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郴州開放大學,湖南郴州 423000)
2012年6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及地方廣播電視大學組建更名為國家開放大學,總部設在北京,直屬于教育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主要面向社會有學歷和非學歷需求的人員。
開放大學辦學職能包括:①強調適應社會的全面發展需要,立足于建立全民終身教育體系需要;②強調學歷與非學歷的雙重并重;③強調辦學的開放性;④強調注重將優質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共享,實現學習者的網絡自主學習、遠程學習支持服務和面授相結合的培養模式;⑤強調注重應用型、職業性和適應性人才培養。
農民作為一種職業,在學習時間、學歷、特長、預期目標上都會不一樣。本科、高職教育并不能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個性化需求,而開放大學具備教育手段多樣化、辦學體系健全、辦學融合度高等特色,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各種需求都能滿足,是完整的教育培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力量,是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力量。新型職業農民是相對于傳統農民而言的一個概念,前者是將從事農業作為一種職業,后者是自古以來的固有身份。新型職業農民可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大類。
2017年,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計劃,同年發布《“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 000萬人”的發展目標。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做好2020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整合利用農業廣播學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要求。2021年,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的理念。因此,培育具有市場意識,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實施、促進新農村建設。
郴州開放大學自2015年起,以“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為目標,以“愛農”“懂農”“強農”為方向,開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培育了一批“引得進、用得上、留得住”的新時代職業農民。
2015—2021年,郴州市共投入資金2 898萬元,受培訓人數達到10 994人。其中生產經營型6 231人,占比56.67%;專業技能型2 897人,占比26.35%;專業服務型1 866人,占比16.98%。
郴州開放大學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強調以校本部為主體,專家工作室、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科技園區為補充,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已有對口培訓機構11個,實踐教學基地42個,專兼職教師421名,實現了全市2 064個行政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全覆蓋。
2015年以來,對大批村干部、村級后備干部、黨員致富帶頭人等進行了學歷和職業技能培養。有的成了致富帶頭人,有的成了脫貧領軍人。
典型一:致富帶頭人袁長征。袁長征2017年進入郴州開放大學農村行政管理專業學習,利用所學的電腦網絡應用知識,建立公司網站,及時發布更新南方蘋果的各類信息,帶動3 000戶以上農戶種植南方蘋果,幫助貧困戶脫貧摘帽,被湖南新聞聯播、公共頻道等媒體進行專題報道。
典型二:脫貧領軍人雷純飛。2016年,雷純飛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并榮獲了2017年度國家開放大學“希望的田野”獎項。他學了農村政策法律法規、財務會計知識等,并學以致用。成立了土雞專業合作社,采用“養殖場+農戶”的經營模式,擴大養殖規模和提高效益,帶領周邊村民共同致富。
典型三:脫貧致富代表鄧關友。他是郴州宜章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參加了郴州開放大學宜章教學點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學到了種養實用技術,通過種植高山茶葉和養殖牛羊,年收入達到5萬元,順利脫貧。
郴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出臺下發《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施管理辦法》,郴州開放大學根據省市要求制定培訓方案。指導各縣市結合實際情況,明確培育目標,規范開展培訓,實現每個村都有“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建立教育鏈精準對接產業鏈、科技鏈,構建適合郴州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具體包含公共基礎、專業技能、科技運用、能力素質、現代農業職業精神等五大模塊,開設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智能手機應用等課程。
通過校園+實踐基地雙平臺模式加強學員的理論基礎和技能提升,先后在郴州蘇仙區人民法院等掛牌成立實踐教學基地,開辦綠色防控產品銷售公司、農產品供銷合作社等創業實體,利用校園、田間地頭、網絡空間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提升培育效果。
管理能力也是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具備的一個素質,每期每班配備兩位班主任,校內班主任負責學員信息、學習通知發送等工作,實踐教學班主任負責實踐教學工作管理,班干成員協助做好建立微信、QQ群,方便學習交流和線上指導。
為做好培育工作,需要不間斷提高培訓教師的知識技能和教學能力。一是學習專業學科最新的發展動態、新技術、新知識。二是提高教師對現代信息設備的使用能力,方便開展線上的教學指導。三是安排教師深入田間地頭進行鍛煉,豐富實踐經驗。
1)培訓對象類型單一,目前接受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學員主要局限在種養殖大戶,及當地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經濟實體,未完全普及到一般農戶,雖然有以點帶面的優勢,但時間過長,會加劇村民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2)培訓對象的年齡單一,受培訓主要群體的年齡大概都是41~50歲,年輕群體的吸入不夠,會導致新型職業農民的數量減少。
3)培訓對象的學歷參差不齊,文化素質偏低。具有大專學歷的學員僅占比10.01%,大部分都是中小學文化。
4)全面的培訓師資不夠。
5)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有待加強。
6)部門聯動機制不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國家的戰略工程在制度和政策扶持上,依賴于各級相關政府部門的加入,但目前還只是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為主。
7)宣傳報道效果不佳。
1)做到社會需求與個人需求相結合。社會需求包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個人需求體現在提升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和適應市場環境的能力。
2)根據培育對象做到培育方法與措施精準,主要包含培養農業勞動技術能手、農村科技創新帶頭人、農業企業家。
3)構建基礎教育與示范實踐相結合的終身教育體系。主要包含加強基礎性教育培訓和強化示范實踐教育基地建設。
4)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主要包括制度體系、管理體系和政治支持體系。
5)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知識儲備。
6)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典型案例的宣傳工作,在各級媒體進行報道,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培訓氛圍。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復雜、全面的工程。鄉村振興需要新型職業農民的參與和建設,培育一批能扎根鄉村、能服務農業、能帶動農民的領頭人,可以保障農業項目的持續發展。郴州開放大學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已有7個年頭,受到了學員的歡迎,也得到了各部門的認可。今后,在政府及各部門的支持下,郴州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將取得更大的成就,為郴州市的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