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光
眩暈癥屬于臨床神經內科中十分多見的一類疾病,中老年人群屬于眩暈癥疾病的高發人群,眩暈癥的出現主要與頸椎病引發的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病和高脂血癥相關,但是關于眩暈癥的具體發病機制還不是非常明確,導致臨床治療難度加大[1]。眩暈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包含頭暈眼花、嘔吐、視物不清、視物旋轉、出汗、無法站立、上肢麻木等,一些眩暈癥患者還會伴隨中風偏癱以及腦溢血等疾病,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依照眩暈癥發病部位的差異,可以將其劃分成為中樞性眩暈以及周圍性眩暈,現在臨床中治療眩暈癥主要選擇藥物治療,能夠獲得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是一些患者會產生復發,遠期治療效果不理想[3]。本文選擇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接診的眩暈癥患者80例作為本次課題觀察對象,對眩暈癥患者接受天麻鉤藤飲聯合倍他司汀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以及應用價值進行討論。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接診的80例眩暈癥患者作為本次課題觀察對象,根據入院順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53~77 歲,平均年齡(64.17±4.85)歲;其中合并高脂血癥20例,頸椎病10例,糖尿病23例。研究組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55~78 歲,平均年齡(64.77±4.58)歲;其中合并高脂血癥21例,頸椎病12例,糖尿病2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全部符合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具有動脈硬化以及血脂失調癥等疾病史,患者表現為突然性暈倒、眩暈、嘔吐以及耳鳴。排除標準:意識障礙,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造影劑過敏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甲磺酸倍他司汀藥物治療,指導患者口服,依照患者的病情飯后口服,1~2 片/次,3 次/d[4]。治療4 周。
研究組患者給予天麻鉤藤飲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藥物治療:甲磺酸倍他司汀藥物治療方法與對照組一致;天麻鉤藤飲組方:鉤藤12 g、天麻90 g、生決明18 g、山梔9 g、朱茯神9 g、川牛膝12 g、夜交藤9 g、桑寄生9 g、杜仲9 g、黃岑9 g、益母草9 g,上述中藥用水煎服,指導患者每天早晚各口服1 次,100 ml/次。倘若眩暈癥患者的頭痛癥狀嚴重,需要在組方中加入菱角6 g、牡蠣6 g 以及龍骨6 g;如果眩暈癥患者的煩躁癥狀明顯,需要在組方中加入龍膽草6 g 與夏枯草9 g;如果眩暈癥患者的脈弦細,需要在組方中加入生地12 g、枸杞子9 g 以及何首烏6 g[5,6]。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的嘔吐、眩暈以及耳鳴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短期內沒有出現復發,判定屬于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嘔吐、眩暈以及耳鳴等臨床癥狀獲得緩解,判定屬于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嘔吐、眩暈以及耳鳴等臨床癥狀沒有任何緩解,判定屬于無效[7]。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8]包括血漿粘度、全血高切粘度以及全血低切粘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中顯效20例,有效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中顯效8例,有效16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60.0%。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血漿粘度為(2.40±0.25)mPa·s,全血高切粘度為(5.70±0.82)mPa·s,全血低切粘度為(19.15±2.75)mPa·s;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漿粘度為(1.11±0.38)mPa·s,全血高切粘度為(4.15±0.47)mPa·s,全血低切粘度為(15.51±3.28)mPa·s。研究組患者的血漿粘度、全血高切粘度以及全血低切粘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比較 (,mPa·s)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比較 (,mPa·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眩暈癥指的是將體循環動脈壓持續升高作為癥狀的一類臨床綜合征,屬于非常多見的慢性疾病,眩暈癥患者臨床表現包含惡心嘔吐、頭暈眼花以及視物旋轉等,中醫學中認為眩暈癥和心悸與中風具有一定聯系,大部分眩暈癥患者具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怎樣提高對眩暈癥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質量,減少并且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屬于目前待需解決的問題[9]。眩暈癥的發病因素非常復雜,主要是因為人體前庭功能損害引起,前庭功能損害可以劃分成為靜態前庭功能障礙以及動態前庭功能障礙,其中靜態前庭功能障礙通常可以維持大概3~5 周,動態前庭功能障礙一般能夠持續更久時間,眩暈癥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部分患者會因為不能夠正常工作與生活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引發患者出現焦慮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加重對患者的身心傷害[10]。
眩暈癥能夠作為很多疾病的癥狀之一,依照統計資料顯示,中老年人群中大概20%存在不同程度眩暈,關于眩暈癥的出現和患者飲食、工作壓力以及心理因素關系密切,臨床癥狀主要為頭暈眼花,一些患者伴隨其他系統性疾病,嚴重影響到其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醫學中將眩暈癥稱之為頭眩,依照臨床癥狀和發病機制將其劃分成為腎精不足、痰濁中阻、氣血虧虛以及肝陽上亢等中醫證型,眩暈癥在中醫學中認為以虛證為主,肝腎陰虛引發的肝陽上亢型眩暈癥患者更加多見,現在臨床西藥治療眩暈癥主要選擇倍他司汀片,能夠良好的改善患者內耳腦循環障礙、前庭神經中樞抑制作用并且消除內淋巴水腫,屬于目前治療眩暈癥的首選藥物,但是因為眩暈癥十分容易反復發作,單純選擇西藥治療,雖然可以獲得一定的近期療效,但是復發風險非常高[11]。根據《素問》中對眩暈癥的記載能夠發現,眩暈癥和人體肝臟具有密切的關系,在中醫學中認為病位處在頭竅,病變臟腑主要為肝臟,同時涉及到腎臟與脾臟,對于肝陽上亢型眩暈癥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滋養肝腎以及平肝潛陽為主,天麻鉤藤飲組方中的君藥為天麻與鉤藤,有平肝熄風作用;石決明有除熱明目以及平肝潛陽作用,川牛膝能夠發揮補益肝腎以及引血下行作用,共同作為臣藥;黃岑與梔子有清熱瀉火作用,杜仲具有補益肝腎作用,茯神具有安神定志作用,共同作為佐藥,上述藥物聯合應用,能夠一起發揮熄風止眩與平肝潛陽效果[12]。根據本文對比研究資料可見,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血漿粘度、全血高切粘度以及全血低切粘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選擇天麻鉤藤飲聯合倍他司汀藥物治療眩暈癥的臨床治療效果理想,能夠降低疾病的復發風險,幫助促進疾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為眩暈癥患者提供天麻鉤藤飲聯合倍他司汀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具有推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