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張寧遠 俞曉晴
看不到盡頭的新冠疫情邁入第三年,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充分明確奧密克戎(Omicron)的影響——Omicron是2021年11月底發現的一種傳播力超強的變異株。初步研究表明,疫苗對Omicron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科學家仍然在馬不停蹄地研判Omicron的破壞力。
2022年,研究者和公共衛生機構會繼續監測新冠病毒的新變種,同時對康復者進行隨訪,追蹤新冠感染對人體的長期影響。
很多國家已經開始為本國公民接種現有疫苗的加強針,出于對Omicron的戒備,加強針接種工作很可能會繼續推進,但全球仍有近一半的人口連一針都沒打。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藥企是否會放棄疫苗專利,或是采取其他方式使低收入國家打得起疫苗,以緩解全球疫苗分配嚴重不均的問題。
疫苗研發人員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新一代疫苗,以抵抗新冠病毒的迅速變異。2022年可能會有針對特定變異株的mRNA疫苗問世,一些公共衛生官員也希望讓其他類型的疫苗發揮更大作用。蛋白質疫苗是一種更為傳統的免疫手段,有些蛋白質疫苗已經有數十年的使用歷史,包括預防肝炎和帶狀皰疹的疫苗。2021年,新冠蛋白疫苗在三期臨床試驗中展現出良好的前景。相比于mRNA疫苗,DNA疫苗生產成本更低,也無須冷藏,因此新冠DNA疫苗可能是低收入國家不錯的選擇。
針對其他主要病毒和疾病的疫苗也有望取得進展,如艾滋病、瘧疾和萊姆病的疫苗。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光束線,這臺對撞機會在2022年重啟
在多年的停機和大規模維護后,瑞士日內瓦近郊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終于要在2022年6月重啟了。LHC的主要探測器——超環面儀器實驗(ATLAS)和緊湊繆子線圈(CMS)——已用額外的探測器部件層進行了改造升級。此次升級使ATLAS和CMS能從它們每秒產生的4 000萬次的質子碰撞中收集更多數據。
世界上四臺引力波探測器——分別位于日本、意大利和美國(兩臺)——也將在完成升級后,在12月啟動新一輪觀測。
位于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稀有同位素束流裝置預期于2022年初開始運行。這臺造價7.3億美元的多級加速器旨在利用已知元素合成數千種新的同位素。它將用于探索中子星的核結構和物理性質以及超新星爆炸。

俄羅斯的月球25號探測器將于2023年開啟探月之旅
各國航天局和私人公司的一大批軌道飛行器和著陸器將在2022年飛向月球。美國宇航局(NASA)將發射阿耳忒彌斯一號(Artemis I),這是對NASA一再推遲的發射系統的首次測試,其最終目標是讓宇航員重返月球。同時,NASA的“月地空間自主定位系統技術操作與導航實驗”(CAPSTONE)軌道飛行器也將開展實驗,為“門戶”(Gateway)空間站做準備——“門戶”將是首個繞月飛行的空間站。
印度的第三次登月任務——月船3號(Chandrayaan-3),計劃首次在月球實現軟著陸,并將搭載印度自己的月球車。日本也將通過“月球研究智慧著陸”(SLIM)任務嘗試在月球進行首次軟著陸。俄羅斯計劃通過月球25號(Luna 25)探測器重鑄蘇聯探月榮光。韓國將以探路者(Path fi nder)月球軌道器作先鋒,開啟該國的月球探索之旅。
私人航天方面,東京的ispace公司正準備發射Hakuto-R著陸器,將阿聯酋的拉希德月球車送上月球。還有兩家美國公司——分別是賓州匹茲堡的太空機器人(Astrobotic)科技公司以及德州休斯頓的直覺機器公司(Intuitive Machines)——正著手研制探測器,將NASA的設備送上月球。
2022年俄羅斯和歐洲的ExoMars聯合任務同樣值得關注。本次任務擬于9月發射,將搭載歐空局(ESA)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探測器前往火星,探測器將在火星搜尋古生命的遺跡。這次發射原定于2020年進行,但因降落傘等問題推遲至2022年。
中國也計劃完成天宮空間站的建設,并已安排了1 000多項實驗,包括天體和地球觀測,以及微重力和宇宙射線對細菌生長的影響。

氣候變化會加劇干旱。圖為美國加州旱災之后一處干涸的湖泊
受到格拉斯哥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峰會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的鼓舞,全球代表將于2022年11月齊聚埃及沙姆沙伊赫,參加COP27。各國有望在此次大會上做出與2015年《巴黎協定》一致的氣候承諾,即將全球均溫較前工業化時期的漲幅控制在2℃以內。同時,研究人員將根據COP26上達成的承諾監測各方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減少煤炭用量、降低甲烷排放等。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受疫情影響有所減少,但在2021年出現了回升。
各國正在制定一系列新的目標,以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2010年確立的愛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ABT)中的大部分目標在2020年的最后期限前都未達成。原定于2020年在昆明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擬于2022年4月25日至5月8日舉行。但出于對Omicron變異株的擔憂,這一計劃可能會再度延期。人類活動造成的生物棲息地喪失及其他因素,已使近10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
資料來源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