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長健
在浙江法紀教育基地,一面選用九位古代書法名家字體制作形成的“九慎墻”矗立在展覽館參觀線路的終點。九慎墻上的“九慎”分別是慎始、慎獨、慎微、慎友、慎好、慎欲、慎權、慎為、慎終。法紀展示學習結束時,每位參觀學習者都能面其壁,省自身。
慎始就是要慎守初心。歷史上,為政者的初心是“天下之大,黎元為先”“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在當今,則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正,則前路縱險而無畏。慎始,須堅守正確的起點;起點若偏離,結果常大謬。
《禮記》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按照儒家的道德標準,君子在無人監督時,也應謹守禮法,不逾規矩。同理,如若不能慎于獨,其所作所為終究也會顯露出來,為人所知。
慎微就是要謹慎于微、注重細小。“堤潰蟻孔,氣泄針芒”,肩上扛著責任的人若不對細節謹慎,則大廈易覆,終累大德。積微成巨,量變而質變,道理使然。
孔子有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與正直、誠信、知識廣博這三種類型的人成為朋友是有益的,而與諂媚奉承、當面恭維背后毀謗、善于花言巧語這三種類型的人成為朋友是有害的。掌握了一定職權的公職人員往往能吸引結交到更多的朋友,這些朋友是否符合“益者三友”,需仔細分辨。
個人癖好、生活愛好等,人皆有之。古人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公職人員須慎露所“好”,不然,癖好、愛好可能會隨著公權力擴張,超越私人范圍而演變成為社會危害。

欲望生發于外界刺激,需求生發于內在感受。人生于世,需求有限,而欲望可至于無窮。人受外界刺激產生的欲望好似野馬,可將人帶至與實際需求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從而成為一種危害。欲望本無錯,錯在任其行。慎欲,就會讓欲望與需求同向,讓欲望成為一種鼓舞和啟發之源。
權力是一種強制性的支配力量。在我國,權力來源于人民的托付。慎權包括清晰認識權力的來源和審慎行使手中的權力。公職人員手握權力當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用權涉及公共事務,一舉一動含力千鈞,力重自當慎。認識權力之所來,依規依法用權,才能慎用權、用好權。
慎為乃謹慎之修為。《論語·為政》中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祿在其中矣。”在孔子看來,沒有把握的事不言不行,對待自己有把握的事也要慎言慎行,這樣的人才適合擔任公職。
詩經有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世間之事開始之時,沒有不認認真真、轟轟烈烈的,而將這種狀態一直保持至終點的卻極少。這算是一種人性陷阱。成就世間之事大多需要百折千回。《道德經》因此有言:“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為政者從政之初大多能勤勉敬業,規矩清廉,而時間一久,就可能墮入人性陷阱之中。此外,愈在身退之際,一些公職人員也愈到“權力巔峰”或至“失落邊沿”,易于主動放棄從善至終。“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慎終”于常人之成事、為官之成廉皆是一劑良藥。
九慎墻上的“慎”字取自顏真卿之楷書字體。宋代歐陽修曾評價顏體書法:“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九慎之于人、于官也恰如顏公書法:“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