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妍
(海城市農業農村發展中心,遼寧海城 114200)
農業機械化是助力現代農業發展方式轉型,提高農村生產力與經濟效益的支持性政策。然而在基層農機推廣過程中,逐步暴露出區域發展不均衡、農機基礎薄弱、人才支持不足、服務水平落后等現實問題,結合上述問題研究其具體解決與優化路徑,對提升農機推廣水平、助力農業機械化轉型具有顯著借鑒意義。
據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統計,2021年全國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72.03%,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的機械化率均突破85%。在農機保有量方面,拖拉機保有量為2 173.06萬臺、配套農具4 022.93萬部,糧食作物生產機具、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等保有量同比均呈現出大幅增長。在農機服務方面,全國現有農機服務組織19.34萬個,農機戶規模為4 678.58萬人,全年農機服務收入共計4 816.21億元,說明現階段農業機械化已取得顯著成果。
近年來在基層推廣工作中,以遼寧為代表的農業大省在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領域陸續出臺多項惠農政策,對于糧食生產、畜禽養殖的先進適用農機實行“應補盡補”,擴大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及“北斗+”智能設備補貼的試點范圍,然而丘陵山區仍成為區域農機推廣面臨的薄弱環節,如何有效克服現有推廣限制條件、平衡區域內農機技術發展水平,仍成為遼寧地區基層農機推廣工作面臨的主要難題。
根據遼寧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可知,該省丘陵山區地帶分布有26個縣區,伴隨近年來特色農業生產模式的推廣,其農業生產機具、智能農機產品的需求量逐漸擴大,基層政府將重點機具補貼額度提升至35%,使得各縣區農機作業水平與保障力度得到持續提升。但與此同時,在基層農業機械化推廣過程中仍面臨以下問題:
1)受丘陵山區地形地貌影響,農業種植田塊分布散亂,不同區域間的耕地存在一定高度落差,不利于大中型農用機具的順利引進。且農機裝備結構呈現出分布失衡問題,以玉米、水稻為代表的主要農作物機具保有量較大,其他經濟作物缺少適用于下田作業的專用機具,不利于當地農業生產布局的均衡發展。
2)由于遼寧省部分地區的農機基礎較為薄弱,區域發展不均衡,多以小型農機為主。雖然已逐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但受部分道路載重量、寬度等條件的限制,導致重載、寬幅的大中型農用機械難以下田,整體作業水平尚且無法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
3)結合遼寧省農機推廣部門的實際建設發展情況可知,相關部門中具備中高級技術職稱的工作人員數量占比偏低,職工隊伍年齡結構嚴重失衡、學歷水平不一,而從事農機操作人員的年齡普遍介于45歲以上,掌握植保、無人機等智能農機操作技能的人才數量極度稀缺,不僅影響農機推廣力度,同時也無法為現有農機保有者提供完備的技術指導及檢修服務,不利于提高農機利用率。
4)遼寧地區現有農機合作社數量突破3 500個,從業人員規模近5萬人,但不同區域農機合作社的建設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較少合作者擁有獨立的機具庫房,導致農用機具多露天存放,不利于維護機具使用壽命與性能,對合作社及農戶造成一定經濟損失。在合作社經營管理方面,仍無法從根源變革粗放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缺乏長效激勵機制,不同組織及從業者間缺乏順暢信息溝通渠道,難以實現先進農機信息、補貼政策等資訊的共享,整體服務水平偏低。
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整體發展水平呈現出逐年提升趨勢,為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要求基層農機推廣部門與工作人員堅持貫徹“因地制宜”原則,結合遼寧省丘陵山區地帶的實際地形特征、農業產業分布情況、農戶經濟水平等信息,重點聚焦現有農業資源開發、農用機械設備應用范圍拓展等維度指導農機推廣工作,確保走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業機械化生產路徑。與此同時,農機推廣部門應理清自身職能,嚴格根據上層領導部署進行最新發展路線、資金與政策扶持情況的梳理及分析,合理分配財政資金投入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宣傳工作中,帶動各鄉鎮農戶參與到農機購置與使用隊伍中,平衡現有農機裝備配置結構,優先選擇適合當地農田作業要求的機械設備進行大力推廣,并引導農戶認識到農機設備對提升種養殖業生產效益的重要功能,對原有高能耗、使用年限過長、污染排放量大的廢舊農具進行回收、報廢處理,利用先進、節能裝備進行有效置換,借此進一步提升當地農機作業的智能化發展水平。
一方面,應組織建立符合丘陵山地特色的農機推廣示范區,在現有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基礎上拓寬大豆、棉花一類經濟作物的推廣范圍。號召農戶及當地農業生產企業參與示范地參觀活動,展示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過程,并宣傳推廣綠色農機、保護性耕作等先進技術,借此帶動當地農機裝備實現結構轉型與均衡發展。另一方面,還應加強對農機設備持有者及農戶的專業技術指導,由農機推廣部門帶領技術人員深入基層進行宣傳,利用村集體會議、現場觀摩活動等多種形式向農民群眾進行操作技術示范,引導農民切實認識到使用農機具備的降本增效價值,從而有效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以凌源市為例,基層農機技術推廣部門根據華北夏玉米的平作種植方式與播種、收獲期,開展對玉米聯合收獲機的選型試驗,結合農機用戶反饋的使用問題將割臺壟距調整為400~500 mm,增加U型剝皮裝置,并為農機持有者提供具體操作技術指導服務,使得新型裝備投入使用后的推廣面積擴大至1.13萬hm2,玉米綜合機械化水平同比提高5%以上。
從農機推廣部門主體視角出發,應積極承擔自身公益性服務職能與責任,依托內部組織結構變革進行農機技術服務人才隊伍優化,聘請具備前沿工作經驗、技術水平高的專家及高級技術人才提供培訓課程,加強對現有工作人員的技術指導與培訓工作,依托于高校、企業的合作機制引進跨專業、跨學科復合型農機科技人才,并鼓勵現有工作人員跨地區學習先進農業生產與農機裝備作業技術,更好地提升農機推廣部門的服務水平與履職能力。
在服務“三農”目標指導下,應聚焦公共服務領域加快培育新型農機社會服務組織,引入市場產業鏈建構機理打造“全程機械化+”的高效服務組織,圍繞精量播種、綠色烘干等層面進行技術裝備的推廣示范,圍繞農機作業、銷售、維修及保養等層面健全補貼與激勵機制,借此為社會化服務主體的壯大提供完備支持。與此同時,還應面向安全生產、智慧服務等層面進行公共服務機制的完善建設,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搭建縣級農機安全監管網絡、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等,為普通農戶提供了解農機資訊、政府惠農政策的平臺,進一步提升農機管理效率及技術服務水平,助力區域農業機械化轉型與智慧發展。
通過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依托專業技術指導拓寬推廣范圍,利用優質人才隊伍提升農機裝備服務水平,借助社會化組織規模的壯大加快農機推廣進程,最終可有效達成區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階段性目標。未來還需基于產業融合視角進行發展路徑探索,為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轉型提供示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