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志斌
(西吉縣吉強鎮政府,寧夏西吉 756200)
大棚育苗種植旨在生產早熟早上市產品,增加生產經濟效益,為馬鈴薯種植保證足夠充裕的種植時間。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及馬鈴薯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要重點選擇適合于市場外銷菜用型脫毒種薯品種。品種選擇的原則:一是適宜種植于寧夏本區早熟種植,抗病性稍強、抗旱、高產;二是薯熟性一般以大早或中遲熟品種為主;三是薯塊略圓鈍或寬橢圓形,白肉紅或皮淡黃肉,芽眼顏色淺,薯形完整美觀,大中薯率保持在80%以上,耐運輸;四是以菜用型品種為主,菜用型品種淀粉含14%~16%。
播種前的馬鈴薯種薯日光貯藏處理技術,是為盡快提高我國馬鈴薯質量與高產貯藏性能,也是為了進一步爭取馬鈴薯新品種早上市。在馬鈴薯生產技術發展階段的最后階段,是最主要的和最為關鍵的管理方面的新技術。通常一般在安排好在整個馬鈴薯種子播種前約30~40天,將馬鈴薯的種薯貯藏在室溫環境條件下的約15℃~18℃的散光燈下,直接照射,可照射培養和光照催芽,幼芽胚體也在散光燈的照射下,繼續保持著健壯的姿態快速地生長,很快自然地形成一個又一個脆嫩的小白芽。
塊莖苗床的堆放方式一般以1次2~3個為適宜,不宜堆疊太過高,要確保能經常保持苗莖芽均勻的向上翻動,使苗莖芽隨之向上發芽和生長發育得比較均勻和健壯且塊莖粗壯,待到塊莖芽苗長的長度達到0.5~1.0 cm左右時,可進行切塊莖芽并準備播種。種用的薯塊需在薯收獲后放地窖貯存,后嚴格認真分級挑選,選取薯塊大小一致整齊、薯皮顏色金黃光滑緊密且組織細膩柔嫩、皮色呈淡杏黃綠色、新鮮多汁鮮嫩的優質強壯薯塊作種薯。選取出來的薯塊應及時攤放在通風暖陽處,進行干曬貯藏和適時催芽處理(注意防凍)等,并做到經常翻動。當薯皮顏色發綠、芽眼開始萌動時可進行剝切芽塊,并淘汰芽不正常、有病的薯塊,1個薯塊帶1~2個芽眼,切塊用新鮮草木灰拌種。最好采用小薯整薯播種,以免切口傳播病菌。
重施底肥,農家肥45~60t/667m2磷酸二銨20 kg/667m2、尿素10 kg/667m2、硫酸鉀10 kg/667m2。少量追施速效氮肥,防止植株徒長,苗期適量追尿素4 kg/667m2。
我省大棚育苗栽培適宜播種期為2月下旬后~3月上旬。在立春前10~15天,修整下棚架,選擇一張0.06 mm左右厚片的無滴膜作大棚膜,因其選用這種無滴膜后可迅速防治棚膜內結露,減輕春季棚內溫濕度相差過大,預防各種病害現象的突然發生,增加冬季光照,提高冬棚內均溫。覆膜后,要達到膜面清潔、完好、四周嚴密,播種時用0.008 mm膜作為地膜,這樣既有利于增加有效積溫,穩定土壤墑情,盡早提高地溫,又能促進馬鈴薯較快生長。待土壤消融后及時起壟。一般應按壟面與底壟寬度各70 cm,壟溝口寬各約30 cm,壟口底高各約20 cm。在正式準備開始起壟溝施肥作業前,可施一次性有機鉀復合肥量300 kg/hm2、施過硫酸鉀復合肥量225 kg/hm2和過硫磷酸鈣肥料450 kg/hm2、尿素150 kg/hm2,然后起壟覆地膜。
大棚內膜法育苗法種植,覆膜法育苗種植。膜深頂溝寬各約0.9 m,采取單壟雙行式育苗種植,壟寬0.6 m頂溝面寬約0.3 m,覆膜式種植株行距一般按0.5 m,單行方式定植或行距0.9 m雙行式育苗種植。種植的平均密度約5 000株/667m2。灌水原則一般是在發棵期進行控透水后蹲苗,在同一生育期可以灌一次水或多次,應隨著苗棚內土壤濕度大小控制灌水量。
覆膜法栽培大棚種植后的整個出苗期內都要隨時做好通風和檢查,及時蓋地膜并放好秧苗,以免地膜與幼苗根系發生灼傷或導致根系被直接燒傷。棚內室外當白天溫度急劇升高或超過了28℃時,白天棚內更要應采取適當措施并及時地通風澆水及噴霧降溫,防止棚內發生持續高溫燒苗。其他相關技術操作管理要點均同于普通大田。在植株初花期前后及塊莖盛花期,可適當葉面噴施如塊莖膨大素等刺激作物正常生長所需要的養分調節劑。
大約6個月后,要及時收獲上市。收獲時,須盡量避免日光損傷薯塊,減少污染塊莖內部的泥土石塊等農藥殘留物,并盡量防止在日光長時間高溫曝曬下發生氧化作用,使薯皮褪色變鐵青。這樣可以促進優質馬鈴薯品種搶早上市,提高收購價格,也有利于早栽讓茬,提高塑料大棚種植的經濟效益。
這種病霉菌主要危害的多發處是馬鈴薯葉片邊緣上,一日就染病,呈一片黑褐,近葉柄呈淺扁圓形,濕度相對也有較大變化時,葉片表面便會散生出薄薄的一層棕褐色霉層。發病比較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馬鈴薯大量葉片的枯萎與脫落,田間一片雜草枯黃。針對馬鈴薯這種病,每年種植馬鈴薯時,可同時酌情優先考慮選用當地其他區域一些高產耐病性強、早熟優質的品種,及早適時進行收獲,與馬鈴薯的發病高峰時期正好相互錯開。
此外,建議生產者們選擇一些能長期在溫度適宜或土壤條件為平坦肥沃的土地范圍內大面積推廣種植的一般品種,增肥配合施用生物有機肥,提高該品種寄主的綜合抗病能力。發病施藥前進行防治,方法可用代森錳鋅600倍液+77%的多寧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隔7~10天用藥1次,連續使用2~3次;再用代森錳鋅600倍液+疫霜靈500倍液以及0.3%的食糖,連續藥物防治2次。
馬鈴薯晚疫病不僅可以直接侵染葉片,還極可以延伸甚至擴散到莖根段和薯塊,濕度較大的時候會造成病毒體的在種薯內部迅速而大量地擴散,葉片呈深灰褐色,馬鈴薯葉片表面甚至還會開始逐漸長生出許多小白霉菌,并且常散發出腐敗的白霉氣味。
防治馬鈴薯晚疫病主要措施方法。第一,與馬鈴薯早疫病一樣,選擇其植株抗疫病能力高又強壯的作物品種實施種植。第二,選用馬鈴薯無害病種育薯,減少病毒等初代侵染源,用于馬鈴薯種植的留種。第三,選擇地塊在肥沃土質、排水與透氣性均良好的無污染環境的優質田地,適當提前種植優質馬鈴薯,加強農戶的日常田間地頭種植技術管理的監督檢查力度等。第四,發病季節初期,可噴灑齊力可濕性粉劑的500倍液或甲基卡萊必理劑2 000倍,隔約7~10天換1次,連續用藥2~3次。
馬鈴薯塊莖生長期從馬鈴薯出苗一直到第二年植株現蕾結實為止,此長時期蟲害防治的重點一般是防治晚疫病、地下害蟲等。讓這些天然有機肥進行最充分的地溫腐熟,可以做到更加快速有效地減少各種農作物害蟲滋生與滋長;使用化學藥物法施肥對農村有機肥一定要及早進行統一集中處理,耕地在重新開墾施肥前,要用已稀釋為300倍的量液氨化的辛硫磷粉劑定期均勻定量地噴灑,撒在農田的有機肥土壤基質上,有機肥至少要按4桶/667m2化肥噴灑1次藥液,還要注意經常施肥,結合機械翻耕,使化肥藥液均勻且充分腐熟噴施在農田有機肥土層上。
對馬鈴薯地下害蟲,利用性信息素來誘殺成蟲,人工設置至少安裝1萬/667m2套個性誘捕器,設置的高度一般應避免超過距馬鈴薯植株根莖節頂端高度至少20 cm。有時也可綜合考慮利用白天夜間的燈光來進行人工誘殺,約1.33~2 hm2內布設至少1臺殺蟲燈,夜間也可定時或輪流定點開燈來進行人工誘殺,盡量提早采取各種措施,避免危害或少誤殺一些其他有害天敵。成蟲還未達出土期為害前,一般要快用亞甲基辛硫磷拌土地面均勻再適量撒施,或當蟲卵出土期結束后,及時噴用三溴氰菊酯粉劑或等其他化學藥劑,混合均勻噴霧進行防治。
綜上所述,早熟栽培馬鈴薯種植的整個種植過程相當復雜,還是要特別小心養護。掌握了上述馬鈴薯種植技術,能迅速有效地提高早熟優質馬鈴薯的產量,并且覆膜技術的合理使用又能使成熟馬鈴薯產期適當提前。加大寧夏西吉縣對農作物種植的教學科研宣傳力度,使全省更多農村的制種地區像西吉縣項目一樣逐步走上產業化、科技致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