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瑜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太原 030012)
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也占有著相當程度的比重。隨著物流行業的不斷發展,各個物流公司簽訂的運輸合同中與農產品相關的比重也在不停增長。對簽訂合同的雙方來說,合同是雙方之間的法律紐帶,如何將自身所需要面對的風險降到最低,是簽訂、設立合同相關條款的重要準則。所以,在確定合同中所需要簽署的條款時,一定要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設定,確保合同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
在對合同的具體條款進行商榷時,首先要保證簽訂合同的雙方對于物流運輸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一定的了解。在我國的法律法規中,與物流運輸相關的法律法規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合同法》這兩個比較主要的法律規范之外,還有《汽車貨物運輸規則》《道路貨物運輸服務業管理辦法》《高速公路交通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城市道路管理條例》《道路零擔貨物運輸管理辦法》《海商法》等一系列法律規范。所以,雙方簽訂的合同條款須參照上述法律規范來進行具體的設立,保證簽訂合同的雙方均受到合同中所立條款的約束。
通過對合同中雙方的責任期間進行確認,可以使得一旦在物流運輸途中農產品發生丟失或變質的狀況,具體的責任期間劃分則是判斷過失方的一個重要證據。即若是相關承運方在其責任期間內出現物流運輸途中農產品發生丟失或變質的狀況,除了在法律中明文規定的免責情況之外,承運方應承擔賠償費用。通常而言,農產品物流合同中的承運日期、運到日期及裝卸責任等細致條款就是用來明確合同中的責任期間的。
在現代化物流企業剛嶄露頭角時,因其出現得過于迅速,與物流運輸相關的法律目前還未能做到照顧到每一個方面,當有某些投機人士以為在物流行業中可以利用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的情況來“鉆空子”,以創造對自身利益有益的環境。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國家對于物流運輸行業的逐漸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這種現象已漸漸消失。簽訂不公平的合同這一情況卻暫時未能得到解決,部分物流公司負責人不僅服務態度差,更會在合同的條款中大做文章,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減少更多的風險,甚至把自身在運輸過程中所需要面對的各種風險推給托運方。
通常情況來看,農產品物流合同簽訂后在承運方責任期間的農產品貨物是處在承運方的全面掌控之中的,除了法律所明文規定的不可抗力等免責情況之外,農產品貨物的具體狀況承運方是能夠進行監控與干涉的。而在托運方將農產品貨物交付給承運方時,承運方應對其進行檢查,若是承運方忽略了這次檢查,將很有可能面臨著違約賠償的風險。
在確立相關的農產品物流合同時,由于農產品相較于其他貨物來說較為特殊,在物流運輸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事件,因此合同中的條款應考慮到意外情況的出現,并為此設立單獨的條目,明確雙方所應承擔的責任。不過,部分企業由于過度關注較為大額的物流運輸合同,對小額的運輸合同較為輕視,再進行合同的簽訂時過于隨意,當合同中未寫明的情況出現時雙方很有可能對此產生糾紛,并且因為未在合同中明確責任使得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從而陷入較為被動的局面,對雙方的友好關系也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具體的物流運輸業務中,簽訂農產品物流合同的雙方一定要對合同的約定期限進行確定,確保簽訂好的運輸合同其責任期間與合同中所標明的期限完全一致。有關這方面的農產品物流合同由于其需要標注出來的事項較多,理解起來也相對較為復雜,故而雙方在正式簽訂這份合同時務必要仔細斟酌,確保其每個條款均清楚明確、責任期間劃分嚴謹,確保在進行農產品貨物交接時不會因為雙方的責任期間不明確而導致貨物出現問題,如賠償、擔責的問題糾纏不清等。
通過了解與物流運輸相關的法律,在具體的合同條款中寫清雙方的權責范圍是很有必要的,這一舉措標志著物流運輸行業走向規范化、標準化,也是保證簽訂合同雙方合法權益的方式之一。因此,在農產品物流合同中對雙方的權責期間進行明確的劃分,無論是承運方還是托運方都會因此而受益,承運方也可以此來獲得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合法免責權。
以法律為盾,為合同的執行過程提供保駕護航、對合同的內容進行嚴格規范,從而確保簽訂合同的雙方均受到法律的保護,分清楚合同中具體的權利與責任非常重要。按《合同法》第三百一十條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毀損、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絕大部分的農產品物流合同對于承運方來說都是實行較為嚴格的責任制,即承運方從接收農產品到將農產品交付至目標手中為止的期間內,其整體的運輸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出現農產品丟失或變質、損壞的狀況,基本都是由承運方來承擔賠償的責任。
但是,《汽車貨物運輸規則》中的第六十八條也有著相關規定,其劃分出了承運方在某些較為特殊的特定情況下所享有的免責權利,即在承運方的物流運輸期間遇到天災、軍事行動等不可抗力或合理損耗,或托運方、收貨方的過錯所導致的變質、丟失等意外情況出現時,承運方提出充分的證據用于證明后可使其免責。因此,在農產品的物流運輸過程當中,托運方應為農產品購買相應的保價服務,確保一旦出現意外情況,承運方能夠按理賠償。隨著與物流運輸相關的法律逐步完善,簽訂物流運輸合同的雙方能夠有著更多的依據來對合同中的權責劃分進行商榷。
在承運方責任期間的合同具體執行過程中應對農產品貨物進行監管,確保其不會發生丟失、損壞等意外情況,從而使承運方違反合同中的條款,還需對托運方進行賠償,得不償失。不僅如此,通常情況下,托運方在將農產品貨物交付給承運方的同時應將具體的農產品貨物報告交予承運方,確保托運方給予承運方的農產品貨物數量及質量與合同中所寫明的要求完全一致。因為農產品貨物一旦由托運方交與承運方后,就進入了承運方的責任期間,其所面臨的風險將會隨之提升。
因此,承運方在接收農產品貨物時應多些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確保自身做出了所有應做的防范工作。在承運方將農產品貨物交付給收貨方時,若農產品物流合同中所寫明的收貨人是個人,在將農產品貨物交與其之前應察看其真實的身份信息,若合同中所寫明的收貨人是單位則應讓其出具一份單位證明再將農產品貨物交付給他,若是出現委托收貨的情況則應要求其出具委托證明書。這些防范措施均應做到位,如若不然,農產品貨物一旦被人冒領,承運方將面對著巨額的賠償風險。
隨著農產品物流合同的簽訂在物流企業的業務中占據越來越多的比重,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后通過物流運輸發往外部已然成為我國農產品發展的主要趨勢。然而,在農產品物流運輸合同的簽署、執行過程中都會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法律風險,簽署合同的雙方若是沒有與之相匹配的防范措施,在簽署合同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一些事項,則很容易使自身的利益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害。因此,應對農產品物流合同相關的法律盡可能多地了解,從而制定出較為合理的防范措施,以確保自身的利益受到法律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