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蕊蕾,呂磊康
(1.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 637000;2.合肥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川東北經濟區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大致范圍在嘉陵江中上游(包括涪江和渠江兩支流的大部分),以蘭渝鐵路、廣渝高速公路和嘉陵江航道等為依托,包括南充、達州、廣安、廣元、巴中5 市34 個縣(市、區)。其中南充、達州為川東北經濟區的核心城市,廣安、廣元、巴中等三個城市為經濟區中心城市。近年來,川東北地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接連出臺多項基礎設施、交通、郵電、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助力鄉村產業發展。
本文基于SWOT 分析法,將與川東北地區柑橘產業發展相關的內部優勢、劣勢及外部機會、威脅等因素,通過實地調研、個案研究等方法列舉出來,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系統分析得出川東北地區柑橘產業發展建議及可深入挖掘的優勢,以期為促進柑橘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我國柑橘栽培歷史悠久,自然條件適宜,種類豐富,品種齊全,柑橘栽培面積和產量均位于全球前列。據統計,2016 年我國柑橘栽培面積、產量分別為256.08 萬hm2、3 591.52 萬t,占全球同期柑橘栽培面積(945.35萬hm2)、產量(14 642.90萬t)的27.09%、24.53%。柑橘生長適宜氣溫為23~29 ℃,氣溫低于13 ℃或高于37 ℃時都會停止生長。我國南方大部分省份都有柑橘產地,其中柑橘栽培面積位列前五(2017年)的有湖南、廣西、江西、廣東、四川。我國柑橘市場競爭激烈,位于四川省的川東北地區柑橘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表現在自然氣候條件適宜、地方政策紅利及交通發達等方面。
1.1.1 自然氣候條件適宜
川東北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氣溫17.6 ℃,年平均無霜期330 d,年均日照時數1 280 h,年平均降水量1 050 mm,降雨集中在每年5—9 月,7 月最多,整體氣候十分適宜柑橘生長[1]。
1.1.2 地方助農政策優勢
四川省出臺了多項政策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為川東北地區柑橘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紅利。川東北地區許多村鎮的柑橘是由當地政府牽頭帶領村民種植(如廣安市武勝縣鳴鐘鎮),從外地統一購買柑橘苗,各級政府給予了政策上、經濟上、行動上的支持。有了政策的幫扶,當地柑橘產業發展在土地流轉、土地增減掛鉤等方面少了許多阻力,節省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精力克服果樹栽培過程中的各種疑難雜癥,有利于保證柑橘產量和品質。
1.1.3 水陸交通較發達
川東北地區共有4 條國道經過,五個市共有22 條高速公路和8 條鐵路可抵達,有的火車站設在縣城甚至村鎮上,還有嘉陵江和渠江兩條航道,絕大多數農村修建了鄉村公路,貨車可抵達,交通十分方便,運輸速度較快,能夠滿足全國市場對柑橘口感、品相新鮮的要求。
1.2.1 青壯年勞動人口短缺
四川省為人口輸出大省,因此川東北地區的留鄉務農勞動力短缺,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以武勝縣鳴鐘鎮為例,鳴鐘鎮距縣城6.7 km,毗鄰沿口鎮、鼓匠鄉、三溪鎮、飛龍鎮、雙星鄉等多個鄉鎮,占地面積為34.8 km2,轄9 個行政村,1 個居民委員會。共有179 個社,8 657 戶,總人口約26 303 人。其中新星村、玉皇樓村都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安置點,以戶為單位進行統計的話,兩村常住戶數都少于50戶,且大部分留守人員為老年人和小孩,年輕人基本都外出務工。因此,在適齡勞動人口缺口較大的情況下,川東北地區柑橘種植業發展并沒有人才上的優勢,產業發展模式難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及實現轉型升級。
1.2.2 地區發展欠缺,基礎設施不完備
盡管川東北地區交通較為發達,所轄區域內每個村都已通鄉村公路,但在物流運輸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如很多鄉村沒有快遞站點,偏遠村鎮進出只能靠步行、私家車(包括摩托車、三輪車等),不僅村民生活不便,還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阻礙。
1.2.3 基地碎片化,難以形成規模
受地形影響,川東北地區柑橘種植規模較小,難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當前川東北地區的柑橘產業從種植到銷售仍然是以傳統的粗放型為主。相鄰村鎮之間沒有抱團發展,甚至出現低價競爭的局面。尤其是與著名柑橘品牌產地相比(如贛南柑橘等),未能充分利用規模效應來打響自己的柑橘品牌。
1.2.4 產銷模式落后,產業融合不足,效益低下
川東北經濟區所轄的五個城市中有大量的柑橘產地,但除了南充市,其余城市目前還沒有柑橘加工廠(如大品牌果汁廠),大多數都停留在出售原始農產品的階段,柑橘產業化、商品化水平低。由于缺少固定的銷售渠道和目標市場,導致柑橘面臨滯銷難題;又因為信息不暢和不對稱等因素,農民往往在未能準確掌握市場信息情況下進行柑橘售賣,導致利潤被大大壓縮。盡管部分地區嘗試將柑橘種植業與鄉村旅游業結合起來發展,但由于資金投入和產業融合模式創新不足,缺乏相關專業人才,對當地民俗及產業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很難將本地所擁有的資源實現最大化利用。再者,鄉村旅游表現出形式單一、缺乏科學管理等問題,導致其旅游產品不具有競爭力,收益低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迫切,物質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要求也更高。傳統的農業產業若抓住這個機會,順應時代發展形勢積極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滿足消費者新需求,促進產業發展。川東北地區的柑橘產業同樣存在這些機遇,尤其是互聯網購物平臺、直播購物等方式的興起,為地區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機會。
1.3.1 巨大的市場
雖然當前柑橘市場總體呈現供大于求的尷尬局面,但是柑橘作為一種四季都能生長的水果,再加上其親民的價格,深受消費者喜愛,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能給果農帶來長期穩定的較好收益。
1.3.2 豐富的銷售渠道
電商直播帶貨和小視頻平臺的興起無疑為廣大果農提供了一種有巨大潛力的銷售渠道。緊抓這個機會,積極開展直播帶貨促銷,對廣大中小果農來說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既能防止水果批發商賺差價,提高了自身利潤,又為自家果品打開了更廣闊的銷售渠道。
1.3.3 先進的農業技術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柑橘黃龍病防治已頗見成效,這大大降低了果農種植柑橘的風險,有利于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柑橘黃龍病是由亞洲韌皮桿菌感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柑橘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嚴重影響柑橘的產量和品質,甚至造成柑橘樹枯死。大量試驗證明,柑橘黃龍病不可治愈,但可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將果農的損失降至最低。科學防控,一旦發病,及時在果園中找到帶病植株并及時挖除銷毀,便可將柑橘果園損失降至可控的程度。一些發達國家在柑橘黃龍病防治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成功經驗,應積極學習先進經驗,提升科學防控水平,減小柑橘黃龍病的不良影響,降低柑橘種植風險。
1.4.1 柑橘產量高,品種多,競爭激烈
目前,我國是一個柑橘生產大國,但距柑橘生產強國還有一定的差距。國內外水果市場對水果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川東北地區柑橘產業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技術、優化品質、調整種植結構以滿足市場需求,就隨時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威脅。
1.4.2 行情不佳,售價偏低,利潤不高
由于柑橘產量大、上市時間長,幾乎一直都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因此在水果中售價偏低,種植利潤不高。而且川東北地區一直以來都瞄準低端柑橘市場,并沒有力求果實高品質,導致每年通過柑橘產業獲得的收益只占農戶總收益的很小一部分,并且這部分收益還十分不穩定。川東北部分地區由于受技術落后和信息滯后等因素的制約,部分果農難以準確把控市場變化和預測市場需求,及時采取擴大相關品種的種植面積、調整品種結構等措施,再加上氣候因素的影響,使得柑橘品質下降,出現甜度降低、果皮色澤不夠鮮艷、有斑點、果形不夠飽滿等問題,使得客戶的回購率有所降低,柑橘種植效益不高。又由于品種更新換代不及時,部分種植地區還存在較多的淘汰品種,上市季節常常只能低價“賤賣”,更糟糕的還會面臨滯銷問題。
1.4.3 種植不科學,加重生態負擔
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都針對柑橘栽培管理制訂了相關標準,對品種選擇、栽培技術等都有明確規定,如果不按照標準和要求進行栽培,將無法實現該區域柑橘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長期來看,種植不科學還將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影響區域的綠色發展進程。只有提高果農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標準意識,才能夠實現川東北地區柑橘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引進科學栽培技術,借鑒先進管理方案,淘汰部分低產、低品質的柑橘品種,合理規劃科學的品種結構,利用當地自然氣候條件,以保證柑橘產量穩定,提高水果品質。加強優勢品種的栽培,提高柑橘種植的利潤率。
柑橘產業發展成功的標志是進入市場,完成銷售任務,并形成自己的品牌。除了積極更新栽培技術以外,還應圍繞柑橘產品積極開展宣傳、促銷等系列活動[2]。注重柑橘品牌建設,帶動當地柑橘加工業的發展。品牌是一個地方果業持續發展的招牌,也是促進川東北地區柑橘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注重地方柑橘品牌的創建,從村到縣、由線上到線下,叫響品牌,充分發揮品牌的宣傳和促銷作用,突破川東北地區柑橘只能散銷的尷尬局面。針對多個競爭對手、不同的市場,提出不同的發展策略。通過知名品牌的推動作用,更充分地發揮出川東北地區柑橘的優勢,積極爭取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幫助地方品牌的創建。只有創建了獨特的地方品牌,才能提升地方柑橘果品的市場占有率,形成品牌效應。
在保持和穩固原有銷售渠道的情況下,打通農村線上銷售渠道,采用線上線下共同銷售的方式,進一步開辟外地市場,實現買家可以直接從現場訂貨、網上訂貨,既提高效率又達到促銷增收的目的。隨著當地柑橘產業不斷發展,應逐步建立產業示范園區,再進一步引資、引技,建立完整的產業鏈[3]。鄰近村、縣、市之間可以積極協商共同發展策略,從品種、栽培、供應商、管理標準,甚至到品牌、包裝、價格、宣傳活動、銷售等方面實現統一發展,形成規模效應。此外,還需從延長產業鏈上下功夫,建立自己的農產品加工廠,實現以農業帶動第二產業的發展、帶動當地就業,進一步實現鄉村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