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鵬
隨著年齡增長人類身體機能以及骨密度有所降低,大大提升了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此外,因為老年患者患有基礎疾病,提升了治療難度[1]。傳統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療法以及內固定,非手術治療極易產生骨折位置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等相關并發癥,內固定治療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極易產生靜脈血栓[2]。伴隨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臨床廣泛應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此次研究分析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年9月~2020年8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女為29∶21,年齡62~80 歲,平均年齡(71.1±3.1)歲。觀察組中男:女為31∶19,年齡61~79 歲,平均年齡(70.5±3.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通過CT 和X 線均診斷為股骨頸骨折;年齡>60 歲;出現手術指征;入選者及其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4]:患有心腦肝腎器官疾病者;合并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患有精神障礙者;未有效控制高血壓以及糖尿病者;耐受性較差者;患有血液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手術前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檢查,評估其主要器官并給予對癥治療,如患者合并內科基礎疾病需要控制血壓以及血糖水平,采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
兩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選擇側臥位,切口為改良Haring,將其逐層切開充分呈現髖關節,而后將關節囊切開,充分呈現股骨頸骨折位置,切斷髖臼韌帶,取出骨折股骨頭,通過電鋸在股骨小轉子上方位置鋸斷股骨頸。對照組通過半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完成上述操作后擴髓股骨近端位置,通過生理鹽水進行沖洗,采用合適的股骨柄假體放置,對股骨頸長度進行調整,而后將髖關節復位,進行切口沖洗,放置引流管后將切口關閉。觀察組通過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完成上述操作后摸挫髖臼,剔除髖臼軟骨和股骨,對髖臼假體進行固定后外展45°,而后實施擴髓,放置合適的股骨柄假體,確定髖關節活動無異常后沖洗關節腔,放置引流管后將切口縫合。
手術完成后兩組均予以抗生素進行抗感染,并予以患者抗凝藥物,避免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拔除引流管時間為術后24~48 h,手術后3 d 實施功能鍛煉。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總引流量和完全負重時間,術后Harris評分、假體髖臼外展角度以及假體髖臼前傾角度,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即髖部疼痛、假體松動、感染以及靜脈栓塞[5]。
1.5 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Harris 髖關節功能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治療后Harris 評分>90 分為優;治療后Harris 評分在80~89 分為良;治療后Harris 評分在70~79 分為可;治療后Harris 評分<70 分為差[6]。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優良率94%高于對照組的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總引流量和完全負重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完全負重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總引流量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總引流量和完全負重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總引流量和完全負重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Harris 評分、假體髖臼外展角度以及假體髖臼前傾角度比較 觀察組術后 Harris 評分、假體髖臼外展角度以及假體髖臼前傾角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Harris 評分、假體髖臼外展角度以及假體髖臼前傾角度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后Harris 評分、假體髖臼外展角度以及假體髖臼前傾角度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低于對照組的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股骨頸骨折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患病人群為老年人。大部分老年患者因為骨質疏松以及骨間軟組織薄弱等情況,骨折后會產生骨折不愈以及股骨頭壞死等相關并發癥。就目前而言,臨床均選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實施治療,此方法可將病因消除,改善臨床癥狀,有助于早期進行功能訓練。而常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分別為半髖關節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半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操作簡單,和內固定相比其效果良好。臨床研究顯示老年患者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可提升術后生活獨立性。
臨床研究顯示Garden 骨折主要分型為Ⅲ型以及Ⅳ型,由于老年患者伴隨年齡增長肢體協調能力會降低,大部分患者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疾病,伴隨鈣流失少數患者會出現骨質疏松癥,如果出現跌倒或者碰撞容易產生股骨頸骨折[7]。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由于長時間臥床,雖然并未進行下地負重,但是由于骨折位置會因為剪切力產生內固定不牢固以及松動表現。因此老年患者需要將臥床制動時間縮短,選擇合適的內固定方法,有助于恢復關節功能。就目前而言,臨床選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實施治療,和非手術治療以及內固定對比而言,此手術方法可縮短患者臥床制動時間,有效避免并發癥的產生[8]。
全髖關節置換術存在較低的翻修率,有助于髖關節恢復。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優良率94%高于對照組的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低于對照組的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完全負重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總引流量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董玉林[9]在同類研究中結果表示,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的手術時間為(96.3±9.6)min,手術中出血量為(260.3±40.7)ml,總引流量為(93.2±9.6)ml,和此研究結果相似。由此能夠說明半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適用于手術耐受性較低以及活動量較小者,手術效果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比較并不顯著,術后患者的髖關節恢復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相比,后者恢復效果良好。并且由于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中處理髖臼情況,術后髖臼軟骨和人工股骨頭具有較小的摩擦力,能夠良好結合髖臼和假體,有助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訓練,以此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與此同時,觀察組術后 Harris 評分、假體髖臼外展角度以及假體髖臼前傾角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全髖關節置換術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復,適用于手術耐受性較高以及生存時間較長者。半髖關節置換術僅僅對股骨頭進行置換,不能夠和骨性髖臼匹配,手術后集中局部應力,加重了髖臼磨損,極易出現假體松動以及脫位表現。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避免其弊端,將髖臼和股骨頭一同置換,其匹配度較高,有助于生物力學環境恢復,進而降低假體脫位以及松動發生率,保證髖關節穩定,促進功能恢復[10]。然而本次研究資料均源自本院病歷系統,其獲取資料有限,極易出現回憶偏倚以及選擇偏倚,同時此次研究屬于單中心研究,手術者水平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結果,因此需要增加樣本進行隨機對照研究。
綜上所述,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選擇全髖關節置術的效果良好,有助于髖關節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可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