼓勵患者進行腮部運動、伸舌運動、咀嚼運動,盡早指導患者進食,飲食先由流食開始,逐漸過渡至固體食物,以促進自主吞咽功能的恢復。并且配合心理疏導工作,保持康復期間各項心理指標的穩定。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復情況,以Barthel 評分和NIHSS 評分評定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情況。②心理狀態,以SAS 評分、SDS 評分評定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SAS 和SDS 評分>45 分表示存在心理狀態不佳的問題。③生活質量,以簡易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作為評價依據,包括心理健康、機體功能、疼痛和總體健康4 項指標,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理想[4]。④護理滿意率,通過問卷調查的模式獲取滿意率,分為滿意、比較滿意及不滿意,量表總分100 分,共設計25 個問題,每題4 分,分值≥88 分為非常滿意,64~87 分為比較滿意,≤63 分為不滿意[5]。滿意率=(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復情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Barthel 評分和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Barthel 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復情況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復情況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實驗組心理健康、機體功能、疼痛和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 實驗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n,%)
腦卒中在臨床上發生率較高,因為腦部血管的小栓子脫落導致動脈-動脈栓塞,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對腦部神經和組織的傷害非常嚴重,發生健側神經代償性的變化,出現各種后遺癥,影響后期的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在疾病治療期間對患者進行綜合干預。研究顯示,在腦卒中發生后的4 周進行及時康復治療可以促進一些功能的恢復??祻妥o理措施的實施可維持身體健側部分功能,協助患側區域鍛煉,使損傷區域得到恢復和重建,以提升疾病的恢復質量,該護理模式將替代護理轉變為自我護理,以實現自身護理質量的提升[6]。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Barthel 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心理健康、機體功能、疼痛和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注意對患者肢體鍛煉,不能盲目的進行訓練,待肌肉和肌腱功能恢復后再循序漸進進行訓練。注意對訓練強度的控制,保持科學康復,并關注患者運動后的表現,及時對康復方案進行調整,訓練由被動開始,逐漸過渡至主動訓練,促使肢體功能的恢復,因此運動和神經功能得到改善[7]。注意對患者吞咽和語言能力的恢復,吞咽功能恢復自早期開始先以流食進行訓練,逐漸過渡至固體食物,同時注意對語言的恢復,以提升生活質量,可以緩解患者因為該病的病程時間較長,復發和緩解交替出現導致患者失去治療的信心,更加積極配合治療,因此護理整體滿意率得到有效提升[8]。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可以取得較好的恢復效果,可以及時促進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保證治療期間穩定的心理狀態,改善后期的生活質量,獲得了較高的護理滿意率,因此該護理措施可以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