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軍, 杜子安, 殷青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寒地城鄉人居環境科學與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哈爾濱 150006)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健康為人類社會進步的根基與方向,在當前積極推行“健康中國戰略”的形勢下,健康鄉村建設已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人們對于健康的關注不再停留在飲食衛生和鍛煉身體層面,愈加追求人居環境的健康和安全屬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得以健康為導向的環境設計成為當前鄉村發展所面臨的重點課題。
對于鄉村居民而言,村落環境不單單是包容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物質空間,而且是影響行為心理的現實空間。我國寒地鄉村由于地域及歷史原因,各項生活條件都不完善,陷于空心化、人口留守、衛生環境惡化、基礎設施缺乏、公共服務設施低質等困境,尤其是冬季氣候嚴寒,休閑活動單一,綜合成為各種慢性疾病、心理障礙等誘因。因此,寒地鄉村亟需促進健康效益的環境優化策略,對人們生活方式發揮健康誘導作用,去減弱社會背景和環境因素帶來的健康威脅,推動鄉村健康建設良性發展。
評價指標必然與研究主體密切相關,研究需緊密圍繞“寒地”、“鄉村環境”、“健康”3個關鍵詞,明確指標變量的選取原則:以人為本、地域適應性、可操作性、科學性原則。以寒地鄉村環境與公眾健康的影響要素為主導,以國內外已有的健康城市、健康小鎮、健康建筑評價指標作參考,加上實地調研了解村民發展意愿與訴求情況初步構建。
一級指標的制定通過歸納國內最新實踐與相關研究,同時比較借鑒國內外相關評價體系做法。眾多學者關于環境影響健康的指標已積累了一些研究成果,諸如袁青從自然環境、出行環境、交往環境與居住環境維度闡述基于公共健康的鄉村環境問題[1];謝勁把健康導向型人居環境劃分成人文環境、交通環境、游憩環境[2];白皓文提出健康的住區環境由自然、運動、交往、文化休閑及健康教育空間構成[3];嚴瑞河從健康題項、生態景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四方面獲取村民滿意度[4];休·巴頓的人居環境“圈層模型”提出個體健康受社會、自然、工作、生活環境及人際交往、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5],等等。據此,遵循指標選取原則,從人本視角出發選擇覆蓋所有與村民日常生活相關的環境要素,考慮其健康影響路徑與效用,研究將寒地鄉村環境分為居住環境、出行環境、生態環境、游憩環境。4個一級指標基本包含村民健康和環境產生作用的維度;并且此分類使得各要素間關聯性小、要素內關聯緊密,易于診斷村落環境在健康層面的實際表現。
二級指標的選取分兩個階段完成:初步提取階段和優化調整階段。基于中國知網與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作為內容來源,檢索主題詞鄉村(village)與健康(health),并進一步以居住環境(inhabited environment)、出行環境(travel environment)、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游憩環境(recreation environment)與相關含義詞匯拓展檢索,綜合考量相關性、被引率及期刊影響因子,篩選了2010~2021年間相關研究共得到178篇文獻,對其系統層和子系統層進行頻率統計見圖1,共提取了92個相關指標。

圖1 相關評價指標頻率統計(前56位)
由于指標繁雜,存在涵義接近、獲取不便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整完善,篩選出詞頻較高的環境要素進一步研判其對寒地鄉村的總體認知,由于寒地鄉村具有氣候嚴寒、地理區位偏遠、地廣人稀、民居院落式布局等特征,其指標包括冬季景觀、風熱舒適、治安邊界、庭院利用等地域性特殊因子;同時聚焦鄉村環境對公共健康的效用,如公共空間、可步行性、空氣質量街道連通性、綠地等因子已被大量研究證實影響人群活動行為或心理狀態,進而從不同層面發揮著健康功效。綜合初步提取的相關指標,進而比對、去重與細化整理出適合寒地鄉村的二級指標。其次,以初步確立的二級指標為基準形成問卷,進行預調研,一方面測試量表是否可行,另一方面根據受訪者的反饋信息優化調整評價指標;繼而通過線下半結構式訪談與線上咨詢問卷相結合,請專家對初步選取的評價指標提出修正和補充意見,形成了最終的17個具體的單項指標見圖2。

圖2 寒地健康鄉村建成環境村民滿意度評價指標框架
為保證調查樣本類型多樣、全面,樣本村的選取要綜合考慮鄉村人口規模、土地規模情況、鄉村與城鎮聯系程度、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等因素,避免同類型村莊大量出現。例如,從人口規模分析,樣本應包含大型、中型和小型的鄉村;從人口結構分析,所選鄉村人口較為穩定,村民居住時間在1年以上。這些原則可確保村民居住時間足夠長,對環境的主觀感知已基本形成,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行為活動與生活方式。從區位條件分析,樣本需根據鄉村和縣城間的距離,綜合城中村、城郊村、抵邊村等多種類型;同時應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與普遍性。據此,按照樣本選取原則甄選出各地區較均勻分布、不同等級的有代表性的鄉村共計55個見圖3,進行后續的實地調研與問卷調查工作。滿意度評價的重點在于當地村民的參與和民眾意見的考量,課題組成員先期在哈爾濱市周邊村莊中進行預調研,及時調整問卷設計中的問題,隨后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在樣本村展開正式調研。調查問卷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居民個人及家庭的基本資料;第二部分依據指標框架制定村民滿意度的問卷,對建成環境的各個指標做出評價。選用“李克特量表”結構,以“非常滿意、較滿意、一般、較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分別賦值5~1分。最終發放調查問卷累計530份,其中有效問卷496份,有效率93.6%,以此作為分析的數據基礎。

圖3 調研樣本村區位
受訪村民保證類型多樣、分布廣泛,數據比例相對均衡。問卷內容涉及到其性別、年齡、職業、居住時間、文化程度、年均收入、收入來源等相關信息,做到了均勻覆蓋,統計數據整體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樣本詳細構成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樣本的基本特征
在分析中,針對各個滿意度維度都是采用“李克特量表法”5~1分進行測度,因此,選用SPSS軟件對研究數據做相應的缺失值統計,并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得出問卷整體標準化后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935,4個題項Cronbach's Alpha值分別為 0.797、0.880、0.802、0.848,屬于高信度。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顯著性為0.000,KMO統計數據值0.891>0.5,表示數據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調查數據可靠有效,數據內部一致性良好,各變量間相關性不大,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對問卷滿意度結果進行均值統計,進而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個指標的重要性,依據重要性和滿意度繪制重要因素四分推導圖見圖4,分析影響健康滿意度的環境指標。其中,橫軸表示滿意度均值,縱軸表示重要性結果,交點(3.464,0.577)。四分圖由A優勢區、B修補區、C機會區和D維持區構成。從四分圖得到A區住房質量(4.17,0.483)、治安管理(3.55,0.611)、可步行性(3.08,0.584)的滿意度指數和重要性均較高,可在保持現狀的基礎上積極發揮其優勢。而B區村民對公共服務設施(3.17,0.733)、冬季景觀(2.78,0.712)、衛生水平(2.85,0.696)、公共空間(2.91,0.671)、活動設施(2.80,0.656)、休憩設施(3.01,0.599)的滿意度較低但重要性較高,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項目,對環境優化與公眾健康起到決定性作用。C區街道尺度(3.29,0.552)、街道連通性(3.43,0.490)代表了低重要度和低滿意度性能指標,隨著社會發展與村民需求變化,有可能受到關注。而D區村民對庭院利用(3.75,0.542)、風熱舒適(3.67,0.517)、路面質量(3.84,0.475)、公共交通(3.91,0.447)、鄰里關系(4.52,0.472)、地方文化(4.03,0.437)的滿意度較高同時重要性較低,不必予以過多重視也無需大幅提升改造。

圖4 村民滿意度四分象限敏感度
(1) 優勢區村民的滿意度與重要性指數均較高,卻不容忽視。住房質量方面:一是室內設施缺乏,做飯、燒火取暖混雜造成室內污染嚴重,室內廁所與獨立洗澡設施尚未廣泛普及;二是民居結構老化,存在不同程度的門窗漏風、屋面滲漏和外墻飾面破損等問題,對居民身心健康均造成不利影響。治安管理面臨的威脅一方面是嚴寒地區低溫導致的雪災凍害;另一方面由于地廣人稀,村落邊緣多被自然的山水、林木和耕地所包圍,界限不明,較難管控暴力犯罪與流浪動物,可能傷害身體安全,或者使村民陷入心理重壓和恐懼從而降低個體健康程度。可步行性方面:調研發現部分村莊采用露天明溝排水,沒有任何覆蓋物造成了安全隱患;現狀道路多為人車混行嚴重且寬度較窄,停車場所混亂,導致交通事故頻發,具有突發意外傷害致殘致死的安全隱患。這些方面是寒地鄉村規劃建設中較為重要的層面,村民對其滿意度較高,后期應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好這些優勢層面,以期在村落規劃建設中發揮更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2) 修補區村民滿意度指數比之其它象限低,重要性較高,是后期亟需關注和重點改進的著力點。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水平關系著村民的健康結果,部分村莊醫療設施簡陋、資源短缺,村醫水平相對較低,內部衛生條件不達標,選址不當,無法滿足大多數村民便捷就醫的要求。村民對冬季景觀的不滿意,主要體現在冬季冰雪覆蓋、植被蕭瑟荒蕪,人工景觀缺乏,限制了村民的外出意愿,主色調偏灰色常給人壓抑沉重的心理感受。衛生水平方面,垃圾收集和處理設施較少,垃圾亂扔亂倒現象廣泛存在,污染空氣和水源,容易導致傳染性疾病和食品安全隱患。活動與休憩設施單一,未容納各個年齡層次的特殊需求與代際共享,如缺少中青年人籃球、羽毛球活動的場地;未進行防滑設計,后續維護管理不足,使用率低。寒地鄉村公共空間普遍呈現無圍合的狀態,缺乏墻體或植被抵御寒風侵襲,熱舒適體驗差,導致村民體力活動與公共交往減少,較易引發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甚至是心理障礙。
(3) 機會區指標的滿意度指數比之其它象限低,重要性也較低,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解決。寒地鄉村街道尺度相對于我國華北及南方地區偏寬,低密度的建筑肌理賦予街道舒展的尺度氛圍,但過寬的街道會導致車輛行駛速度快,不利于營造安全的過街環境。街道連通性方面:寒地鄉村斷頭路較多,路網密度較低影響著機動車通行效率,進而影響村落內外的連接度與消防救災和醫療急救的可達性、及時性。
(4) 維持區村民對鄰里關系、地方文化指標滿意度水平高,重要性較低,和諧健康的鄉鄰關系與文化氛圍可鼓勵村民參與戶外健身與交往活動,有助于緩解慢性疾病、排遣負面情緒。由于氣候嚴寒村民外出活動減少,室內物理環境尤為重要。風熱舒適方面:當地民居多為村民自行設計建造,對保溫、隔熱和抗震措施考慮不足;鄉村居民點分布較為分散,沒有建設集中供暖設施,獨戶式供暖存在設施簡陋、設計不合理、熱效率低的問題,霧霾頻發、空氣污染,進而對公眾的心血管、呼吸系統造成傷害。庭院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使用功能缺項、交通流線雜糅、衛生防疫條件差等問題。例如,缺乏農機、私家車停放的場地與社交活動的休閑空間;散養家禽家畜的糞便堆積、生產雜物露天存放;未區分主次入口,布局流線混雜;寒地民居多行列式布局,院內綠化無高大喬木,氣候防護不當。路面質量方面:道路照明設施數量缺乏、分布不均導致光照不足,極大限制了村民夜間出行的積極性;道路積雪結冰期較長,非硬質路面坑洼破損,使村民承受較高的滑跌受傷風險,造成骨折傷害。村民對公共交通的不滿,主要存在于公交車通勤停靠次數較少,夜間無班次出行不便,等待時間較長使得冬季候車體感不舒適,從而降低出行頻率。這些方面可相對滯后改造,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充分挖掘其潛力和優勢,創造更加健康舒適的環境體驗。
基于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趨于完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減少或降低疾病的發病率[6]。隨著健康內涵的不斷拓展,環境與健康之間的關聯被人們所認知,鄉村環境的各個指標都從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健康水平。從滿意度角度看,寒地鄉村建成環境的村民綜合滿意度為3.464,介于一般與較為滿意之間,折合百分制為69.3%,反映出村民對村落環境的總體滿意度處于中上水平。從重要性角度看,寒地鄉村環境影響村民健康水平的程度為:冬季景觀>衛生水平>休憩設施>活動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等。研究顯示,居住環境、出行環境、生態環境、游憩環境4個維度所包含的指標對村民健康結果均有著顯著正向影響。較易測量的、與滿足村民生活關聯性大的環境指標是最看重的因素,不同的村民個體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對環境健康品質的提升要均衡全面,除了提升物質指標外,還應穩步提升場所性品質因素。
在四分圖的圖底上,把滿意度與重要性細化成3類,以深入分析各指標的程度。由此組成了3類優先級:低滿意度+高重要性>低滿意度+中重要性/中滿意度+高重要性>中滿意度+中重要性[7]。由此,冬季景觀、公共空間、活動設施與衛生水平列為第一優先級;公共服務設施、休憩設施、治安管理與可步行性位屬第二優先級;庭院利用、風熱舒適、街道尺度是排在第三級需優先改造的因素,分別對應近期、中期、遠期階段性的優化目標。環境營造的相應策略如下:
寒地鄉村冬季綠化荒蕪、垃圾亂倒、公共空間閑置與活動設施缺乏問題極大降低了村民滿意度,是首要改造的事項。針對寒地鄉村地域氣候特點,發揮本土農作物特質營造大地景觀,增建冰雪景觀小品;根據當地土壤立地條件,選用適地樹種、合理應用常綠樹可以豐富冬季季相;沿植物枝干布置色彩豐富的小燈,誘導村民外出活動,給予溫暖的心理感受。逐步均衡布局村莊垃圾收集與處理設施,防治水體土壤污染,保護與修復村莊邊界綠化帶,起到屏蔽冬季冷空氣的作用。根據村民密度分布及活動習慣,因季制宜進行公共空間選址及尺度安排,注重考慮防滑和遮擋寒風的設計,兼顧夏季遮蔭需求,以延長人們在戶外的活動時間。配置健身設施與娛樂器材,鋪裝材質盡量選用木質、瀝青等防滑型材料,并設置清晰安全的照明設施,以減少骨折摔傷的發生。
優化寒地鄉村道路布局,打通斷頭路,可保證緊急救護的可達性以及對外交通聯系的高效和便捷,改善街道照明、及時處理路面冰雪,可減少骨折摔傷風險,保證路徑安全暢通。確定高通達性的空間區位,作為村中公共服務設施選址的依據,營建滿足老人與兒童需要的文化體育設施,積極建設康養型醫療設施,提供療養及避暑的養生環境,鼓勵中青年村民就近就業,緩解寒地鄉村人口流失的問題。整體的采暖防寒設計和衛生間、廚房的配置是居住環境健康的基本保障,通過房屋質量優化滿足寒地氣候條件下物理環境舒適性需求。延續寒地院落式民居布局,根據生產與生活需要將庭院空間劃分為物資儲備空間、養殖種植空間、交通休閑空間,考慮農業生產機械的停放場所和氣候防護,為村民日常的健身休憩與交往活動提供支持。
研究基于健康鄉村建成環境村民滿意度評價指標框架的構建,通過對樣本村進行實地調研與訪談歸納明晰了寒地鄉村環境各要素影響健康的現狀問題,分析對村民身心健康造成隱患的因素權重,并引入四分象限圖尋找環境營造的優先級,因地制宜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以期對促進寒地鄉村公眾健康、發揮長遠健康效益做出貢獻,為推動健康鄉村的優化設計提供一定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