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能
(昆明市東川區人民政府銅都街道辦事處文化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昆明 654100)
所謂文化,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軟實力,群眾文化更是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鄉村建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積極的群眾文化不僅有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與豐富生活,充實精神生活,而且有助于團結人民群眾。
隨著國家“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基本國策,頒布提出了“宗教和諧,信仰自由”的治理方針,尊重各地區的民族文化和信仰。通過組織各類文化活動,不僅滿足了群眾的需求,對加快新農村的建設以及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但在昆明地區依舊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文化活動經費缺少、文化設施不健全等問題。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數量少且內容較為單一,文化宣傳質量不高,這些問題持續影響著當地的發展,阻礙了鄉村振興[1]。
為促進群眾文化的建設,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昆明市近些年大力開展群眾文化陣地建設,不僅提高了當地文化風貌,而且讓群眾樂享文化惠民。截到目前,昆明市已完成多個群眾文化輔導示范點的建設,群眾文化輔導示范點是在本區域內、有一定示范性的專業人員進行計劃輔導、是全國文化館展評估的一項指標。其中官渡區官渡古鎮“古滇梨園”的滇劇傳習館正式掛牌后,滇劇得以挖掘、延續、傳承。不僅深受群眾的喜愛,而且招收學員不斷,在戲劇服裝、打擊樂等不同的專業進行學習[2]。群眾文化活動示范點的建設不僅使群眾文化得以開放,而且促進群眾文化陣地的建設,通過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的進行群眾文化活動,使群眾文化團體的生命力得以旺盛。
“春城文化節”,搭建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昆明的春城文化街自2015 年開始舉辦,至今已走入第7 個年頭,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群眾零門檻參加活動,引領群眾共同慶祝新年的熱潮,形式新穎具有創新性。五華區順城長街宴,老鍋貼、火燒干巴……眾多具有特色的民族美食,商鋪前,商家自發將特色食品供顧客的群眾品嘗;設立的“社區祝福墻”,居民寫下建議與反饋;對困難家庭進行慰問。晉寧區文藝匯演,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節目,觀眾感受到節日氛圍,增加年味。國家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推廣工作十分重視,這對鄉村振興戰略帶來助力作用。云南昆明等地設立了文化館,對于文化館的管理人員,他們的工作就是提高鄉村人民群眾的素質與思想,提高農村人民素養,分析群眾文化在實施過程中的困難與問題[3]。
群眾文化是一種自發性、娛樂性的社會性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興起的一種文化,不僅能振興鄉村經濟,而且人民的生活也日益豐富。
群眾文化活動與歷史發展的進程息息相關,群眾文化活動最直接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動和慶典活動,不僅帶有喜慶熱鬧的色彩,而且將節日活動從鄉村走向全國。通過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外界關注、增加投資機會,加速鄉村產業的發展,從而使經濟與文化共贏。
一些群眾文化活動可以促進村民感情,有利于貫徹三農發展的新思想新政策,以及促進文藝宣傳等活動,使村民了解當前政策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群眾文化發展不斷深入,旅游業、特色小鎮、電子商務等新產業不斷涌現,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4]。
要想進行鄉村振興,要對行政管理進行改革和創新,根據當地人文風貌、鄉村文化等進行糾正治理,實現德智法治相結合,群眾文化是為了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拓寬眼界和思維更加理智,科學地思考問題,能全面地接受并理解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培養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消除封建落后的思想以及傳統文化,做到遵守法規、和諧友善,有利于增強村民的法律意識和民主意識,進行自我管理和約束。村民積極參與到鄉村治理工作中,維護農村社會環境的穩定發展,為鄉村的振興提供寶貴意見,加快了鄉村振興的步伐。改善鄉村環境,共建生態家園鄉村振興必須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堅持“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理念,需要群眾牢記于心,通過寓教于樂的方法宣傳工作。
群眾文化的普及提高了群眾的生活品質,不單單是解決溫飽問題以及改善物質生活條件,而且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求,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群眾享受現代文化服務,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村民帶去幸福感,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礎[5]。
群眾文化的發展有利于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揚文化精神。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鄉村和諧,促進鄉村文明,振興鄉村文化。必須改革,要發揮群眾文化的積極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面對鄉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較低、知識匱乏、信息接受不通暢的問題,這是制約鄉村發展,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時代的來臨,要想促進鄉村振興,改變當地落后的現狀必須發展產業經濟。所以群眾文化的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格外重要,群眾文化更容易被農民所接受和認可,不僅豐富人們的生活,而且可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規范化的生產工藝,鄉村產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
農村地區的農民文化素質較低,受到傳統文化的約束,具有保守思想,導致很多老人將一些活動視為低俗文化,不愿意參與組織的群體活動、廣場舞等,加上組織管理人員不夠重視,無法開展文化活動,使得農村文化缺乏多元化,無法進一步提高群眾的文化工作水平。
資金短缺,政府的財政政策向城市傾斜,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公園、游樂場等基礎設施匱乏,加上利用率低,缺少健全的管理機制管理群眾文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與進步[6]。
首先,農村本身缺少專業人員,加上管理人員綜合素質較低,專業素養不足,隊伍建設落后,群眾活動的展開必須有專業的管理人員帶頭引領。就目前來看,大多數村民的文化程度較低,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阻礙了群眾文化的開展。
當地村干部不重視文化建設,只顧自身經濟發展,沒有認識到文化與精神的重要性,缺乏文化建設和管理意識。群眾文化是一項民生工程,為百姓服務,使百姓的生活豐富多彩,促進當地的文化建設。
群眾文化具有廣闊性、普遍性的特點。參與人員眾多,在潛移默化中帶動村民提升思想,而且群眾文化內容多樣,涉及領域廣,在不同層面豐富村民的生活,帶動鄉村的發展。群眾文化符合農民群眾的需求,是群眾樂意接受的文化,具有普遍性的特點,通過群眾了解的文化,更容易推動鄉村振興。
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農民群眾,建立完整的文化學習與交流體系,提高農民群眾的整體素質,終身學習。農民群眾要先把腦子充實起來,使腦子“富”起來,不斷學習新知識,學習新思想,緊跟時代的腳步,讓先進的群眾文化推動鄉村的發展,這樣才能帶動鄉村振興。
黨員干部要起到帶頭模范作用,要積極學習與豐富群眾文化,更要及時將群眾文化傳播給農民群眾,從而帶動鄉村的振興。要對思想觀念進行更新,學習新時代的文化產物,去除落后文化,順應時代要求,不斷豐富自身文化知識,提升自身能力,號召農民群眾學習文化,將文化與實踐結合,提高群眾文化活力。
設計符合當地發展的群眾文化,培育富有本地鄉土氣息的群眾文化,帶動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要培育挖掘當地的文化人才,使其帶動更多村民學習群眾文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提高鄉村社會文化程度,推動鄉村振興。
群眾文化對鄉村振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群眾文化的開展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推動了鄉村的發展與進步,開闊了農民群眾的眼界,并且提升了群眾自身的內在素養以及自我認知。同時,開展群眾文化需要黨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協作與支持,要結合云南當地的鄉村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基層的文化工作者要以身作則、實事求是,進一步提高自身能力,帶動人民群眾學習文化知識,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