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晟昕
白內障是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眼科疾病,患者晶體透明度降低就極容易導致晶狀蛋白改變,出現白內障[1]。造成晶體透明度降低的原因很多,例如老化、代謝異常、眼部外傷、輻射等,都會導致晶體透明度發生混濁,發生白內障。其好發人群為眼部長時間受輻射影響者、長期受紫外線照射者、眼部老化嚴重者、生活習慣不良者等,中老年患者居多,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白內障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白內障患者常伴有高度近視、青光眼等相關并發癥,患者會出現淚液動力學異常,感覺到眼部有異物感、眼部疲勞以及看東西模糊,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比較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失明,通常需要采取手術進行治療[2]。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醫療技術也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和完善,微創技術的發展使得白內障的治療方式更為多元,為了解不同微創手術對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患者的治療效果,本院特別開展了此次研究活動,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112 眼)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收治的先后順序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56例)。參照組中男24例(34 眼),女16例(22 眼);年齡41~82 歲,平均年齡(64.25±8.23)歲;病程5~61 個月,平均病程(31.23±10.15)個月。實驗組中男25例(35 眼),女15例(21 眼);年齡43~77 歲,平均年齡(63.78±7.67)歲;病程4.5~58.0 個月,平均病程(31.20±9.16)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患者;②自愿配合此次研究患者;③能耐受手術患者;④臨床相關證明資料齊全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有過眼科手術患者;②眼部受到嚴重外傷患者;③合并糖尿病患者;④先天、遺傳性白內障患者;⑤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⑥肝腎功能嚴重異常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均進行常規眼科檢查,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河北創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118,規格:5 ml/支)清潔結膜囊,1 滴/次,3 次/d[3]。
1.3.1 參照組 患者使用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具體過程如下:①對患者使用鹽酸奧布卡因凝膠(沈陽綠洲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1023203,規格:30 mg∶10 ml)進行表面麻醉,潤滑止痛(對包含藥物成分過敏者、心腎功能異常者、肌無力患者禁止使用)[4]。②在患者虹膜處做1 個約7 mm 長、0.3 mm寬、距離角膜邊緣1.2 mm 左右、弧長8 mm 的虹膜切口,將虹膜板層進行分離,越過角膜邊緣進入前房,向內注入粘彈劑,將撕囊口直徑控制在5 mm 內,使用晶狀體套圈器將晶體托起退出前房,將皮質吸出,術中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患者使用平衡鹽,在患者囊袋內置入人工晶體,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后吸出粘彈劑[5]。③術后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取相應的藥物配合手術治療。在患者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進行隨訪及眼部相關指標檢查。
1.3.2 實驗組 患者使用超聲乳化術進行治療。具體過程如下:①術前給予參照組相同的麻醉方式。②在10 倍顯微鏡下開展手術。使用開瞼器在患者虹膜處切1 條約為3 mm 寬、0.3 mm 深、距角膜邊緣1.5 mm 的虹膜通道,進行穿刺進入,注入適量粘彈劑,進行環形連續撕囊,分離患者晶體核及皮質[6]。③使用超聲乳化儀器對患者進行白內障乳化,吸力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調整,術中為患者灌注平衡鹽。超聲乳化時長約為2 min,能量設置在30%~50%[7]。④在超聲乳化后,吸出患者殘留的皮質,再注入適量粘彈劑,向囊袋置入人工晶體后清除粘彈劑,進行切口密閉[8]。⑤術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適應的藥物配合手術治療。在患者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進行隨訪及眼部相關指標檢查。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視力、角膜散光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視力采用標準視力對照表,最高2.0,數值越高代表近視程度越低;角膜散光度根據全國高等學校視光學教材標準,數值越高代表散光程度越高[9]。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視力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視力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實驗組患者視力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視力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視力對比()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角膜散光度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角膜散光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實驗組患者角膜散光度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角膜散光度對比(,D)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角膜散光度對比(,D)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后發生角膜水腫1例,脈絡膜出血1例,青光眼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50%(3/40);參照組患者術后發生角膜水腫4例,脈絡膜出血3例,青光眼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50%(11/40)。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541,P=0.019<0.05)。
白內障是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眼科疾病,好發于中老年患者,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白內障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白內障主要是由于遺傳、老化、代謝異常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晶狀體蛋白質異常,并且出現渾濁現象,臨床上表現為視力下降等癥狀,且白內障患者常伴有高度近視、青光眼等相關并發癥,甚至可能導致失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造成了嚴重影響[10]。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療白內障,引發了臨床醫學的討論。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醫療技術也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和完善。截止目前為止,白內障治療方法通常為手術治療,最常見的有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和超聲乳化術,這兩種手術均屬于微創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小,因此更能夠被大眾接受、使用[11]。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可以改善患者的視力,術后無需縫線,但是對患者角膜內皮細胞的損傷比較大,限制了臨床應用范圍,而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可以一次性清除白內障,避免了二次手術帶來的傷害,并且,操作方法簡單,治療效果較好,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的幾率,近年來獲得了患者的認可和廣泛使用[12]。通過本院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超聲乳化術相較于小切口摘除術,患者在術后1 周、半個月、1 個月視力恢復程度、散光改善效果都更好,且并發癥發生情況更少,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超聲乳化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視力、角膜散光度,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