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叢和均
(1.遼寧省朝陽縣國營朝陽縣林場,遼寧朝陽 122639;2.遼寧省朝陽縣林業種苗站,遼寧朝陽 122639)
森林資源是地球上十分寶貴的資源,承擔著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重任,對保障國土生態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3]。在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管理部門監管不善等因素影響下,部分采伐跡地不能及時更新,尤其是河灘林采伐跡地更新難度最大,導致林地保有量、森林覆蓋率減少[4-5]。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加大對采伐跡地的更新力度,強化恢復林地的管理,促進林木健康生長,培育優質林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森林資源不僅能夠起到改善環境的作用,而且能夠維護生態平衡,還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6]。森林資源增加的重要途徑,是對林木采伐跡地的更新造林,需要在具體工作中選擇適宜方法,以此來保證其快速成長[7-8]。遼寧省朝陽縣2018—2021年加強采伐跡地更新造林工作,通過4年的摸索實踐,多措并舉、攻堅克難,河灘林采伐跡地共恢復林地3 910 hm2,平均保存率在95%以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對相應地區的跡地更新具有參考意義。本文以朝陽縣為例,對現代河灘林采伐跡地更新管理進行了系統研究,以期為相應地區采伐跡地更新提供參考。
朝陽縣位于遼寧西部,總面積3 758 km2,最高海拔1 153 m,最低海拔79 m,大凌河、小凌河橫貫全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485 mm,具有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布不均的特點,干旱頻率約66.7%,屬干旱半干旱地區[9]。
根據2017 年朝陽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果,到2017 年末,全縣林業用地230 879 hm2,有林地面積80 517 hm2,宜林地面積32 749 hm2,其中采伐跡地未更新或更新不合格面積2 330 hm2,占河灘林地面積7 000 hm2的33%。全縣活立木總蓄積256萬m3,年采伐限額5.05萬m3,其中主伐3萬m3,低產林改造1萬m3[9]。
林農采伐后為追求短期效益,選擇當年進行復耕,當年就能有收益。糧食價格增長影響了林農更新積極性?!吨腥A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2年內恢復即可,第1 年種植農作物的,有了收入第2 年就淡化了更新造林意識,主動更新變成被動更新,即使造林了也不精心管理,成活率較低,不能通過驗收。
部分河灘林采伐跡地審批采伐時間與造林時間未能有效銜接,造成采伐跡地更新不及時。如3月審批,采伐、清場、清理伐根、平整土地、整地等一系列造林前準備活動不能完成,當年更新難度較大。
部分林農年齡大,見河灘林采伐跡地更新投入得不到回報,不愿意進行更新造林。
森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林木采伐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部分地方往往注重經濟效益,而林木采伐監督和管理工作未能做到位,由此導致過度采伐的情況,使得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嚴重破壞,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阻礙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10-11]。
為保證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推行了一系列林業相關政策,但部分地區林業部門未完全落實國家政策,在管理工作中沿用以往的策略,導致部分林農的經濟效益無法得到保障。如林業站人員監管不到位,跟蹤服務意識淡薄[12],總是把采伐和更新分開來管,出現重采伐輕造林現象;歷史遺留、遷出戶的采伐跡地成為無主戶跡地[12-13]。另外,護林員的工作態度及管理方法也存在一定問題,在采伐監管工作中缺乏科學的方法,從而造成監管水平較低,國家相應采伐管理政策難以落實到實際工作之中,對先進采伐監管模式不了解,進而造成林木采伐監管水平不高,弱化我國林木采伐監管力度[13]。
執法力度不強、法制宣傳不到位,造成執法監管缺失、打擊不到位的現象發生。當前一些地區為追求經濟利益,致使林木采伐限額數據不真實,國家沒有嚴格監督采伐限額工作,缺少科學的限額編制[14-15]。在采伐林木之前,相關部門需要對伐區進行調查,但是在實際調查過程中,常常未能提前制定調查規劃,最終出現不合理開發和利用森林資源的情況[14-15]。除此之外,伐區調查工作中缺乏嚴格管理,具體體現在采伐中檢查和采伐后驗收環節,在森林生長速度快、伐期短的地區,由于年度采伐量巨大,但又缺少相應的工作人員,導致采伐中檢查和采伐后驗收缺乏管理、過度采伐的情況頻頻出現,對采伐管理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14-15]。
針對河灘林采伐跡地更新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從現階段我國河灘林采伐跡地更新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解決好河灘林采伐跡地更新管理中的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為確保采伐跡地及時更新,林木所有者申請采伐林木時必須對采伐跡地及時更新做出承諾,可由縣林草局制定采伐申請人承諾書,采伐林木所有者填寫,承諾書中明確采伐類型、標準、地點、四至、面積、株數、蓄積量、采伐強度,保證更新時間,應保證最晚不遲于第二年5 月10 日,即年度采伐指標控制在3 月以后審批,當年清理伐根,秋季完成整地,待第二年春季完成造林更新活動。申請人必須持證采伐,由林業站人員現場監伐,并負責指導清理伐根等活動,明確告知整地、苗木品種、數量、造林時間、造林技術、后期管理,以及違背承諾的后果及應付的法律責任[16]。
建立健全林區采伐管理的制度措施,從采伐調查到采伐收尾,確定每個環節的管理考核標準,層層落實,責任到人[16-17]。對玩忽職守的工作人員嚴厲問責,確保每一項工作都按規矩落實到位[17]。造林后,縣林草局積極組織驗收,驗收結果作為考核鄉鎮森林資源管理責任狀中完成情況的主要內容,對完成更新面積、質量達到標準的增加采伐限額;對未完成更新任務的扣減下一年度采伐限額,并全縣通報批評;對超過時限不兌現承諾拒不更新的,林政稽查將依法進行處罰,并責令限期恢復植被[18]。
河灘造林一般在春季4—5 月完成,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必須完成造林整地,否則不能高質量完成更新任務,因此審批時間選擇在春季造林后至11 月中旬,留出采伐、清場、整地、客土等活動空間,做到采伐必須更新,更新必須及時??茖W規劃,規范服務,合理安排審批時限,既服務于民,又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造林數量、質量都得到提高,群眾滿意度逐年提升[18]。截至2021 年末,共完成跡地更新面積3 150 hm2,其中歷史遺留面積2 330 hm2,年度更新面積820 hm2。
經查,在未更新的面積中有一部分是無主戶、遷出戶,無人經營,村委會通過兩會進行發包,按照《森林法》要求恢復林地;對年齡大、喪失勞動能力的,納入政府項目管理,由村委會組織實施,這樣歷史遺留的采伐跡地得到了更新,林地保有量不減少。
采用現場培訓、發放傳單,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廣泛宣傳《森林法》及有關森林資源保護的法規,使每一個林農都知曉誰采伐、誰更新,誰受益、誰管理,嚴格執行采伐管理制度,兌現承諾;林業站負責監管,造林前,逐戶兌現承諾,限期進行整地,對不及時整地、不準備造林、改變林地用途的,上報林政稽查大隊,執法人員對相關人員進行宣傳教育,闡明造成的后果[19]。同時堅持過程化管理,從申請、采伐、整地、栽植到撫育管理,每個環節層層把關,狠抓質量,優化服務,實現了造一塊、綠一塊,更新效果顯著。加強基層的采伐管理力量,吸收專業的采伐勘察、設計人才,組建采伐專業水準高、執法力度強的管理隊伍。在采伐作業的實施環節,充分發揮工作人員的控制作用,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根據國家的林業發展要求,應盡量減少商業性采伐,把采伐管理的重心放在生態采伐上,以科學的采伐管理方式促進森林資源健康發展[20]。
在林業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河灘地林木采伐是較為重要的工作,對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應加強林木采伐監督管理,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業管理部門要做好監察工作,保證林木采伐嚴格按照規定執行,若發現問題,應對相應的林業管理部門進行嚴肅處理[18-20]。同時,為保證林業管理部門的工作能夠有法可依,應不斷完善林木采伐管理規定和方法,以此來為林木采伐工作提供標準,嚴格按照規劃開展林木采伐工作,保證采伐數量與原定計劃相符,從而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18-20]。
應簡化林木采伐管理環節,因地制宜發展短輪伐期的速豐林,無需辦理林木運輸證件,只需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便可以開展采伐工作,為林木經營單位和個人提供便捷的服務,同時也減輕林木管理部門的工作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3,19]。此外,還需做好林木采伐的監督管理工作,在采伐前進行調查,采伐過程中進行抽樣調查,采伐后采用科學方式進行驗收,并積極開展采伐中的跟蹤調查,通過這種采伐前限額管理、采伐中跟蹤調查、采伐后嚴格驗收的模式,確保各項林木采伐工作的順利開展[14]。
林農申請采伐必須簽訂更新承諾書,鄉村負責人簽字蓋章,對沒有誠信、有未兌現承諾記錄的,不能通過申請。嚴禁木材經紀人辦理相關手續,讓林農知道采伐必須更新,否則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嚴把進門關,杜絕走后門現象,實現公開透明、公正廉潔,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21]。
林木生長周期長、見效慢,管理粗放,是森林經營面臨的普遍問題,要提質、提效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過程管理,走集約經營管理模式,促進森林可持續發展,實現效益最大化,在確保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前提下,林農的經濟效益也不斷得到提升[21]。
河灘林采伐跡地更新造林是恢復林地、增加森林蓄積量的主要途徑,是國家儲備林的重要基地。在執行森林法有關政策的同時,為培育優質森林資源,各級政府將跡地更新納入項目管理,林農可獲得一定的補貼,不僅提高了林農的造林積極性,而且通過項目管理,提高林木生長量,確保國家生態安全[14,22]。
林長制實施以來,各級政府相應簽訂森林資源目標發展責任狀,將采伐限額、跡地更新面積納入考核的重要指標,明確各級林長是主要責任人,林草主管部門負責監管,林業站對護林員實行網格化管理,哪里出現問題就追究誰的責任,解決不了的及時上報縣級林草執法部門,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只有各部門相互配合,各級林長高度重視,形成上下聯動機制,跡地更新工作才能夠高質量完成[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