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史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高峰林場,廣西南寧 530000)
廣西國有高峰林場(以下簡稱高峰林場)創建于1953 年,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直屬國有林場。高峰林場主營業務包含豐林、經濟林、人造板、森林旅游等多個板塊,經營面積達10 萬hm2,森林蓄積量7 000萬m3,是廣西規模最大的國有林場[1]。截至2022年10月底,高峰林場速生桉面積超過5.3萬hm2。2022年1—3 月,高峰林場累計完成桉樹種植4 151.71 hm2,其中場內1 230.81 hm2、場外2 920.90 hm2,完成撫育6 206.67 hm2,占年度計劃任務的31.0%,同比增長159.27%。在種植經營發展中,高峰林場始終堅持將“森林資源培育”作為林場發展的基礎工作,通過開展場外租地造林等方式,設立了13 個營林分場、8 個對外造林部,造林范圍覆蓋了廣西12個市49個縣(區),每年造林4 000 hm2以上,木材生產超過60萬m3,為廣西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筆者在從事桉樹種植的相關工作中發現,近幾年高峰林場桉樹種植方式已向著傳統挖坎與全機械化相結合的方向轉變,初步實現了桉樹種植精細化、科技管理信息化的高質量發展。
1.1.1 傳統挖坎種植方式
傳統的挖坎種植方式通常適用于荒山或松類、杉類采伐跡地。1)林業施工人員需將林地內藤類、雜草、灌木伐根至20 cm 以下,并將種植株行距控制在2.0 m×3.0 m 或1.8 m×4.0 m。2)報經相關部門驗收合格后,按有關用火規定進行煉山工作,并把未燒完的枝丫等剩余物歸堆燒干凈。3)施工人員需按水平距離沿等高線呈“品”字形布點進行挖坑,如遇到樹樁、石頭時可適當移動。挖坑時,表土和心土分開放置,心土放下方,表土放在上方和兩側,盡量掏出坑內松泥,保持坑底水平。
1.1.2 全機械化種植方式
全機械化的種植方式適用于地勢平緩的林場地帶,利用開溝式和間斷開溝式園林機械植樹機與挖坑式園林植樹機進行整地,沿與等高線垂直方向按豎行(垂直等高線為株距,與等高線同向為行距)或沿等高線方向挖大坑,上層10 cm 厚的表土刮至一旁,挖心土放另一旁,然后將表土回填、打碎,泥塊最大直徑不超過4 cm。通過機械挖坑造林,無需再單獨進行林地清理工作,大幅度提高了整地工作效率。但機械整地也受到了林場地勢的制約,較陡峭的地段通常無法使用機械整地,只能采用人工整地輔助開展植樹工作。
自2020年初始,高峰林場對于桉樹的種植經營模式就以“桉樹免煉山造林模式及可持續經營”為主。林場內通過建立免煉山試驗林,開展了多代林土壤質量評價、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以及采伐剩余物處理與分解試驗,有效降低了營林成本,實現了桉樹人工林高效、可持續發展。2021 年4 月19 日,高峰林場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廣西中南林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西地源之本肥業有限公司進行了“桉樹人工林免煉山高工效經營模式研究合作”的四方簽約儀式。此次簽約項目重點在高峰林場延河分場實施,以期通過225.2 hm2桉樹試驗林,確定研究區土壤肥力狀況,評價煉山區、免煉山區土壤健康質量,進行除草劑、新型肥料試驗效果研究,為林場培養技術骨干人才,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桉樹免煉山高工效造林技術模式[2]。
通過對高峰林場桉樹種植現狀的深入探究,要進一步提升林場桉樹的單位產量與質量,推進高峰林場的林業經濟發展,技術人員應做好以下3 個階段的工作。
在桉樹種植準備階段,桉樹單產造林技術的優化工作可分為兩大部分:1)因地制宜選擇抗風、抗病、抗寒能力較強,出材率高的桉樹品種;2)選擇適宜桉樹生長的造林地。
2.1.1 優選樹種
高峰林場位于南寧市北部,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貌主要為丘陵、低山,其次為臺地;屬南亞熱帶氣候,夏長冬短,熱量豐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 ℃左右,≥10 ℃活動積溫7 500 ℃左右,極端最高氣溫40 ℃,極端最低氣溫-2 ℃;年降水量1 200~1 500 mm。因此,高峰林場桉樹品種的選擇要以抗風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出材率高作為評價標準。例如,DH32-43 具有抗低溫能力強,可以短時耐低溫(-3~0 ℃),并且能夠抵抗由于風力過大等惡劣天氣所引起的青枯病等病害,適合在高峰林場大范圍種植。
2.1.2 優選林地
桉樹適合在低緯度生長,屬于強陽性樹種,為進一步提高桉樹單位產量與質量,需盡可能選擇排水性較好的區域,如坡度平緩的山區。桉樹的根系較為發達,在同一片山坡上,需選擇土層較厚的位置開展種植,且該區域在冬季時無明顯的霜凍,既保證了桉樹生長所需的光照需求,又便于雨季排水,防止內澇,為桉樹根系生長提供生存環境。
種植栽培階段,桉樹單產造林技術的優化可從以下2個方面出發,切實提高桉樹種植栽培后的成活率,保障高峰林場的經濟效益。
1)根據高峰林場的氣候條件與桉樹樹種的生長特性,盡量選擇在3—4月種植,并在種植過程中注意以下3 點。①在種植前,需選用專用的白蟻藥或辛硫磷、特丁磷浸泡桉樹根系,以減少白蟻可能對桉樹苗木根部造成的傷害。在浸泡過程中,泡苗水的深度以超過營養杯面又不浸到嫩葉為宜,確保桉樹苗木根系能夠全部置于泡苗水中,浸透后抬起,且僅在處理當天預種苗木。②待桉樹放入種植坑后,應先用濕土壓實,使苗木保持豎直狀態,再在其表面堆放4 cm 左右的松軟土,起到再次固定作用,保障桉樹苗木的健康生長。③由于桉樹苗木的種植數量過大,少部分苗木會感染病蟲害甚至死亡。對于此類苗木的補植應在種植后的1~3 個月內完成,技術人員每15 d 巡視補植1次,以保證桉樹的成活率,提高林場的經濟效益。
2)在栽培種植后,為進一步保證桉樹苗木的存活率,技術人員需依據種植時的條件判斷是否需要澆水,其條件因素包括土壤濕度、降水量、水源條件及土壤類型等。如果需要澆水,移栽后的澆水量以每株樹每次4 kg 為宜,后續每株樹每次澆水量在2 kg 為宜,盡量選擇在雨后或土壤濕潤的情況下進行桉樹苗木的移栽種植[3]。
生長撫育階段,桉樹單產造林技術優化后的工作內容包括定期除草、分段追肥與病蟲害防治,其工作質量直接影響桉樹的經濟價值。
2.3.1 定期除草
為進一步提高桉樹的質量,定期除草的次數共應安排4~5 次。第1 年除草2 次(第一次為植株行間帶鏟或鏟坑培土加坑外割草、第二次為割灌撫育),第2年、第3 年各除草1 次,在造林第4 年追加1 次除草(根據實際情況,報備營林科或外造辦,經核準后實施)。采伐前,安排一次伐前撫育(割灌撫育或除草劑除草+砍雜灌)。其中,對于植株行間帶鏟(第一次除草)要求為帶寬1 m,帶內雜草鏟除干凈,帶外砍草;也可采取鏟坑培土,沿樹根周圍50 cm 范圍內鏟草,同時培土樹根,高度不低于10 cm,坑外割草。對割灌撫育要求為將林地上的雜草、灌木、藤類等植物全部砍倒,伐根低于20 cm,伐倒物不能覆蓋到桉樹植株上。對除草劑除草的要求為苗木高于5 m 以上方可使用除草劑,要求做好苗木保護措施,全面噴除林地內的雜草、灌木,并將影響桉樹正常生長的雜草、灌木、藤類等植物砍除,伐根要求低于20 cm,林地邊緣要砍(噴)至離苗2 m處。
一年林的除草撫育應在10月底前全部完成,且一年內2 次除草撫育的驗收間隔時間必須在60 d 以上。往年林除草撫育,如果當年只安排一次除草撫育,要求在當年7 月底前全部完成;如果當年安排多次除草撫育,每次除草撫育的驗收間隔時間必須在60 d 以上(納入項目的林地必須在項目規定時間內完成)。如果有特殊情況提前實施的,需經營林科或外造辦同意后開展[4]。在除草過程中,技術人員應積極采用機械化與人工相配合的方式。在使用機械除草時,需注重對桉樹苗木的保護,避免機械設備對苗木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當遇到較為陡峭,機械設備無法操作的地塊時,應采用人工除草,達到根除雜草的目的,確保苗木有足夠的采光空間,能夠正常進行光合作用,避免雜草叢生對桉樹苗木生長造成影響[5]。
2.3.2 分段追肥
分段追肥的工作要點在于技術人員對桉樹苗木生長狀況的準確把控,桉樹苗木的追肥需控制在2 個階段。1)第一階段追肥應在當年苗木種植后完成。苗木高50 cm 左右,在每棵苗木根部30 cm 處挖掘施肥溝,施肥溝控制在深15 cm、長25 cm、底寬10 cm,向溝內施放0.5 kg 的復合肥,施肥后再將土壤回填,填土厚度要高出溝面,確保苗木可充分吸收養分。2)第二階段追肥應與第一階段追肥間隔3個月左右,同樣選擇在每棵苗木下挖掘施肥溝的方式,施肥溝挖掘位置在苗木樹冠滴水處,施肥溝深15 cm、長35 cm、底寬10 cm,并向溝內施放0.75 kg 的復合肥,施放肥料要求鋪勻坑底為宜,不可成堆,施后立即蓋土,蓋土厚度要高出溝面。每次施肥不能選擇在同一位置,應適當錯開上次的施肥坑。通過分階段施肥保證桉樹苗木在初期生長過程中的營養需求,提高苗木成活率[6]。
2.3.3 病蟲害防治
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盡量選用生物防治技術,在抑制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同時增加物種多樣性。例如,可引進赤眼蜂,讓其寄生在黏蟲、條螟等鱗翅目有害蟲的卵中,控制害蟲數量;引進螳螂、草蛉、七星瓢蟲等捕食性天敵,豐富林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鏈;人工飼育大量鳥類,并將其階段性投入到林業環境中,消滅林業害蟲;應用蘇云金桿菌等殺蟲細菌,有效治理松毛蟲、棉鈴蟲等林業蟲害[7]。生物防治措施的防治原理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來抑制、消滅林業病蟲害的產生與發展,達到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的最終目的。從無公害防治措施的層面來看,應用生物防治措施不會造成額外的環境污染,可有效維持高峰林場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促進桉樹林健康生長,提高林場經濟效益[8]。
國有林場肩負著培育保護森林資源、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推廣應用先進科研成果,以及提高林業經濟效益的重要任務。通過對高峰林場桉樹種植工作的實際探究發現,目前,桉樹單產造林技術尚處于不斷優化完善的階段,需對桉樹單產造林技術進行深入優化研究。各大國有林場在后期桉樹種植過程中,應做到優選優育,根據林場的實際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桉樹品種,在種植栽培與生長撫育階段積極開展措施探討,規范種植桉樹的各項技術規程,并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以提高桉樹單產和品質,推進林場經濟效益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