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華詩詞的普及與推廣,我縣寫作舊體詩詞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既有胸藏文墨的飽學之士,也有初識平仄的好詩之人;既有忙于生計的平民,也有勤于稼穡的農民。尤其引人關注的是,一些案牘勞形、工作繁忙的黨政干部也經常在閑暇之時,運用中華詩詞感事詠物、抒懷勵志,以一種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展現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策湖國家濕地公園黨工委書記、管理處主任汪幸東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汪幸東同志,是浠水師范實行從應屆初中畢業生中擇優錄取政策后招收的首批學生之一。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在校就讀期間打下較為扎實的文化基礎。參加工作后,雖輾轉多地多個崗位,但始終堅持刻苦自學,古今中外,無不涉獵;經史子集,亦多瀏覽;詩詞曲賦,更是精讀細研。由于旁搜遠紹,兼收并蓄,故知識積累日漸豐厚,文化視野越發開闊,加之閱歷豐富,才思敏捷,寫起詩來也是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其詩詞作品,不僅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格調高雅,且感情充沛,字里行間洋溢著對中國共產黨的崇敬贊美,對仁人志士的欽慕景仰,對山川勝景和普通勞動者的熱愛與贊賞。讀后,讓人心頭一熱,感奮不已。
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共浠水縣委統戰部、浠水縣總工會、浠水縣文聯聯合主辦了“紀念建黨100周年‘同心向黨’書畫攝影征文大賽”。全縣詩詞作者滿懷對黨的忠誠,認真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熱情謳歌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大力宣傳優秀共產黨員的模范事跡,寫出了不少情真意摯、字凝句煉的舊體詩詞,為大賽的成功舉辦做出了貢獻。經過認真評選,汪幸東的《光明行——慶祝建黨100周年》獲舊體詩詞類二等獎。其詩:“煙雨南湖火種生,蒼黃一炬聚群英。茫茫暗夜星星亮,朗朗新天灼灼明。烈焰騰時摧腐朽,暉光照處播繁榮。百年恰是風華茂,四海同心又遠征。”首聯描述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過程。1921年7月,煙雨迷蒙的嘉興南湖上,一艘游船上燈火閃耀,一群志向遠大、敢為人先的青年才俊聚集在火炬的周圍,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共同探討中華民族復興大計。“蒼黃”一詞出自《墨子·所染篇》:“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用以比喻事物變化反復,并引申為天翻地覆。作者用在這里,說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人類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無疑是恰當的。頷聯緊承上聯,寫這一偉大事變,猶如茫茫黑夜中一束星光,給近代飽受戰亂、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更如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指引中國人民披荊斬棘,前赴后繼,開辟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人人平等、陽光普照的解放區。“茫茫暗夜”喻風雨如晦、暗無天日的舊中國;“朗朗新天”指人民當家作主的天下,即“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兩句對比強烈,形象鮮明。前句充滿了憂慮和憤慨,后句洋溢著自豪與贊美。“反對為優,正對為劣”,一暗一明,相得益彰。頸聯講的是中國共產黨點燃的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變為驅散黑暗、摧毀腐朽勢力的熊熊烈焰。新中國成立了,黨的燦爛光輝照遍中華大地,祖國到處呈現出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景象。尾聯遙應首聯。回望崢嶸歲月,恰是百年風華。中國共產黨將永葆蓬勃向上的朝氣、攻堅克難的銳氣,胸懷千秋業,啟航新征程,領導全國人民從新的歷史起點上出發,向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邁進。這首詩構思立意精妙。全詩圍繞詩題“光明行”摛藻繪句,“火種”“一炬”“烈焰”“暉光”等詞,如繁枝茂葉支撐“光明”這一樹干,恰到好處,烘托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正義事業和光明未來這一主旨。同時以“火種生”開端,用“百年茂”作結,前“生”后“茂”,自然對應;由“生”而“茂”,綰合首尾,將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黑暗走向光明,由貧窮走向富裕的奮斗歷程,清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作者對黨深摯不渝、無限崇敬之情,滲透于字中、流露于紙上。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或大聲疾呼,或殫精竭慮,或舍身取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他們的英雄事跡,蕩氣回腸,感人肺腑,吸引歷代詩人歌之詠之。汪幸東同志諳熟中國歷史,敬佩英雄豪杰,也寫了不少詠史懷人、歌賢頌彥之作。《端午懷屈原》:“獨開醒眼哀浮世,自遣孤懷許舊邦”,是對屈原高遠深邃的寬廣視野、超凡脫俗的高潔胸襟、憂國哀民的殷切情懷的深情追念。《參觀李時珍紀念館》:“不辭艱險勘真偽,常辨疑難起死生”,是對李時珍搜羅百氏、采訪四方的求實精神,考古證今、窮究物理的科學態度,辨疑解難、救死扶傷的人道行為極力推崇。《痛悼袁隆平院士》:“平生素志滋瓊樹,一寸丹心留玉田”,是對袁隆平情傾田疇、專謀稻粱的執著精神,一心為民、寧靜致遠的高尚品德,與時倶進、勇攀高峰的創新意識熱情頌揚。作為浠水人,汪幸東同志更被著名學者、詩人、民主戰士聞一多愛國憂民的崇高思想所感動,為先生出類拔萃的文學才華而驕傲。請看《緬懷聞一多先生》:“不死精神不朽名,望天湖畔憶先生。持身風節孤標立,重世文章大筆橫。一片丹心歌七子,千秋碧血壯春城。英魂長與家山在,月照巴河鶴有聲。”首聯寫作者到望天湖畔,瞻仰聞一多故居舊址,緬懷先生生平事跡。先生熱愛祖國,潛心學術,其精神流芳百世,激勵后人;其英名光耀千秋,彪炳史冊。頷聯承接上聯,追述先生的高操勁節和雄文巨著。先生嚴于律己,持身守正,以鐵骨錚錚、剛直不阿的光輝形象,傲立于世;治學嚴謹,文筆雄健,以著作等身、文章傳世的豐碩成果享譽學界。頸聯寫先生傾注詩歌和壯烈犧牲。聞一多博古通今,才華橫溢,對新詩更是傾注了滿腔熱忱。他的詩歌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他寫于1925年3月的《七子之歌》,用擬人的手法,把澳門、香港、臺灣等7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喻從祖國母親手中被奪走的7個孩子,讓他們來傾訴“失養于祖國,受虐于異類”的悲哀之情,意在喚醒民眾,振興中華,收復失地。可謂丹心耿耿,一片赤誠。先生秉性耿介,胸襟坦蕩,為了追求真理,面對死亡威脅,仍然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直至血灑昆明。其英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其浩然正氣,貫長虹、存人間。尾聯呼應首聯,寫先生雖死猶生,永垂不朽。其英靈與家山同在,忠魂和故土共存,精神隨巴水長流,如日月永恒。“鶴有聲”,系化用成語“鶴唳華亭”,有思念、懷舊之意。用于此處,與首聯中的“憶先生”前后照應,一脈貫通,充分表達了作者緬懷先生業績,感佩先生壯舉,弘揚先生精神的真實情感。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汪幸東同志熱愛山水田園,偶有閑暇,喜歡邀朋約友,游山逛水,探勝覽景。每當登高望遠,思緒紛飛,仿佛秀嶺幽壑涌入襟懷;每當臨水觀光,意興盎然,猶如柔波細浪,蕩漾心田。于是,“情動而辭發”,即興奮筆成詩。且看《城山之游》:“又得浮生半日閑,輕車徐步上城山。村煙淡淡青蕪外,塔影層層碧落間。坐聽松風銷世慮,行看竹色滌塵顏。昂藏漸逐星霜改,合與時流作一般。”城山,位于巴河鎮城山村與清泉鎮神山村接壤處,是浠水境內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山上有三國時東吳孫權土城故址、清同治年間依山壘砌的石寨基址,以及氣勢磅礴、清晰醒目的摩崖刻字和錯落有致、金殿交碧的寺院建筑。這里竹茂林豐,景觀薈萃,是享譽一方的旅游景點和聞名遐邇的佛教圣地。汪幸東與一班文朋詩友,曾多次暢游城山,并分別以“城”“山”“之”“游”為韻,各自寫詩4首,相互切磋。此詩是其中一首。首聯寫忙里偷閑,抽出半天時間游覽城山。時間如此之緊,為何還要“輕車徐步上城山”?頷聯順著讀者的疑問,點出了城山的魅力所在。透過叢叢雜草,可以看到淡淡的炊煙,正從掩映于山間的農家中飄出。氣勢巍峨的佛塔,高聳入云,直插蒼穹。高低相形,遠近相錯。詩情畫意,令人心馳神往。此聯對仗工整,用字遣詞,也頗具匠心。“塔影”之“影”,言石塔之高,與“碧落”一詞相互映襯,更顯其高。頸聯宕開一筆,由寫景狀物,導入作者觀光覽勝的切身感受。“坐聽松風”,倍感心澄意靜,世慮全無;“行看竹色”,頓覺水月拂面,容顏清朗。進入這種清靜雅致、超塵拔俗的境界,尾聯的人生感悟,也就順勢而出。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磨礪,那些曾經氣宇軒昂、精力健旺的有為之士,也會逐漸衰老,與平民百姓并無二致。游山的過程,不僅是一種視覺的享受、身心的放松,更是境界的升華、智慧的啟迪。這首記游詩別具一格,僅頷聯正面描寫城山景觀,頸聯只是寫游覽中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借景抒情,托物寄慨。這樣抒寫,似更能激起人們到此一游的興致。全詩首聯敘事,敘中有感慨。頷、頸寫景,景中寓以感想。尾聯議論,蘊以感悟。總之,這是一首融敘事、寫景、議論、言情于一體的上乘之作,讓人從清幽恬靜的景色描寫和深入淺出的敘事議論中,體會到作者寄情山水、陶醉自然的雅趣和淡泊名利的心境。
2017年3月,汪幸東同志被任命為浠水策湖濕地公園黨工委書記、管理處主任。上任后,他與領導班子其他成員一道,帶領轄區內的漁民,積極退池還湖、清淤除垢,推進綜合治理;開展植樹造林、種草養花,恢復生態環境;通過筑堤固岸、修路擴道,完善基礎設施,使湖區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2018年12月,順利通過國家林草局組織的評估驗收,正式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他對這方傾注大量心血、灑下辛勤汗水的錦繡田園,更是一往情深,熱情謳歌。“風翻鷺影連云白,水映桃花夾岸紅”(《策湖春日游》),策湖春日的天光水韻,是如此多姿多彩,美不勝收。“柳線牽風舞,荷盤托露香”(《夏日游策湖》),策湖夏季的美景秀色,是那么嫵媚動人,清麗飄逸。“語聲驚起灘頭鳥,爭上蒼蘆匼匝飛”(《巡湖即景》),策湖的秋天,又是這樣的空曠清幽,動靜相融。“柳色有無中,蘆影蓬蓬。渚清沙白鳥聲空。千頃波光澄似鏡,寒意微濃”(《浪淘沙·冬日游湖》),策湖的冬貌,則是一幅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唯美畫卷。而湖上人家熱愛生活,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更給汪幸東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請看《卜算子·湖上人家》:“鷗鷺戲汀洲,菡萏搖萍草。漾漾鱗波點點金 ,一抹斜陽照。? 湖上暮歸人,好作長風嘯。一葉扁舟一曲歌,盡是漁家傲”。上片寫湖中美景。成群的江鷗和白鷺,盤旋于綠草如茵、灌木叢生的水中小洲。它們時而掠樹飛翔,時而振翅鳴叫。嬌姿欲滴的荷花相繼開放,纖瘦的根莖迎風搖曳,四周的浮萍隨著柔細的水紋蕩漾。在一片夕陽的映照下,湖面上魚鱗似的金色波紋,別有一番韻致。“搖”“戲”二字,生動傳神,將菡萏弱不禁風的柔姿和鷗鷺活潑可愛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摹了出來,富有強烈的畫面感。下片寫湖上人家。披著夏日晚霞的歸家漁民,喜歡合著湖中風聲引吭高歌。一只只漁船里飄散出的,就是一曲曲豪邁奔放、美妙動聽的漁家之聲。“好作長風嘯”,惟妙惟肖地表現了“湖上暮歸人”粗獷豪放的性格、慷慨激昂的神態和意氣風發的英姿。“漁家傲”,乃詞牌名,是歌唱漁家生活的曲子。作者這里借用此詞,充分反映了湖上人家,對美麗湖區的自豪、對漁家幸福生活的愜意。此詩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上片通過對湖區夏日暮景的描寫,透露出作者對湖鄉景色的迷戀、喜愛之情。下片通過對漁上人家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湖區人民的敬佩、贊賞之意。
汪幸東的詩詞作品中,還有不少情動于中、感人至深之篇。這些作品,有的表達對父母故親的思戀、懷念,有的反映對妻子兒孫的體貼、疼愛,有的抒寫對工作事業的喜愛、忠誠。濃濃真情、融融暖意,給人以心靈的震動和藝術的感染。我們期望汪幸東同志在今后的創作中,堅守初心,保持本色,繼續將真情實感傾注于筆端、揮灑于素箋,推出更多情濃理深、文質兼美的詩詞作品。
(作者邱九如,系浠水縣詩詞學會會長、清泉詩社社長、東坡赤壁詩社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