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末期美國對中國政治的介入和干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軍事、政治與外交的聯動
——抗戰末期美國對中國政治的介入和干預

2022-02-24 10:48:05姚江鴻
安徽史學 2022年6期

姚江鴻

(湖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1944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中國國內政局變化洶涌澎湃,各種歷史性的大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令人目不暇接。與跌宕起伏的內政相伴的,還有一波三折的外交,具體主要表現在中美關系上。這一年是中美關系發生轉折的一年。影響中美關系走向的標志性歷史事件也接踵而至。從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華,到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再到后來在中美關系史上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的兩位人物的更迭,即史迪威的“出局”和赫爾利的“入局”,這一年,中美關系史上所發生的大事,無一不值得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西方著名史學理論家年鑒學派代表人物馬克·布洛赫認為,史學可稱之為“在時間中”的科學,探究時間問題是研究歷史的基本線索。(1)Marc Bloch,The Historian’s Craft,New York:Knopf,1953.p.27.因此,將歷史的鏡頭聚焦于1944年時,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是1944年,而不是1943年或者其他年份?(2)也有學者認為1943年是抗戰時期中國歷史的轉折年。Joseph W.Esherick,1943:China at the Crossroads,Cornell East Asia Series,2015.

抗戰末期的中美關系曾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有關這方面的成果可謂汗牛充棟。(3)這方面中文代表作主要有陶文釗:《中美關系史(1911—1949)》(修訂本)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陶文釗、楊奎松、王建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牛軍:《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英文代表作主要有:Herbert Feis,The China Tangl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Tang Tsou,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1941-1950,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日文代表作主要有入江昭:『米中関係のイメージ』,東京:平凡社,2002年;山極晃:『米中関係の歴史的展開:一九四一年~ 一九七九年』,東京:研文出版,1997年;加藤公一:「アジア太平洋戦爭末期の米國の対日戦略と中國——スティルウェル解任」,『一橋論叢』第123巻第2號。總體來講,既往的研究注重對各種單個歷史事件的史實梳理,并力圖從這些重要歷史事件來管窺其對中美關系的影響。關于這些問題,前人已作了許多探索,且取得很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但跳出具體的歷史事件研究,筆者以為,該領域仍有兩個值得突破的地方。其一,為何從1944年開始,美國要員頻頻訪華,中美關系波折不斷?其中誘發這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導火索是什么?其二,中美兩國處理這一系列歷史事件的出發點以及雙方折沖背后的機制和歷史本質又是什么,即如何解釋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關于這個問題,至今學界仍缺乏一個完整的解釋體系和邏輯發展鏈條。同樣是年鑒學派的代表人物布羅代爾認為,在研究歷史時,我們必須跨越表層“事件史”的時空格局,尋求系列“事件”變遷的深層問題與內在機制。(4)[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劉北成、周立紅譯:《論歷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頁。因此,在整體關注各種歷史事件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尋求中美關系史上這些事件發生的內在機制,即1944年發生的所有“大事件”的導火索是什么?從美國的角度來講,其在抗戰末期對華外交政策的本質和連貫的歷史邏輯是什么?中國又是如何回應美國外交政策的邏輯的?這是一個值得繼續研究的問題。

1944年,為挽救太平洋戰場的頹勢以及進一步打擊國民政府,日軍大本營以及中國派遣軍在中國戰場實施了代號為一號作戰的計劃。一號作戰是二戰末期日軍針對中美兩國所實施的一場具有戰略性的戰役。(5)一號作戰,國內一般稱豫湘桂戰役,但二者無論在內涵還是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區別。關于二者的概念辨析以及日軍一號作戰的影響,具體參見姚江鴻:《轉折的年代1944:日軍對華一號作戰與抗戰末期的中國政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20年。任何一場戰役,越是具有戰略性,便越具有政治性,同時它的影響還會波及到外交層面。日軍一號作戰打破了中日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以來的戰略平衡,同時也打破了中日戰爭這場以國、共、日兩國三方甚至是國、共、日、美三國四方為構成形式的戰略態勢,進而造成了抗戰末期中國政治、軍事以及外交局面的失衡,可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抗戰末期中國內政以及外交上的風起云涌,其源頭之一,也就在此。(6)關于一號作戰的影響,目前已經有一些學者注意到了,參見原剛:『一號作戦——実施に至る経緯と実施の成果』,波多野澄雄、戸部良一編:『日中戦爭の軍事的展開』,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6年;Hans Van de Ven,China at War: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1937-1952,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8;姚江鴻:《軍事沖擊下的政治改革——1944年國民黨對政治改革的考量和內部決策》,《民國檔案》2021年第4期。在交戰三國的三角關系中,由于中美為同盟國,日本對中國的進攻所造成的軍事和政治局勢,也間接影響了美國對華的外交政策,因此日軍認為,一號作戰的影響還波及到中美關系。(7)日本防衛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戦史叢書·湖南の會戦』,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第721頁。

具體來講,首先,由于一號作戰導致了國民黨的全面潰敗,一度使美方決策層認為中國戰線有崩潰的可能,這與美國在戰時欲維持中國繼續抵抗的外交政策不符。(8)Briefing Book Paper:Outline of Short-range Objectives and Policies of United States with Respect to China,FRUS,1945,The Conferences at Malta and Yalta,p.354.由此,美國在最大程度上對中國進行了政治和軍事上的干預。其次,日軍一號作戰一定程度上使國共兩黨實力的對比發生變化,因而加劇了國共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一度使美國決策者認為中國有爆發內戰的危險,這又與美國欲維持中國在遠東的大國地位這個戰后的對華政策目標不符。(9)Cordell Hull,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 Vol.II,New York:Macmillan,1948.p.1587.由此,美國在最大程度上介入了中國政治。這種政治介入和干預在具體的對華政策上所產生的政治結果便是:抗戰末期美國要員頻繁出入中國,并由此引發了中美關系史的一系列波折。具體而言,華萊士訪華、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史迪威事件、赫爾利調處國共關系等一系列事件,都是美國對華政策在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上所產生的歷史表現,而抗戰末期中美關系的波折以及合作也正是中國國內對這種干預的接納和反彈。一言以蔽之,日軍一號作戰造成的中國國內的政治和軍事局勢,是美國最大程度上介入中國政治的導火索。當然,影響中美關系歷史走向的因素是多元的,本文僅從一個側面為更好地理解抗戰末期中美關系提供一種視角,芻蕘之見,還望方家指正。

一、介入的內外動力:日軍一號作戰與美國對華政策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對華政策的目標主要為兩個:一是促使中國更為有效地對日作戰,以便盡快共同戰勝日本;二是從美國的國家利益出發,力圖在戰時和戰后把中國扶植成一個大國,以便能在美國的影響下穩定東亞的局勢。(10)Cordell Hull,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 Vol.I,p.1257.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目標,因此美國對華政策的前提是:首先,中國應保持繼續抵抗日本的態勢而不至于在日軍的進攻下崩潰,其次是保持國內的穩定和團結而不爆發內戰。然而1944年日軍發起的一號作戰,不僅讓中國戰場面臨崩潰,而且還加深了國共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甚至一度使美國人認為中國有爆發內戰的危險。由此,美國對華政策的兩個前提面臨嚴峻考驗。1944年,對于中國的局勢,美國政府擔心的是:戰爭期間美國在中國的努力將全面崩潰。(11)United States,Dept.of State,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Washington,D.C.1949.p.65.為保持美國的戰略利益以及繼續對華政策,美國不得不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因此可以說,日軍一號作戰所造成的局勢,完全將美國對華政策的兩個目標統一了起來,為美國介入中國政治提供了契機。1944年夏天,日軍發起攻勢后不久,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對與其私交甚篤的卡爾遜說:“關于中國,我認為我們正在經歷一個過渡期。”(12)Roosevelt to Carlson,March 2,1944,Franklin D.Roosevelt Papers:President’s Secretary’s File,box 27.

具體來講,首先因日軍發動一號作戰,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中國戰場面臨前所未有的危局。隨著日軍西進到貴州并威脅重慶,時人認為中國戰場大有崩潰的可能。(13)Meeting of Combined Chiefs of Staff with Roosevelt and Churchill, FRUS,1945,The Conferences at Malta and Yalta, p.544.作為蔣介石代表的孔祥熙在1944年7月15日覲見羅斯福時,羅斯福對孔說:“照目前中國形勢,將走上崩潰之路。”(14)姚松齡編:《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上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89、390頁。時隔幾天,7月19日,國民政府前駐美大使施肇基,對正在美國參加經濟工作會議的張嘉璈說:“美國務院對國民政府之看法,極為悲觀,認為恐有崩潰之可能。”(15)姚松齡編:《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上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89、390頁。在美國國會的討論中,也有人報告說中國正在走向崩潰。(16)State Department Employee Loyalty Investigation:Hearings Before a Subcommittee of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United States Senate,Eighty-first Congress,Second Session,Washington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0.pp.2035-2046.在中美聯合對日作戰的情況下,中國戰場的崩潰必然會影響到美國的整體戰略。而且,中國戰場的崩潰與美國對華政策的目標——即維持中國繼續對日作戰,可以說完全背道而馳。因此,美國出于對自身戰略利益的考量,為達成挽救中國戰場并繼續對日作戰的目標,其勢必要介入和干預中國的事務。這種介入和干預既有政治上的,也有軍事上的。華萊士訪問中國后,在給羅斯福的報告中說:“我們應當采取具有夠靈活性的政策,來干預中國的政治。”(17)Wallace to Roosevelt,FRUS,1944,China,Vol.VI,p.303.

此外,因日軍發起這場戰略攻勢,國民黨勢力被削弱,而中共則在這一時期迅速崛起,國共力量對比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抗戰末期中國的政治格局。(18)參見姚江鴻:《國共兩黨對日軍一號作戰的研判與因應——兼論毛澤東、蔣介石二人的戰略眼光和性格特征》,《黨史研究與教學》2021年第4期。在表面上圍繞實施民主而實際上圍繞國家權力的爭奪等問題上,國民黨與中共以及民盟等國內各方勢力矛盾不斷加劇。尤其是國共問題,雙方為此雖然開展了數月的談判,但一直無任何進展。1944年國共矛盾的加劇,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看來,中國有即將爆發內戰的危險。尤其是美國駐華大使館的一些外交人員,他們不斷給國務院寫報告,分析國共的矛盾和沖突。(19)The Ambassador in China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s,FRUS,1944,China, pp.336-368.對美國決策層來說,中國一旦爆發內戰,不僅會影響到聯合對日作戰這一美國對華政策的戰時目標,而且還會波及到美國能否在戰后將中國扶植為一個政治大國,進而成為安定遠東力量的戰后目標。為此,美國非常憂慮中國的統一,“因為中國的團結和統一關系著其對日作戰能力以及戰后的地位”。(20)Memorandum Prepar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s for the Secretary of States,FRUS,1944,China,Vol.6,p.484.據此,美國認為中國國內的這種政治形勢,不僅將延遲戰勝日本的時間,還會導致“中國目前所擁有的一小部分貢獻,即對日作戰的努力而成為泡影”。(21)The Ambassador in China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s,FRUS,1943,China, p.347.因此,日軍一號作戰所導致的中國國內不穩定的政治局勢,同樣威脅到了美國對華政策的戰略目標。為解決國共的矛盾和維護戰時中國的穩定團結,美國也需要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

1944年7月,面對國共沖突的加劇,美國認為中國內戰會有以下不良的結果:一、妨礙對日作戰;二、迫使中共重新倒向蘇聯;三、間接導致蘇聯介入中國事務而爆發美蘇戰爭。(22)U.S.Department of States,United States Relation with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p.570;pp.87-92.為解決國共爭端,當時美國國務卿赫爾致函陸軍部長史汀生稱,美國應迅速采取行動,派遣觀察組到延安,因為國共關系的不斷惡化,對于中國對日作戰有著普遍的不利,局勢進一步惡化可能導致中國國內的政治和軍事沖突。因此,在美國施壓下,終于成功地派遣了一個軍事觀察組到中共地區,而這個延安觀察組的任務之一是:協助美國政府探求“以何種最適合的方式才能協助解決國民政府與共產黨之間的矛盾”。(23)The Act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Secretary of War,FRUS,1944,China, Vol.6.p.347;pp.366-356.美國在此時以強硬的姿態要求國民黨接受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并探尋美國應以何種方式來解決國共矛盾,其實質就是美國介入中國政治的表現。

事實上日軍一號作戰所造成的中國政治形勢,不但從外部為美國介入中國政治提供了機遇,而且在內部也造成了一種中國主動引入美國介入的需求。當時在美國政府內,有關對華政策爭論的關鍵問題是:美國怎樣才能有效地介入中國的國內政治?正如毛澤東對美國派駐延安的軍事觀察組成員謝偉思說,美國沒有辦法不實行干涉,唯一的問題是這種干涉的性質是什么。(24)Steven I.Levine,On the Brink of Disaster: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5,Harry Harding Editors,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55:A Joint Reassessment of a Critical Decade,Wilmington Del.:SR Books,1989.而日軍一號作戰所造成的中國國內的政治局勢,則基本解決了美國干預中國政治的名義問題,也就是干涉的性質問題。因為從中國內部政治本身的需求來講,一號作戰打破了中國國內原有的政治平衡,在國內政局僵持不下的局勢下,各方政治力量都希望借助美國來解決問題,各方都在明里暗里與美國接觸,力圖引美國為“奧援”,以增強自身在抗戰末期中國政治格局中的話語權。無論是國、共、民盟第三勢力還是地方實力派,都或多或少想借助美國的力量來打破彼時的政治僵局。這種國內政治集團希望“借助美國力量”的想法,事實上也成了美國介入的內部需求。

首先就國民黨來講,國民黨對美國介入和干預的態度有一個逐漸發展和變化的過程。1944年6月,日軍剛發起攻勢后不久,蔣介石對華萊士過問國共關系是抱抵觸態度的。蔣認為美國介入中國政治會壯大中共的聲勢,會被中共利用。(25)《蔣中正致魏道明電》,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10300-00054-005.然而隨著時局的發展,國民黨所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共提出聯合政府的口號后,國民黨也逐漸接受了美國的調處,并希望借助美國來壓制日益壯大的中共。(26)松葉秀文:「ハーレー駐華米國大使による國共調整の経緯」,『愛知大學法経論集』1954年第10期。而且在國民黨內部還有一部分民主派認為,美國的介入可以促進國民黨的民主。時任立法院院長的孫科就曾說:美國在中國的不干涉政策,客觀上造成了有利于保守勢力的結果。(27)U.S.Department of States,United States Relation with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p.570;pp.87-92.就中共來講,抗戰末期對于美國的介入一開始就表示歡迎。對于國共的談判問題,1944年中共中央曾表示:“就是要當美國出來要求國共團結、實行對日反攻時,爭取國民黨承認我們提出的條件。”(2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任弼時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461頁。“要美國出來求團結”,這里也可見中共對借助美國力量的態度。1944年9月,日軍開始進攻廣西后,毛澤東曾向謝偉思表示:“美國在國共關系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與毛澤東的談話,謝偉思認為:“中共目前堅定地認為美國有能力影響國民政府,并將決定抗戰勝利后中國是否會爆發內戰,中共渴望得到美國的支持。”(29)The Ambassador in China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FRUS,1944,China,Vol.VI,pp.599-604.

從民盟以及各地方實力派來講,面對國共沖突加劇和談判的僵局,當時的一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以及民盟的領導人,都希望美國運用其政治影響力,來調解國共沖突和推動國民政府的民主改革。(30)The Consul General at Kunming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FRUS,1944,China,Vol.VI,pp.476-477.同時,為爭取美國的政治和軍事援助,民盟以及各地方實力派的領導人,曾暗中與美國外交人員接觸,力圖在反對國民黨時爭取美國的援助和承認,尤其是對于他們“密謀”的“西南聯防政府”。(31)The Ambassador in China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FRUS,1944,China,V.VI,p.506.因此,就當時中國國內的政治局勢來講,無論是國共兩黨還是民盟等第三方面,都主張引入美國的介入以及政治干預,來解決中國這場因日軍的攻勢而造成的政治困局。

一言以蔽之,以挽救中國戰場和維持中國穩定團結的對華政策為外部動力,以中國國內各方政治勢力的需求為內部原因,在日軍發起一號作戰進而改變中國國內政治局勢的契機下,美國在抗戰末期開始最大程度地介入中國的政治。美國政府在此時以強硬的姿態介入中國政治,主觀上是基于美國對華戰略目標和本身戰略利益的選擇,客觀上則取決于當時中國各方政治勢力也希望美國介入的歷史條件。因此,這也為我們評價美國對中國政治的介入提供了一把標尺。

二、初步的介入與試探:華萊士訪華

1944年4月,日軍在河南發起一號作戰的攻勢。日軍在中國戰場發起的戰略行動,在美國以及盟軍中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一些美國軍政領導人認為中國有崩潰的可能。(32)《顧維鈞致蔣中正電》,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106-00024-008。與中國緊張的戰局相伴的還有國共相爭的政局。日軍發起進攻后不久,國共重啟談判,但雙方始終無法達成協議,關系愈加緊張。正是在這種局勢下,羅斯福派遣副總統華萊士作為特使訪華。華萊士訪華主要是羅斯福的想法,羅斯福曾與華萊士作過多次談話,他希望華萊士促使蔣介石妥善處理中共問題,以便在國共團結的情況下中國能以更大的精力從事對日作戰。(33)Wallace Testimony before Internal Security Committee of the Senate,Herbert Feis,The China Tangle,p.145.雖然早在1944年初,羅斯福就有意讓華萊士訪華(34)Henry A.Wallace,The Price of Vision:The Diary of Henry A.Wallace,1942-1946,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3,p.309.,但具體成行時間在這年6月。這絕不是巧合,它是羅斯福鑒于中國戰場局勢的危急已威脅到美國對華政策的目標,進而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的第一步。華萊士后來將羅斯福委托給自己的使命歸納為三點:1.防止國民政府的崩潰;2.使中國繼續對日作戰;3.團結中國各方抗日力量。這幾點無一不與日軍發起攻勢后的中國局勢相關,也無一不與美國對華政策的兩個前提相關。

1944年6月18日至7月2日,華萊士對中國的迪化、重慶、昆明、桂林、成都、蘭州等六座城市進行了長達半個多月的訪問,對當時中國的抗戰局勢和情況作了比較詳細的考察。美國官方雖然沒有明確公開華萊士此行的任務,外界大多報道為農業以及中國經濟等問題(35)《劉鍇電外交部謂華萊士訪華意在訪中國政府領袖觀察農業及視察美軍》,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38-001。,但事實上,華萊士此行主要目的為政治問題。還在華萊士訪華前,國民政府就得到情報稱:“副總統雖表示此行在注重農業方面及視察美軍,但對中共問題頗為留意,似有意探討于相當時期……伊此行多由居里及芬生從旁策劃”。(36)《魏道明致蔣介石電》,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38-004。居里曾作為羅斯福總統的代表訪問過中國,主要任務為調解國共關系。華萊士此行主要由居里策劃,因此,其政治意圖也非常明顯。6月18日,華萊士在訪問蘇聯后,直接乘飛機由蘇聯飛抵新疆迪化。湊巧的是,前往新疆接機的正是當時負責國共談判的國民黨代表王世杰。(37)王世杰著、林美莉編校:《王世杰日記》上冊,1944年6月19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版。

6月20日,華萊士抵達重慶,蔣介石夫婦親自到機場迎接,此時正值長沙失守。(38)《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44年6月20日,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藏。下同從6月21日到24日,華萊士與蔣介石共進行了五次會談,雙方談論的問題主要為中國戰場等軍事問題、國共關系問題、中蘇關系問題以及關于派遣美軍觀察組等四個方面。(39)Henry A.Wallace,The Price of Vision:The Diary of Henry A.Wallace,1942-1946,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3,pp.351-361.關于國共關系問題,這是兩人會談的重點。蔣介石向華萊士提交了一份國共和談的條件,主要為王世杰、張治中在西安與中共代表林伯渠的談判條件,即中共軍隊編為四個軍共十個師,軍令政令服從中央。(40)《蔣委員長為中共問題抄交華萊士副總統參考之件》,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38-011。對于華萊士欲干涉國共關系問題,蔣介石的態度是:希望美國表示冷靜,或勸中共服從中央,不可一味督促中國政府速求解決。(41)王世杰著、林美莉編校:《王世杰日記》上冊,1944年6月22日。因此,在調解國共關系問題上,華萊士可以說是毫無所獲。華萊士訪華唯一達成的使命,就是促使蔣介石接受了美軍派遣一個軍事觀察組進駐中共地區。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這是一項軍事和政治意義都非常重大的事件,蔣介石竟意外地同意了。(42)Feis Herbert,The China Tangle,p.154.

華萊士訪華的最后一站是昆明,該地為抗戰時期中國民主運動最活躍的地區。在當時的時局下,民盟及第三勢力等自由民主人士,在昆明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民主運動。根據美國的情報,當時西南地區民主人士以及地方實力派,有結合反對國民政府的趨勢。(43)Coalition of Provincial Leaders,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II,RG59 Decimal File Relating to WWII,p.4.為此,對欲促使中國國內團結穩定一致抗日、欲以西方民主原則來改造中國政治的美國來說,訪問昆明自然是重要的一站。華萊士的到來受到云南地方軍政商學等各界的熱烈歡迎,尤其是昆明的學術界,當時他們就認為:“鑒于中美今后的政治經濟關系,美國的遠東政策必將有性質上的調整。”(44)何炳棣:《美國遠東政策的基本原則》,《云南日報》1944年6月24日華萊士訪問西南聯大時,西南聯大教授羅隆基、潘光旦、聞一多、張奚若等第三勢力代表人物曾應邀與其座談。他們嚴厲地批評國民黨的專制獨裁,甚至有人私底下寫信給華萊士說:“作為民盟的代表,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協調中共和一些少數派組織的諒解,以應付將來政府崩潰后能產生一個新的政府繼續抵抗日本的侵略。”(45)The Consul at Kweilin to the Ambassador in China, FRUS,1944,China,Vol.6,p.329.其欲引美國為奧援,希望美國介入之企圖可見一斑。華萊士訪問昆明,表面上是一次文化活動,其實質是一次政治活動,政治意義大于文化意義。

然而對于華萊士訪華對中國政治的介入,有些知識分子頗為不滿。葉圣陶就認為:“美國副總統華萊士昨日到達重慶……據一般傳說,則為調停我國國共兩黨之關系。國內黨爭而需他國人來調停,亦殊令人爽然。”(46)葉至善整理:《葉圣陶日記》,1944年6月21日,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爽然”二字,至少表明葉對此是持消極態度的。而當時作為西南聯大教授的顧頡剛則認為:“聞華萊士此來,非與中國商量,乃開列條款命令中國執行……國人不能自解決其政治問題,而令友邦代為辟劃,是可羞也。”(47)顧頡剛:《顧頡剛日記》,1944年6月26日,中華書局2014年版。其中“開列條款命令中國執行”一語,多少表現了他對美國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的不滿,這種不滿,也為日后美國的進一步介入而引起中國國內的反彈埋下了伏筆。

華萊士是二戰時期美國政要來華中級別最高的一位,也是抗戰末期美國正式介入中國政治的第一位執行者。他在特殊時期訪問中國,雖然在形式上沒有解決當時中國的各種矛盾,但他根據實地考察后向美國政府提出的建議,對中美關系以及美國對華政策產生了很大影響。華萊士曾數次向羅斯福建議盡快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他認為,“從局勢來看……總統必須采取軍事和政治雙重行動,來阻止出現一個政治真空。這一政治真空可能用總統所知方式來填滿。”(48)[美]卡特著、陳發兵譯:《延安使命:1944年—1947年美國與中國共產黨的聯絡》,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頁。所謂以總統所知的方式采取軍事和政治雙重行動,這就是讓羅斯福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最好的證言。針對中國的情勢,華萊士在給國務院報告中認為,應調整美國在華的軍事指揮結構,建議不要再讓與蔣介石不和的史迪威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應另外派遣一位美國高級軍官來華負責軍事任務。(49)The Officer in Charge at New Delhi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s, FRUS,1944,China,Vol.6, pp.236-237.華萊士的這個建議對后來美國干預中國政治最高峰的史迪威事件,以及代替史迪威來中國的魏德邁等一系列政治外交事件不無影響。因此可以說,華萊士訪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來美國介入中國政治的幾起事件。

三、介入的高峰與反彈:史迪威事件

1944年6月華萊士回國后,中國戰場的局勢變得更加嚴峻。繼6月19日長沙失陷后,日軍開始圍攻衡陽。衡陽作為華南和西南的重要交通入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外交上講,能否守住衡陽事關國際觀瞻,因為自日軍發起攻勢以來國民黨軍一路潰敗,為此所受的國際國內壓力都很大。作為軍令部長的徐永昌就說日軍進攻衡陽,“影響人心,尤其美方(羅斯福已有電,我失衡即退之電)”。(50)徐永昌:《徐永昌日記》,1944年8月10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針對中國局勢,華萊士建議羅斯福必須采取軍事和政治雙重行動,來挽救這場危機。(51)The Officer in Charge at New Delhi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s, FRUS,1944,China,Vol.6, pp.236-237.挽救的措施則是派遣一位至少能暫時團結和幫助蔣介石的美國高級將領來華,這位將領要有很高的政治和軍事才干。(52)此時華萊士特意強調的是,這位美國將領不是正在緬甸指揮作戰的史迪威,而是后來史迪威被召回后接替其職務的魏德邁。Robert Dallek,Franklin D.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32-194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491.Wallace Message to FDR from New Delhi,轉引自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系(1941—1945)》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522頁。對比于整個歐洲戰場的形勢,一些人認為歐洲戰場的軍事指揮體制可以移植到中國戰場,即效法艾森豪威爾領導英美聯軍的作戰體制,美國也應派遣一位將領去指揮中美聯軍。總之,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中國戰場的局勢變得越來越嚴峻。為挽救中國戰場和繼續實現美國對華政策的目標,美國不僅從政治上介入和干預中國,而且開始從軍事上介入和干預中國。

1944年7月4日,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參謀長聯席會形成的決議,以備忘錄的形式交給羅斯福。這份備忘錄寫道:“經過對中國局勢的充分考慮,我們建議您將附函交給蔣介石,敦促他委任史迪威將軍指揮中國所有的軍隊。”(53)Charles F.Romanus,Riley Sunderland,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China-Burma-India Theater: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s, p.380.鑒于中國戰場形勢的危急和戰時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一致決議,再加上華萊士等人的報告,羅斯福接受了這個建議。他在7月6日給蔣介石的電報中,以頗為強硬的口吻說道:“我認為現在中國面臨的危險局勢,需要將中國所有的軍事力量包括共產黨在內的軍隊集中到一人麾下……我準備提升史迪威為上將,因此我建議你將他從緬甸召回,在你直接領導下指揮一切中國與美國軍隊。”(54)Charles F.Romanus,China-Burma-India Theater: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s, p.382.這份電報是由馬歇爾起草,最后由羅斯福簽署。該電被國民政府譯成中文后語氣相對緩和,其謂“日軍進攻華中以來形成極嚴重之局勢不僅使貴政府感受威脅,且使美國在華基礎同受影響,倘欲挽救危局,余認為須迅速采緊急之措置。鑒于現狀之危急,余意應責任一人授以調節盟軍在華資力之全權,應包括共產軍在內。”《羅斯福總統致蔣委員長電》,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24-028。這份電報發出后,中國正值7月7日,是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紀念日,對此,蔣介石將這份電報與七七事變所受的屈辱聯系起來,其態度可想而知。他在日記中寫道:“本日七七,美國政府羅總統雖仍來電祝賀,不料其特來一電,即以其為中國戰局危急,欲派史迪威在我直屬之下指揮中國全部軍隊……是其必欲統治亞洲,干涉中國內政之心昭然若揭矣。”(55)《蔣介石日記》,1944年7月7日,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藏。

9月,就戰局來講,由于此時全州失守,桂林門戶大開。就在蔣介石與史迪威兩人圍繞物資分配權、中共軍隊指揮權等一系列問題爭吵不斷并僵持不下時,蔣介石突然要求史迪威將位于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駐印軍(X部隊)進攻八莫,以解云南龍陵衛立煌部隊(Y部隊)之圍。因為蔣擔心一旦龍陵失守,日軍就會進攻昆明。為此他威脅史迪威說:“如緬北部隊不能向八莫進攻,則我龍陵部隊惟有向怒江東岸撤退。”關于這個問題雙方爭吵了一小時,史迪威著急且頗為憤怒。(56)《蔣介石日記》,1944年9月15日。蔣介石欲撤回龍陵的遠征軍戳中了史迪威的軟肋,也徹底激怒了本來就對他十分不滿的史迪威,因為蔣的這一舉動將會使史迪威反攻的計劃破滅。為此,史迪威將其與蔣介石的爭吵情況報告了馬歇爾。在馬歇爾等參謀長看來,蔣介石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對盟國戰略的極大破壞。(57)Charles F.Romanus,China-Burma-India Theater: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s, p.440.為此,9月16日,馬歇爾立即替羅斯福草擬了一份措辭強硬的電報,經羅斯福簽署后當日發給蔣介石。這份電報于9月19日送到史迪威的手中。(58)President Roosevelt to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FRUS,1944,China,Vol.6,pp.157-158.

當史迪威看到羅斯福電報的內容后,如獲至寶。為發泄長期以來對蔣介石的不滿,他與羅斯福的代表赫爾利當日下午直接奔赴蔣介石在重慶黃山的府邸,將電報交給了蔣介石,并打算當著蔣介石以及在座的赫爾利、何應欽、白崇禧等人的面,請朱世民譯讀此電文。赫爾利認為不妥,但在史迪威的要求下,電報還是當著蔣介石下屬的面交給了他。至此,史迪威自認為終于將多日對蔣介石的不滿情緒,發泄了出來,因而感到莫大的快意。他在后來寫給妻子的信中說:“啊!那種來自上帝的快感。我終于把花生米(蔣介石)的臉給砸爛了。”(59)Theodore H.White ed, The Stilwell Papers, New York:Willliam Sloane Associates,1948,p.261;p.271;p.243.然而羅斯福電報的內容以及史迪威作為一個外國下屬,向另一國元首遞交電報的方式,徹底地激怒了對他不滿已久的蔣介石。史迪威此舉成了本來就對他和羅斯福不滿,且積怨忍耐已久的蔣介石各種情緒爆發的導火索。蔣介石倔強的個性被徹底激發后,將幾個月以來所積攢的憤怒和屈辱,以反擊史迪威和羅斯福的方式爆發出來,其結果便是決心讓羅斯福召回史迪威。總之,9月19日的電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本來并不贊成將軍權交給史迪威、但在羅斯福壓力下而屈服的蔣介石,最終決心讓羅斯福召回史迪威,并且不再作任何讓步。他在當日的日記中寫道:“今年七七接美羅污辱我國之電以后,余再三忍辱茹痛,至今已有三四次之多,然而尚可忍也。今日接其九一八來電,其態度與精神之惡劣,及其措辭之荒謬極矣。是可忍,孰不可忍……而對史指揮華軍,直告以勢所不能之理。”(60)《蔣介石日記》,1944年 9月19日。自此,蔣介石決心讓美國召回史迪威,并認為只要史迪威在,中美的一切合作就無從談起。(61)Theodore H.White ed, The Stilwell Papers, New York:Willliam Sloane Associates,1948,p.261;p.271;p.243.

史迪威的召回在當時引起了中美兩國輿論的強烈反響,同時這也成了后來中美關系史研究的重要課題。美國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蔣介石應該對此負責。他們認為史迪威是美國派來拯救中國戰場的,因此他們著重強調史迪威被召回的后果,并把史迪威的地位捧得很高。(62)杉田米行:「太平洋戦爭期の米中関係におけるスティルウェル事件」,『大阪外國語大學アジア太平洋論叢』第6號,1996年;Barbara W.Tuchman,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1911-1945,The Macmillan Company,1971.但是在筆者看來,史迪威只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位執行者,更是在特殊時期,美國對中國政治干預的一位實踐者,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只不過是服從華盛頓的命令而已。”(63)Theodore H.White ed, The Stilwell Papers, New York:Willliam Sloane Associates,1948,p.261;p.271;p.243.從另一種角度來講,史迪威事件的實質其實是:在日軍一號作戰下,面對中國即將崩潰的局勢,美國為挽救中國戰場以繼續實現對華政策的目標和維持在華利益,而對中國政治和軍事的一次干預。此次干預以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美國軍方為主要策劃者,史迪威則為執行者。因此,此次干預也是美國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的最高峰。美方提出讓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后,一位美國官員公開說:“中國一切必須照美國之辦法,現在國民黨政府似已有接受美國方面一切建議之象征。”(64)《一般資料——民國三十三年》(二),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300-031。其居高臨下的姿態,可見一斑。對此,蔣介石也表示:“美國輿論積極恣意其政府,干涉中國內政,而其政府,尤以其軍部態度,最為惡劣。”(65)《蔣介石日記》,1944年11月7日。史迪威事件的結局是,由于美國這種干預的方式和力度超出了蔣介石所能接受的范圍,因此遭到了蔣介石的強烈抵制。最終,羅斯福不得不派赫爾利出來收場,從而調整這種干預的力度和性質。

四、介入的尾聲和政策的調適:赫爾利赴華調處國共關系

1944年6月,華萊士訪華時,蔣介石向華萊士提出,請羅斯福派一名私人代表駐在重慶,以便能隨時處理中美之間的軍事和政治事務。(66)Henry A.Wallace,The Price of Vision:The Diary of Henry A.Wallace,1942-1946,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3,p.353.7月,當中國在日軍的進攻下局勢更加危急、中美關系也因史迪威指揮權問題而僵持不下的時候,蔣介石再次要求羅斯福派遣一位私人代表來華。他對羅斯福說:“甚望閣下能派遣一私人完全信任之有力的全權代表,且能有遠大之政治能力者,得以隨時與余合作,并可調整余與史將軍二人關系。”(67)《蔣介石致羅斯福電》,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24-029。從蔣介石的措辭看,其向羅斯福要求的私人代表必須懂政治,能處理政治,同時也能調節他與史迪威之間的關系。應中方的請求,派遣懂政治與能處理政治的,這位代表必然要介入中國的政治。

赫爾利在后來的電報中,將他去中國的主要任務分為四點:一、防止中國政府的崩潰;二、維持戰時中國軍隊;三、調和中國和美國軍事機構之間的關系;四、聯合中國的抗日力量。(68)Harry S.Truman,Memoirs:Years of Trial and Hope 1946-1952,Vol.2,New York:Doubleday & Co.1956,p.71.赫爾利所歸納的四點,與華萊士以及史迪威在華的任務,從本質上來講都是一致的,都是在日軍發起一號作戰后中國戰場形勢嚴峻的背景下,美國為了維持對華政策的兩個目標而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的一次實踐。雖然赫爾利來華的直接契機是調節蔣介石和史迪威關系,但本質上仍然是抗戰末期美國對中國政治的一次介入和干預。據長期服務于羅斯福的白宮機要人員喬治·埃爾西 (George Elsey)稱:“當赫爾利奉派來華時,羅斯福給他的任務就是運用總統個人代表的威望,幫助蔣介石解決中國政治問題,例如中央政府與中共之間的關系問題。”(69)George M.Elsey,The President and U.S.Aid to China,轉自陶文釗:《中美關系史(1911—1949)》第1卷,第256頁。所謂解決中國政治問題,其勢必要介入和干預中國的政治。

赫爾利于1944年9月6日到達重慶。在與蔣介石會談前,赫爾利就擬定了一個建議大綱,主要強調他的任務是“支持蔣介石進行政治統一”。(70)Mission of Hurley and Nelson:Agenda Suggested by Hurley, FRUS,1944,China,Vol.6,p.259.以這份提綱為基礎,赫爾利在到達重慶后的第二天,就與蔣介石作了初次談話,并向蔣介石傳達了蘇聯對中共的態度。在政治立場明確的情況下,赫爾利初次見面就贏得了蔣介石的好感。蔣在日記中寫道:“昨日與哈雷(即赫爾利——筆者注)談話結果,綜述其大意,羅屬(囑——筆者注)其代達者為,此來非羅有什么要求余來做,而乃是聽余要其所做之事來做云,其語甚蜜。”(71)《蔣介石日記》,1944年9月8日、9月9日“上星期反省錄”。看來羅斯福與赫爾利都吸取了史迪威身上的教訓,赫爾利才把話說得很動聽,即此次前來不是按羅斯福的命令要求蔣做什么,而是供蔣驅使,為蔣服務,讓他本人做什么。因此蔣認為“其語甚蜜”。在這個政治態度下,面對他來華的第一個任務即當蔣與史二人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時,赫爾利選擇了“倒戈”,支持蔣介石讓羅斯福召回史迪威。赫爾利有著美國陸軍部和白宮出身的背景,可以說是馬歇爾和羅斯福親自挑定的人選,并得到史迪威的同意。然而在史迪威問題上他最終選擇站在蔣的一邊。這一舉動無疑為他爭取蔣介石的信任以及介入中國的政治,贏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72)在撤換史迪威時,9月26日,蔣在日記中寫道:“對撤換史迪威之一點或更易使羅悔悟改過從速解決以達成吾最大之目的也,此意出自哈雷實可感也……惟此人之性能與氣概殊可佩也。”9月30日,關于赫爾利的支持,蔣又在日記中寫道:“當此患難困窮四圍受敵之時,有足自慰者,甲、兩兒侍側,乙、子文聽命,丙、哈雷協助。此三者乃為此次難得之助力,較之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前后,孤苦伶仃之環境,實不同矣。”《蔣介石日記》,9月26日、9月30日“上星期反省錄”。赫爾利介入中國政治的主要表現就是介入國共談判。自9月15日中共正式提出聯合政府的口號后,國民黨承受一定的政治壓力。瞄準時機的赫爾利,此時主動表示愿意赴延安調解國共關系。(73)王世杰著、林美莉編校:《王世杰日記》上冊,1944年9月19日。在史迪威事件后深得蔣信任的赫爾利,就成了蔣介石用以打破國共談判僵局的人。而對于美國的介入和政治干預,中共從一開始就表示歡迎。因此,在得到國共雙方的“支持”下,赫爾利介入了國共談判。

赫爾利調停國共談判是在中國局勢危急的情況下,美國為挽救中國戰場,促進國共團結,以更大程度地動員中國力量繼續對日作戰,而對中國政治的介入和干預。從這個層面來講,赫爾利的赴華是繼華萊士和史迪威后,美國對中國政治的再一次干預。因為這三個事件的發生背景以及目的基本都是一樣的,即短期目標是防止中國崩潰以維持繼續對日作戰,長期目標是促使國共團結以便中國能在美國的影響下幫助美國穩定遠東局勢。甚至為完成這種干預,馬歇爾曾說,在美國決策層的眼中,史迪威和赫爾利兩人都是美國從蔣介石手中奪取軍權計劃的重要執行人。(74)Marshall Message to Stilwell,見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系(1941—1945)》上冊,第550頁。還在赫爾利進行調解之時,美國陸軍部要求國務院制定一個對華政策指導文件,這個文件寫道:“我們的意圖是運用我們的影響,既作為短期的,又作為長期的目標,促成中國的統一。”(75)Memorandum by the Chief of the Division of Chinese Affairs to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FRUS,1945,China,Vol.7,pp.37-38.運用美國的影響,很明顯,美國勢必就要介入中國政治。而赫爾利在調解國共雙方的關系時,不斷運用自身羅斯福總統代表的身份也就是美國的影響和壓力,試圖將美國的“民主原則”引入國共雙方,以促成國共的和解。他在向羅斯福匯報國共雙方所提的談判協議時,就不無自豪地說:“很明顯,您很容易看出在我的建議下而達成的協議中,所有的基本原則都是我們的(It will be apparent to you that nearly all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recited in the proposed agreement are ours)。”(76)Major General Patrick J.Hurley to President Roosevelt,FRUS,1944,China, Vol.6,p.699.后世的史家認為這是赫爾利擅自對羅斯福對華政策過度發揮和美國政府內部的分歧。(77)松葉秀文:「新中國革命外交史:ハーレー駐華米國大使による國共調整の経緯」,『愛知大學法経論集』1954年第10期;滝田賢治:「ハーレーの國共調停工作:1944-1945」,『一橋研究』1976年第3期。然而筆者以為,這其實是美國欲以他們的民主原則和價值觀,來改造和干預中國政治的一種深刻體現。因為赫爾利在赴華前以及他調停國共關系的過程中,都對羅斯福以及美國國務院作了詳細的匯報,他的行為并沒有偏離美國對華政策軌道。(78)Major General Patrick J.Hurley to president Roosevelt, FRUS,1944,China, Vol.6,pp.666-667,698-770,733-734,745-749; FRUS,1945,China, Vol.7,pp.172-177,205-212,220-233.換句話說,赫爾利就是執行了美國的對華政策。

結 語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外交又是內政的延伸,因此軍事、政治與外交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一個三位一體的模式,在戰爭時期,軍事上的失衡會引起各方的連鎖反應。1944年,日軍在中國戰場發起的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進攻——一號作戰,不僅打破了中國國內政治相對穩定的局面,也在相對平緩的中美關系中投下一顆巨石,掀起數次波瀾。日軍的進攻是一場軍事行動,但卻由此波及到了中國國內的政治局勢以及中美關系等外交領域。而中國國內的政治局勢不僅影響了美國對華外交政策,還間接地影響了同盟國對日軍的軍事戰略。(79)Akira Iriye,Japan against the ABCD Powers,Warren I.Cohen Editor,American,Chinese,and Japanese Perspectives on Wartime Asia,1931-1949,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90.因此軍事、政治與外交構成了一個三位一體的模式,以軍事為觸發點,由此而導致了政治與外交的連鎖反應。具體而言,因日軍在軍事上發起一號作戰的攻勢,由此造成中國抗戰局勢瀕危以及國共兩黨對立加劇,這兩種政治局勢違背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兩個前提,為繼續維持對華政策,美國對中國進行了政治干預。抗戰末期中美關系史上所發生的一系列大事如華萊士訪華、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史迪威事件以及赫爾利使華等,都是美國對中國政治干預的具體歷史表現,同時也是中國對美國政治介入的接受和抵觸的歷史表現。

華萊士訪華是日軍發起進攻后美國對中國政治的第一次介入和試探性的干預。華萊士訪華雖然在拯救中國局勢以及調處國共關系方面無所收獲,但卻促成了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間接地開始了中共對美的外交工作,一度使美國對華政策的決策以及政治介入變得多元。而他在訪華后建議羅斯福派遣一位私人代表赴華的建議,則為后來史迪威的“出局”以及赫爾利和魏德邁的“入局”埋下了伏筆。歷史有時就如一張多米諾骨牌,在某個點的刺激下會產生一連串的效應。史迪威事件是美國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的高峰。有學者認為,史迪威事件導致了戰時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最終完成,它標志著美國對華政策重心由軍事轉向扶持中國成為大國的政治目標。(80)加藤公一:「スティルウェル事件と重慶國民政府」,石島紀之、久保亨編:『重慶國民政府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年;[美]邁克爾·沙勒著、郭濟祖譯:《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90頁。筆者以為,從另一種角度看,史迪威事件同樣是抗戰末期,美國對中國政治干預遭到抵制后的一次調整。美國在軍事上進行干預遭到抵制后,不得不再次調整為政治干預,并且這種干預的力度和性質都有所變化。這種干預力度和性質的調整,也可以從史迪威的繼任者魏德邁所肩負的任務中體現出來。史迪威事件后,美國將中緬印戰區一分為二,一方面可以理解為美國為“懲罰”蔣介石從而降低中國戰場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美國吸取了史迪威事件的教訓,調整了對中國的干預力度,從而在中國戰場進行軍事上的收縮,這就增加了中國的獨立和自主性,即軍事干預遭到抵制后的收縮。與史迪威模糊而廣泛的權力相比,美軍明確規定繼任者魏德邁的任務:除非是為保衛美國公民的生命和財產,否則不得使用美國物資壓制內部爭斗。(81)The Joint Chief of Staff to the Commanding Generals,United States Force China Theater,and India-Burma Theater,FRUS,1944,China,Vol.6,p.178-179.從這一點來看,集中體現了美國對中國政治干預力度的收縮。

史迪威事件是抗戰末期美國以軍事手段介入中國政治的一次嘗試。美國人不可能明白,他們的軍事介入和干預,必然會遭到由傳統向現代政治轉型、迷信武力就是政治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強烈抵制。美國軍方企圖把艾森豪威爾指揮的歐洲模式擴展到中國,以此來挽救在日軍一號作戰下即將崩潰的中國戰局。然而,美國忽略了中國與歐美國家在軍事制度上的差異,也忽略了兩者對待武力即軍隊的不同看法。在歐美等民主國家看來,軍隊是國家的。而在向現代政治轉型的中國,軍隊屬于黨,這種觀念在中國的兩大政治集團——國共兩黨中,都占支配地位。后來赫爾利調停國共關系時也力圖由美國參與來整編國共兩黨的軍隊,由此也遭到了毛澤東的抵制。毛澤東說:“這是將中國軍隊尤其將我黨軍隊隸屬于外國,變為殖民地軍隊的惡毒政策,我們絕對不能同意。”(8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75頁。因此,史迪威事件是美國力圖按照西方民主原則來改造中國,以及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在軍事領域的延伸。然而中國有自身的傳統和特殊的國情,在民國特殊的政治和軍事體制下,美國強行將西方的制度嫁接給中國,其勢必會遭到中國傳統以及自身制度的抵觸和反彈。這種干預方式是行不通的。關于這一點,美國政治家和決策者們基本都沒有意識到。不過作為親身經歷過這種抵觸和反彈的史迪威,在回國后不久似乎就看明白了,他認為美國不應再介入中國的政治。戰爭一結束,他就在日記中寫道:“現在我們該脫身了。”(83)[美]巴巴拉·塔奇曼著、陸增平譯:《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757頁。然而史迪威的醒悟不代表美國決策者的醒悟,華萊士、史迪威以及赫爾利的失敗,事實上也就預言著后面馬歇爾也不會成功。

赫爾利的調停是美國在戰時,對中國政治介入和干預的最后一次嘗試。赫爾利失敗后,日軍的一號作戰攻勢已經結束,國民黨解除了危機,中國局勢開始好轉,而且很快抗戰就取得了勝利。因此美國對華政策的目標也開始轉向戰后,即促進中國的團結、統一,防止爆發內戰,以成為一個穩定遠東局勢的大國。由此才有了后面的馬歇爾使華,這也充分體現了美國對華政策的連續性。然而這種政策的連續性所產生的歷史連續性——即華萊士、史迪威以及赫爾利的失敗,這也象征著馬歇爾不可能成功。通過一號作戰后中國局勢的發展以及中美兩國的交往可以看出:在抗戰末期,為更好地完成對華政策的目標,美國急于介入和干預中國政治。中國本身局勢的需要以及各方政治力量的需求,也為美國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干預中國政治的機會。然而由于中美兩國之間國情存在差異,美國的政治干預遭到了中國各種自覺和不自覺的抵抗。這種抵抗不僅在戰時,而且延伸到了戰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秋霞国产在线|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欧美综合激情|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第一页亚洲|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91九色最新地址|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狠狠色丁香婷婷| 亚洲成年人片| 全部毛片免费看|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91福利免费|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欧美在线伊人|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天天色综网|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99热亚洲精品6码|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九色91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久久动漫精品|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日韩毛片基地|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色播五月婷婷|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欧美在线一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无码 在线 在线| 精品国产91爱| 五月婷婷综合色|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页|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香蕉伊思人视频|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