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云生
(柳州市林業技術推廣站,廣西柳州 545026)
麻竹,又稱八渡竹、大頭竹、大頭甜竹等,為竹亞科牡竹屬的一種筍材兩用的大型叢生竹[1]。柳州市擁有豐富的麻竹資源,且隨著螺螄粉原材料(竹筍)基地建設工作的推進,麻竹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但存在大量的麻竹低產林需進行營林改造。目前,較少有針對已成林的麻竹低產林改造技術的研究報道,本文根據柳州市林業技術部門開展的改造實踐,歸納總結麻竹低產林改造的關鍵技術。
據柳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統計,截至2022 年6 月底,柳州市麻竹種植面積達5 333.3 hm2,實際投產麻竹林達2 800 hm2,仍存在大量麻竹低產林需進行技術改造,以提高竹筍產量和質量。以柳州市鹿寨縣為例,鹿寨縣現有麻竹林1 453.3 hm2,2021 年改造低產林84.3 hm2,2022 年計劃改造低產林140 hm2,但仍有近300 hm2的麻竹低產林需在今后3年內完成改造。
麻竹低產林是指每年嫩采(筍高50~60 cm 時,筍節間未老化時采筍)竹筍產量低于4.5 t·hm-2,或每年老采(筍高60 cm 以上,節間部分老化不能食用時采筍)竹筍產量低于10.5 t·hm-2的麻竹林。經營年限久、撫育管理不善是形成麻竹低產林的主要原因。例如,鹿寨縣部分麻竹林經營年限達25~30年,麻竹產筍能力下降。加之部分竹農長期實行粗放式經營管理,導致林地土壤板結、養分不足、老竹蔸充塞,進而造成麻竹出筍量少,形成大面積低產林。因此,改造麻竹低產林需根據低產林的產生原因,采取針對性管理措施,改善麻竹生長環境,促進竹筍生長。
砍伐老竹的目的是調整竹叢、竹齡結構,擴大竹林生長空間。經營年限過久的麻竹低產林大多存在一定數量的樹齡超20年的老竹。老竹竹叢規模大、萌枝多,造成竹林密度過大,限制了幼竹生長。因此,需砍伐低產林中的老竹,為新竹枝葉、竹筍和幼竹提供充足的生長空間、光照和養分,促進竹筍萌發。
應在當年12 月至次年3 月砍伐老竹,此時麻竹進入休眠期,疏伐竹叢可避免麻竹生理功能受到不良影響;若冬季氣溫低于常年平均氣溫,為防止發生凍害,應在2—3 月疏伐老竹??撤ダ现駮r視竹叢大小,在竹叢東、南、西3 個角或東、南、西、北4 個角,保留3~4 株3 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立竹作為母竹,伐除竹叢中的其他立竹,使竹林形成中空狀態,增強竹林的透風性和透光性,同時砍伐竹林中的病竹、弱竹,避免病害蔓延。
砍伐老竹后在3—4 月清除竹蔸。竹蔸由麻竹稈基、稈柄和竹根組成,竹蔸會帶動竹根從深層土壤向淺層土壤生長,使竹叢根系分布在林地土壤淺層甚至露出地面,進而造成麻竹對土壤養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下降,影響麻竹健壯生長。同時,從淺層土壤根群生發的新筍會過早露出地面,導致竹筍提前老化,品質降低。而樹齡較大的竹叢會形成死竹蔸、老竹蔸,因此清除竹蔸是促進麻竹低產林復健、提高竹筍產量和質量的重要措施。
可采用人工挖除和機械清除的方法清除老竹蔸,同時挖除部分老竹根,并切斷剩余老竹根與立竹竹蔸的連接莖根。機械清除可使用挖掘機配合竹蔸旋切粉碎機,將粉碎的老竹蔸鋪放在竹林地面,使其逐漸腐爛形成綠肥。從改造當年起3 年內,逐步清除竹林中的所有老竹蔸,促進竹林恢復竹筍產量。
經過疏伐、清蔸后的竹林,要全面清理林地上的樹樁、石塊等雜物,并對林地進行墾復,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強土壤通透性,營造利于麻竹生長的土壤環境。墾復深度在20 cm 左右。坡度小于15°的林地需進行全面松土;坡度在15°~25°的林地需進行竹叢間帶狀松土;坡度大于等于25°的林地需進行塊狀松土,松土范圍在竹叢周圍40 cm以內。
麻竹枝條的萌生能力強,過密的萌枝會爭奪主干和竹筍養分,降低麻竹筍產量和質量,因此,需在4 月和10 月各進行1 次萌枝剪除工作。每只筍蔸保留1枝最健壯的竹枝,其余萌枝全部剪除。剪枝時要使用鋒利的工具在靠近筍蔸處剪除萌枝,確保剪口平整。
麻竹低產林植株密度過小也會影響竹筍產量,因此竹林密度過小時需適當補植竹苗,提高林地利用率。疏伐過老竹、病竹、枯竹的,3 年生左右的及立竹少于3 株的竹叢,可在竹叢邊適當方向補植竹苗。對竹林密度小于420 叢·hm-2的竹林,可在林地墾復后,在林中挖取1 年生帶蔸母竹或1 年生優良竹苗在林間空地處進行補種。
麻竹生長、孕育竹筍及竹筍生長均需消耗大量養分。據調查,麻竹林每生產1 t竹筍,需從土壤中吸收有效氮10.0 kg、有效磷2.0 kg、有效鉀4.0 kg、硅酸鹽2.8 kg[2]。麻竹對氮元素的需求量較大,但柳州市麻竹林地土壤中的有效氮、有效鉀含量較低,需通過施肥補充。同時,有研究表明,通過增施氮肥可保持麻竹林旺盛的營養生長,顯著提高麻竹對營養成分的吸收能力[3]。因此,麻竹低產林改造應以施用氮肥為主,配合施用商品有機肥或腐熟農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培肥地力,為麻竹筍生產提供良好的養分條件。
根據麻竹低產林竹材產量與立地條件進行測土配肥,每年施肥3 次。中等立地條件下的麻竹低產林施肥標準如下:第1 次在4 月中下旬扒土暴曬后,每叢施商品有機肥或腐熟農家肥25~50 kg,施后培土;第2 次在6 月,第3 次在8 月,每叢施m(N)∶m(P2O5)∶m(K2O)=15∶7∶8 竹子專用復合肥1.5 kg。施肥前在竹叢上方30 cm處挖深25 cm的半圓形施肥溝,施肥后覆土。施肥時要避免肥料直接接觸嫩筍,以免產生肥害。而林地土壤養分含量過低時可在9 月竹筍生長高峰期,每叢增施1 次0.5 kg 復合肥,用水稀釋后在竹叢上方40 cm處挖溝澆灌[4-5]。
扒土曬芽是麻竹筍用林特有的一項撫育措施,在2月底至3月中旬,筍芽尚未露出地面時,用鋤頭自外向內扒開竹叢周圍的土壤,露出竹蔸上的筍目,用陽光暴曬,以促進筍目早萌發、早長筍,扒土時避免損傷筍芽。扒曬后至4 月中下旬,結合第1 次施肥進行培土,此時竹筍尚未出土,培土可避免筍籜見光老化,促進竹筍生長,培育大筍,從而提高竹筍產量。培土時,從竹叢中心點外90 cm 處用細碎的濕土向內進行培土,以高出地面10 cm 為宜。第1 次培土后,每年增加培土厚度5~10 cm,直至厚度達30 cm 時停止培土。
5—6 月砍灌除草,避免雜草、雜灌與竹林爭奪光照、養分和水分。將砍除的雜草、雜灌嫩枝鋪放在竹叢周圍,以提高林地土壤涵養水分的能力,減少病蟲害發生率。雜草、雜灌嫩枝腐爛后可作綠肥,提高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麻竹生長。
采筍需掌握適當的時機,過早采筍,竹筍較小,產量較低;過晚采筍,竹筍變老,口感和商品性變差。在竹筍高50~60 cm、露出2~3 個節間時,用薄型筍刀于早上露水未干時,在露出地面的筍頭的第一個節以上2 cm 處進行切割,采筍后留下的穴要及時覆土封閉。
為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收入,可在低產林改造時開展林下種養。例如,可在竹林下套種竹蓀、草珊瑚、金線蓮、靈芝、黃精等菌類或中藥材,也可在竹林內飼養雞、鴨、竹鼠等。林下種養還有利于促進老竹蔸、枯枝、落葉的分解,增加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麻竹生長,增加發筍數量。
營林改造第1 年的麻竹低產林會逐步形成健壯生長、發筍量提高的優勢,此時需進一步促進竹林更新,形成麻竹增產的內在優勢。因此,在進行營林改造的第2年,應做好留筍養竹工作,以實現母竹更新。在改造第2 年出筍初期,結合采筍,每叢選留2~3 株不同方向的、粗壯且入土較深的竹筍作母竹,采收其余竹筍。此后每年進行留筍養竹工作,使每叢形成母竹4~5 株、2 年生竹1~2 株、1 年生竹3 株的竹齡結構,以促進次年多發竹筍,提高麻竹筍產量。
麻竹林病蟲害防治是貫穿麻竹新造林撫育及低產林改造全過程的一項重要工作,需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優先的基礎上使用安全、高效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竹叢枝?。涸摬≈饕獮楹β橹裰裰?、竹葉。需及時疏伐、剪枝,保持竹林合理密度,增強竹林通透性,以預防竹叢枝病。發病時需連竹蔸一起挖出并帶出林地燒毀,配合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對周圍麻竹進行噴霧處理,每7 d 噴1 次,連噴3次。
竹稈銹?。涸摬≈饕獮楹β橹裰穸挕⒅裰Α⒅袢~。應通過合理砍伐增強竹林通風透光性,預防竹稈銹病。發現病株需及時砍倒并帶出林地燒毀。于6—10 月病害發生期,在林間噴灑1°Bé 石硫合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每10 d 噴1 次,連噴3次,能有效降低病害發生率。
筍腐病:該病主要為害新生竹筍,導致竹筍腐爛,嚴重降低竹筍產量。防治措施為定時巡查竹林,發現筍尖腐爛的竹筍要立即從基部割除,并帶出林地銷毀;發病初期可噴灑1.5%等量式波爾多液或0.1%高錳酸鉀溶液,每10 d噴1次,連噴2~3次。
竹大象蟲:竹大象蟲主要蛀食竹筍,使竹筍失去商品性。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 點。1)農業防治。對竹林進行冬季墾復或松土,破壞害蟲越冬環境。2)物理防治。在筍期切開筍尖枯萎發黃、筍體變軟的被害筍的筍殼,利用成蟲的假死性捕殺成蟲;在竹筍低于60 cm 時用塑料袋套住竹筍,防止害蟲侵入。3)藥物防治。當竹筍高1.0~1.5 m 時,用注射器將20%吡蟲啉原液1~2 mL 從竹筍基部注入筍腔,以殺滅幼蟲;也可用2.5%溴氰菊酯2 500 倍液對竹筍進行噴霧處理,防治害蟲。
竹金針蟲:竹金針蟲以幼蟲啃食竹筍根部及地下部分,使竹筍不能成竹,形成退筍。防治措施:保護天敵鳥類;夏季翻土使蟲卵暴曬致死;利用成蟲的趨光性用黑光燈誘殺;用糖醋液誘殺,或用5%辛硫磷顆粒劑于筍期之后施入林地土壤表層毒殺。
根據柳州市2021年實施的麻竹低產林改造工作實踐,原產量1 125~2 250 kg·hm-2的麻竹林在改造當年產量提高到9 000 kg·hm-2;原產量4 500 kg·hm-2的麻竹林改造當年產量提高到11 250 kg·hm-2,竹筍產量大幅提高。同時,結合柳州市實施的麻竹低產林改造項目補貼,竹農當年增收可達22 500~30 000 元·hm-2。根據林業技術部門預計,麻竹低產林經過1~3年的營林改造,產量可達22 500~30 000 kg·hm-2,增產增收效益巨大。
柳州市麻竹低產林改造技術主要包括砍伐老竹、清除竹蔸、林地墾復、剪除萌枝、補植補種、合理施肥、砍灌除草、科學采筍、林下種養、留筍養竹及病蟲害防治等。實踐表明,廣大竹農嚴格按照技術規程,科學實施低產林改造,不僅能提高麻竹筍產量、增加經濟收入,還有利于提高當地麻竹林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