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咳喘病之病變部位在肺,但五臟六腑、內傷外感均可令人咳喘,非獨肺也。醫者應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不能以肺論肺。肺屬金,腎屬水,金水相生,久病咳喘必傷及腎,腎氣失納,咳喘并發。土生金,脾屬土,脾虛、脾寒、脾濕均可生痰,上注于肺阻礙肺氣之肅降產生咳喘。心肺相連,脈絡互通,患咳喘日久必傷心臟,心血瘀阻,不利肺之宣降,致使咳喘加重,心肺互損,形成惡性循環。肝屬木,喜條暢,惡抑郁,肝郁可傷及肺,致咳喘胸悶胸痛,心煩不寧,肺郁易阻遏肝之干旋至生痰飲,形成痰氣交結。咳喘病者多由外感引發,往往又兼內傷,醫者應辨別其各占比列之多少,給以相應之治法。咳喘類疾病其脈象、舌象之診斷意義與它科疾疾病有具明顯特色,不能相題并論。
關鍵詞:咳喘疾病,五臟六腑,外感內傷,脈舌辨證。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引言:治咳喘病首先要注意外感內傷之辨證施治,大多數患者外感內傷具備,要有較強之整體觀點。辨識該病之證應放在關鍵位置,以此作為指思想,再參合脈舌之變化,作進一步之定奪。證不明,脈舌也無從討論。辨別脈舌應圍繞著咳喘病人的病理機制,演變規律來作病理分析,不能以它科疾病之脈理舌象來診斷咳喘患者之脈舌變化。
正文:咳喘病之病變中心部位在肺,五臟六腑均可令人咳喘。然肺主氣,主敷布津液,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肺病多氣滯,氣滯則津液凝結而生痰飲,痰氣交結,咳喘胸悶乃發。除肺臟之外,其余諸臟腑即使氣滯未必生痰。導致肺臟之病變大多由外感引起,日久傷及內臟,以至內傷外感合病,胸悶咳喘乃發。六淫外感傷及肺衛,生冷油膩,油炸煎炒傷及脾胃,皆可引咳嗽暴發。因治療不及時,或醫者未按照肺之生理功能,先開后降,先表后里之治療法則進行治療,肺氣受困,痰飲氣滯未得到及時解散。日久肺氣不宣,心血失氧,血不營運,血脈瘀阻,諸臟受損,身體每況愈下,以至不救。肺氣失宣則咳,肺氣失降則喘,肺之支氣管變形腫脹痙攣則會引起哮鳴如水雞聲。肺病咳喘,不論有痰無痰,痰多痰少,均必須化痰以止咳喘。肺部無限之津液來源脾腎之氣化供給,脾土生肺金,脾之精微物質無時無刻往肺臟不斷輸入,若肺臟因外感或內傷冷熱而不能及時宣降,則極易引起咳喘吐痰。肺腎又是金水相生,肺因邪束而生痰,正常之津液不能下蔭腎臟,華蓋失固,腎失肺津之養護,則腎氣日衰,腎氣失固,腎不納氣致氣浮而喘。一般新傷外感只咳不喘,此時不論咳多久則仍是第一期肺病。因久咳不止而喘,則已進入第二期肺病。咳喘不止,腎氣日衰,心血瘀阻,心肺俱病,咳喘短氣不足以息,此時已進入第三期肺病。肺腎相生,腎氣因咳喘日久而逐漸衰弱,肺失其養,則肺之生理功能每況愈下,此時極易感冒,致咳喘頻發,肺之器官組織必深受其害。心肺二臟脈絡相互偱環,肺氣不順,則供氧不足,氧氣不足則血循環受阻,逐漸形成肺源性心臟病。血難循環,肺失血養,血虛則氣失載體,致肺氣更弱。在心腎衰竭期之咳喘病,若脾陰虛損,飲食減少,則所生之痰飲也少,從而形成干咳干喘,此時應以滋補肺脾腎為主,一切降氣通腑,化痰陷胸,宣肺解表之品均宜慎用,切忌濫用獨用。
至于如何辨證論治,則要從證脈舌去綜合分析。但針對咳喘病患者之立法用藥,應以癥狀為主,脈舌次之。證就指咳嗽之緩急,有力無力,日夜咳喘孰輕孰重,隨季節之變化有無關系,是喘多咳少,還是咳多喘少。再結合痰色黃白,青綠,紫黑紅赤諸色,以及痰之形狀,如魚凍樣粘痰,拉絲粘痰,泡沫痰,稀涎痰,米羹樣白痰,以及吐痰量,咳痰量少為干咳、量多為濕痰咳,痰粘滯喉間難于咯出多為頑痰,燥痰。咽癢痰少咳嗽,鼻塞流涕,形寒體酸多屬外感,夜間咳嗽多屬內傷,胸悶咳嗽多為內傷外感。咳喘患者多兼不同程度的胸悶,胸部憋悶致極,見氣粗氣逼而喘者為胸肺痰水閉阻,治以化痰導瀉為主,宣肺次之。見氣喘氣粗,喉間痰鳴,大便秘結者以降氣平喘,化痰通腑為主,稍兼宣肺解表。見胸悶氣短,不敢動,動則氣短不續者多為腎不納氣之虛喘,治以補腎納氣為主,慎用解表。治咳分外感內傷,外感急性咳嗽,包括外感六淫,和飲冷吸寒,暴食油炸煎炒過度。內傷咳嗽包括五臟六腑病變涉及肺臟而咳。咳喘病則宜首分虛實,次分寒熱,其病變機制比單純咳嗽更復雜,就咳喘而言,重在平喘,次在止咳。治哮鳴如水雞聲者又有別于咳喘之治法,喘而哮鳴者其氣管必變形或生有異物,治宜祛風利竅兼化其異物。喘而哮鳴患者,其舌質多紫暗,其脈多澀滯,此風瘀入絡,治宜熄風解痙,化瘀入絡,此哮喘可以“風哮”名之。哮喘并發者重在治哮,輕于平喘。
咳喘患者之舌苔變化有其獨特之涵義,與它科之病理機制完全不同,比如舌頭紅赤,舌苔黃厚,不一定代表心火旺,禁止使用涼心瀉火之品。舌紅無苔,不一定代表肺腎陰虛,舌苔黃膩不一定代表腸胃有濕熱。舌質紅舌苔黃厚有時可溫可補,舌質紅降不宜涼血散血,卻可辛溫散寒以化痰飲。舌體胖,苔水滑,只宜溫陽,不宜健脾燥濕。胸悶苔黃膩,有時可滋陰養血。有時面唇黧黑,舌質紫暗之咳喘病人,不作血瘀阻絡論治,而以滋陰暖腎,補腎納氣,益氣養血論治。舌質紅有時可在配伍中加溫陽補火以溫化痰飲。舌絳苔黃,口渴,看似陰虛火旺,但治療并不急于滋陰涼血,補水救火。有時舌苔白潤,痰質稀薄,卻在方中重用石膏。從可此舉例可知,咳喘患者之舌象診斷與其它各科之舌象診斷有其特色,其含義完全不同,不能以舌論舌,否則極易引起誤診,錯診。因此舌象之診斷具有很大的隨機性,靈活性,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本舌診論,如果不與具體病情聯系起來綜合分析,是很難有多少實際價值的。所以我們不能神話舌診學,又不能離開舌診學,一切都要從具體病情出發,圍繞疾病的病理機制展開辨證論治,著重整體觀念,萬變不離其宗,這樣舌苔之診斷價值就更高,更耐人尋味。
咳喘病人之脈象變化無外乎27種,與它科類似,但其含義卻相差甚大,不能與它科之脈理去診斷咳喘病人。正因咳喘病人之病理機制、演變規律與它科不同,其脈理也隨之改變。比如弦脈,大多代表肺部飲阻氣滯,很少作肝郁論治,一般不宜疏肝理氣之品。滑脈代表痰氣交阻,蘊郁肺經作咳喘。與痹癥脈滑,痰留肢節之治法用藥相差甚遠。與癌癥脈滑,痰毒深伏之病理機制,不可相提并論。與肝炎脈滑,多屬濕熱阻于肝膽之病理機制,也有天差地別。脈數疾在它科病中多屬熱甚火旺,而咳喘病多為寒郁化火,不散其寒化其飲,其數脈終不能平靜。咳喘病人之脈浮多與太陽經郁閉有關,而高血壓病之脈浮,普遍屬于陰虛陽亢,化風上擾。也有很多咳喘病人見弦滑脈,數脈,弦脈,沉細脈,弦細脈,在配方中均宜麻黃以解太陽之表,不必拘于浮緊之脈。咳喘患者見肢冷,惡寒,脈沉細,因咳喘嚴重,咳痰較多,不能與夾義傷寒之亡陽欲脫之癥統論之。知其同,又求其異,單平脈診是很難定奪的。如果醫者,精于咳喘疾病之辨證論治,又善于從整體出發,宏觀調控,即使脈舌未見到,立法處方也可做到八九不離十,療效也是可以肯定的。反之,醫者不知辨證,只拘于脈舌之論治,就等于刻舟求劍,則很難準確診斷病情。
治肺病就應從肺之正常生理功能去了解患病時之病理變化。用藥處方則胸有成竹,不會離題大遠。肺之生理功能主宣降,司開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氣灌大腸,分秒離不開脾腎之養護。知其郁閉而宣解之,知其逆上而清肅之,知其滯而清之化之,理順之,導瀉之,知其不足則補之養之,填充之。補是為了祛邪,瀉是為了安正,補瀉兼施,是為了更吻合病理機制,解決其病理矛盾,則可安撫嬌臟。肺主氣,治肺病咳喘,以氣分藥用得較多,但理氣之同時必兼化痰,肺因痰阻而氣逆,故理氣化痰降逆之品對咳喘病患者來說,堪稱王道之治法。肺主宣,肺氣宣則水津布于皮毛腠理,間接的起到利水排痰之效。肺主開合,與腎遙相呼應,在腎不納氣,肺腎兩虛之情況下,補腎納氣,肺腎同補,則華蓋合而腎堅固,肺腎相生,精氣自化,喘息自平。肺主通調水道,在胸水不利,肺氣受阻而咳喘氣逼時,利胸肺停水從膀胱而出,正符合肺之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之生理功能,可收立竿見影之效,真是順其生理則昌,逆其生理則亡,投其所好,避其所惡,通其所堵,補其所須,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乃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整體現念,宏觀調控之法寶。
作者簡介:賴道文,1962年11月10日出生,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油石鄉淸溪村賴屋組賴道文。本人自幼酷愛中醫,如饑似渴,刻苦鉆研中醫40年,寫有中醫心得筆記200多萬字,正式書稿80多萬字,不久將來準備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