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設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108)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奮斗的初心使命。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黨領導人民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并為向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目標邁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數字化新時代和歷史征程上,最艱巨的任務仍然是農村,最需要關心和幫助的是農民群體的數字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鄉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明顯加大,鄉村的數字化建設進程加快,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治理邁出重要步伐,數字鄉村建設呈現出可喜的良好開端。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雖然隨著國家對鄉村投入的增加,城鄉的信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但城鄉居民之間的“數字鴻溝”并沒有明顯的縮小。作為鄉村振興主體的農民群體,由于傳統的教育背景、社會經歷和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局限,他們對數字鄉村的發展和鄉村社會的信息化治理顯得越來越難以適應,信息接收和信息處理能力的匱乏正成為阻礙鄉村振興的新的信息鴻溝。信息鴻溝是數字時代信息技術衍生出來的非對稱和非均衡化現象[1],已經成為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和數字鄉村戰略實施的重要阻礙因素,必須重視和加以認真解決。
經濟學理論認為,人力資源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無論是推進鄉村振興、農民共同富裕,還是發展數字鄉村發展戰略,最終都離不開人力資源要素的有效供給和強力支撐。農民是數字鄉村建設不可忽視的參與主體[2]。如果離開了作為鄉村社會主體的農民群體來談鄉村共同富裕和數字鄉村發展,則失去了“為了誰”的發展目標和“依靠誰”的社會基礎,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美好但不現實。因此,要實現鄉村共同富裕,在加大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這個“硬件”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鄉村的人力資源——農民的信息化這個“軟件”的同步跟進,這樣才有利于鄉村共同富裕目標的順利推進。
農民數字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是新時代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但目前農民數字信息化能力提升面臨信息供求結構性矛盾、農民的信息獲取、辨別和運用能力不足,信息共享意識較強等挑戰。
自新農村建設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黨和國家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投入增加,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有了明顯改善。有調查顯示,近80%縣級政府設立了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專門機構,東、中、西部縣域的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分別達到了67.1%、62.9%、63.6%,已建成的益農信息社覆蓋近一半的行政村[3]。但與公共投入相對比,政府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投入力度顯得相對滯后,尤其是對農民的信息素養的培訓更加不足。因此,農民的數字信息素養成為了實現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阻礙因素。據中國社科院信息中心2021 年3 月12日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顯示,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得分僅為18.6分,還不到全體人群平均值43.6分的一半。并且,在現有的數字信息投入當中,還存在信息供給與信息需求脫節的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數字信息企業因經濟利益導向而將公共利益導向目標置于次要位置;基層政府因注重完成上級政府的政策任務考核而將農民的實際數字信息需求置于次要位置;農民因本身對數字信息和數字產品處于認知不足狀態而難以表達有效需求,各方面綜合的結果就是農村的數字信息化建設與農民的數字化信息需求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互動,信息供給方與信息需求方尚處于探索交流的初期階段,信息供給和信息需求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
經過幾十年的城鎮化發展和農村人口向城鎮的穩定流動,農民已經分化成了老一代農民和新生代農民。從老一代農民和新一代農民的數字信息素養方面看,老一代農民的數字信息獲取和信息辨別能力明顯弱于新生代農民。老一代農民往往苦于文化程度不高、網絡設施不足、上網技能缺乏等因素的限制而難以自由享受網絡信息帶來的便利。新生代農民相對于老一代農民雖然在教育經歷、成長環境、社會見識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對數字信息也還難以完全適應,對五花八門的各類網絡信息、微信、微博、抖音、交友等信息缺少足夠的辨別能力,容易被誤導和欺騙。對互聯網時代的市場來講,時間就是效率,農民對涉農的生產資料和產品買賣、運輸、管理等都需要緊跟動態化的市場,因此,對相關信息的主動搜索、辨別、篩選、分析、處理都非常重要。但有調查數據顯示,72.88%的農民不會使用涉民信息平臺。總體上,農民的數字信息素養落后于數字信息技術在農村地區的傳播和發展,數字信息習慣尚未形成。大部分農村居民仍傾向于通過傳統信息渠道獲取信息[4]。許多農民對各類涉農信息平臺不會主動搜索,會搜索的人當中又有相當比重的人不會辨別信息的真假,因此,農民是深受各類欺騙信息禍害的主要群體之一。另外,新生代農民雖然文化普遍比老一代農民要高,但對中國歷史、中華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掌握并不深刻,容易成為歷史虛無主義者“忽悠”和欺騙的對象。這些問題都需要黨和政府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中加以重視。
在網絡信息時代,信息就是機遇,信息就是財富,善于捕捉和運用信息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大多數的農民受小農意識觀念的影響,再加上抗風險能力相對較低,因此,對網絡和數字信息較少主動去挖掘和發現其經濟價值,多數農民對網絡信息的運用僅限于娛樂和消遣方面,熱衷于一些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八卦新聞,將網絡信息用于創新創業和致富的比重相當低。即使有部分接受了較高教育的新式農民具有信息發掘和利用的意識,也往往由于缺少信息辨別的能力和經驗,在信息的真假、適用條件、時效性、周期性等方面考慮不周,因而在實踐中遭遇欺騙和損失的例子并不少見。
此外,農民的信息共享意識比較缺乏。雖然隨著互聯網和數字信息技術向農村的拓展和運用,信息化已經逐步向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延伸。但農民往往是各做各的,相互之間缺少交流、合作與相互幫帶,在資源和產品的信息共享、品牌化、組織化、適度規模化等方面還做得遠遠不夠,甚至相互之間的競爭意識遠大于合作和共享意識,這些都影響了農民數字信息能力的整體提升。
制約農民數字信息能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的數字信息服務付費意愿較低。雖然農戶付費信息服務能夠對其農產品的電商參與、品牌打造、質量提升等方面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農村的普遍實際情況是農民的數字信息付費服務意愿普遍不高。并且,農民的信息服務付費意愿受年齡、教育程度、人均收入、信息認知、傳統思維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講,年齡越大、教育程度越低、人均收入越低、信息認知能力越弱的群體,其數字信息服務付費的意愿就越低。而農民的付費意愿低在很大程度制約了鄉村數字信息服務的市場化步伐。當前,政府公益性的數字設施和平臺建設如火如荼,許多地方涌現了益農信息社等普惠性、普適性的基礎服務模式。但是,除政府公益性之外的農業龍頭企業、互聯網企業、農業信息服務企業提供的個性化、差異化的付費信息服務還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并且許多市場化的企業對數字信息更新不及時,數據挖掘研究投入少。究其原因,主要是難以獲得農民的認同和采納。
隨著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有序推進,信息素養逐漸成為新形勢下農民必備的素養之一。要以提升農民信息能力為抓手,把鄉村振興的過程變成縮小城鄉之間、農村不同群體之間、不同地區農村之間差距的過程[5]。因此,政府要針對農民的信息能力短板“對癥下藥”,變阻力和挑戰為機遇和動力,促進農民的數字信息素養得到質的提升。
當前,數字鄉村、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這為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推進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但數字信息設施和平臺投入與農民的信息需求尚未形成有效對接。因此,政府要加大調研力度,做好農村人力資源數字信息需求的中長期規劃,使國家搭建的農業農村云平臺、農業農村政務信息系統、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等信息平臺與農村發展現狀、農民實際情況有機結合,提高數字信息服務農業和農民的能力和水平,使各項投入與農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形成良性互動,打通數字信息服務農民的“最后一公里”。同時,要聯系實踐,因地制宜,避免生搬硬套,杜絕出現無人村也不斷增加投入的尷尬情況出現。要針對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加快健全農技互聯網絡,加速農技推廣應用,加快建立打擊虛假信息和詐騙信息、保護農民的網絡隱私和安全的信息保障體系,為尚處于數字信息學習初級階段的農民提供政策安全網和“防火墻”。
農民的數字信息素養培訓具有顯著的公益性特征,是政府部門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方面。要提高農民的數字信息素養,政府首先要加大培訓的宣傳力度,激發農民的數字信息學習興趣。政府部門要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做好統籌規劃,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創建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信息知識培訓體系,包括農產品營銷、農資信息服務、農業技術信息應用、電子商務、智慧農業等在內的多樣化、多層次的培訓課程,并將集中培訓和處主學習、線上學習與線下示范、知識傳授與專題研討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使農民對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農業資訊、各類農業信息APP、網紅直播、電商平臺、數字鄉村等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同時,從信息發布主體、信息可靠性、利益關系、官網識別等多個途徑提升農民對信息的認知能力和辨識能力,增強農民的信息自信心。
要進一步引導農民逐步形成主動運用數字信息用于生產和經營的習慣。1)要充分發揮基層政府和行政村干部的帶頭作用,培育出合格的數字信息化”基層干部,在引導農民形成主動運用數字信息的過程中帶頭作示范、作表率、作“向導”,能夠及時為農民進行答疑解惑。2)要培育農民工的主動信息檢索能力,使農民在夾雜著各類真假廣告、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中知道如何檢索和收集有用信息“為我所用”。如農民在土地流轉、種植養殖中碰到各類法律或病蟲害防治等問題時,能夠主動通過政府平臺體系進行主動地查找、咨詢和選擇相關知識或專家的建議,使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各類信息服務。3)要培育農民的數字信息共享習慣。充分調動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等積極活躍群體的積極性,定期開展數字信息運用的學習和經驗交流會,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又逐步形成一種自覺共享數字信息的行為習慣。
農民傳統受小農意識、家庭收入、信息認知和價值發現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難以主動形成數字信息服務付費觀念的。這就需要政府主動作為,采取措施推動農民逐步轉變觀念。1)要政府應當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發放宣傳手冊、集中座談、個別走訪、網絡會議等方式,向農民解釋說明信息產品的用途、價值和意義,使農民從思想上意識到數字信息的重要性。2)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干部、成功企業主體、鄉賢等先進群體的帶頭和示范作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使農民充分認識到數字信息產品的價值,光靠宣傳還難以讓人信服,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成功人士的親身示范和“傳幫帶”作用,使廣大農民從先進典型那里獲得借鑒和啟示。3)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從數字信息供給的企業主體和農民消費者主體兩方面發力,為數字信息服務付費活動提供一定的贈券、補貼、政策獎勵等活動,一方面鼓勵企業拓展其數字信息服務,另一方面則鼓勵農民逐步養成付費消費數字信息服務的觀念,只有雙管齊下,才能更快地推動鄉村數字信息化市場的發展。
數字信息能力與其信息需求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農民的數字信息能力越強,其對數字信息的需求就會更高;反之,如果農民的數字信息能力較弱,則受制于信息閉塞而難以產生主動需求,只能被動接受,而這又會進一步制約其對信息的有效需求。因此,提升農民的數字信息能力是促進其數字信息有效需求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講,提升農民的數字信息能力是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農民生產生活向共同富裕邁進的重要抓手。只有廣大農民的數字信息素養得到了普遍的提升,才能讓農民更好地發揮數字鄉村建設的主體積極性,使農民從數字鄉村建設中獲得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提高數字鄉村建設的實際成效,從而更好地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