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烈春
(遂川縣大汾鎮人民政府,江西遂川 343911)
作為人民飲食起居的主要農作物之一,水稻種植對于我國農業的生產與發展至關重要。但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多繁瑣的種植問題,對水稻產量和質量均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為了確保水稻種植的生產效率與有效數目,需要對水稻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加以研究。
我國水稻生產歷史悠久,在世界糧食生產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適宜水稻種植的土地資源逐年吃緊,為緩解此現象及抑制其范圍的擴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合理調研該地區水稻種植情況,提升重視程度,并制定相應的規劃管理工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進行農業種植與管理。換言之,為水稻種植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應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目前傳統的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情況下,相關部門過度開墾土地以提升水稻生產效率,不但嚴重損害了土壤及生態環境,也與我國目前水稻生產與發展的要求相悖,得不償失。
在種植水稻之前,應當結合往年種植水稻高頻出現的情況,為今年的種植水稻工作做好提前準備,用以保障日后水稻的健康成長。也應做好水稻生長管理工作,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種植水稻的土壤,基本滿足種植水稻的要求。另外,在進行水稻種子選擇工作時,應根據當地土壤的溫度、濕度、環境等相關影響因素,確保種子能夠適應當地的種植、生長環境。此外,做好前期準備,還能為水稻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水稻種植者應及時關注水稻出苗時期的成長情況,特別是水稻種植時期的溫度。在水稻還未破土時,若氣溫較高,要適當對水稻進行通風、灑水和降溫,以防水稻幼苗因土壤溫度過高而造成燒傷、干枯等現象。土壤及空氣溫度保持在25℃左右,是水稻破土后的生長適宜溫度,20℃為水稻生長至出葉、出芯的適宜溫度,可逐步且緩慢地降低溫度,使水稻適應生長溫度的變化。當然,水稻種植者應根據水稻實際生長情況,對水稻種植環境做出相應適當處理,例如通風、降溫等。如若碰見雷雨、大風、冰雹等極端天氣情況,需做好防雨、防水、防凍等預防工作[1]。
水稻的生長速度在出蘗時期會異常增快,且對土壤和空氣的環境與溫度等因素要求十分嚴格。在此階段,32℃是水稻生長的適宜溫度,適合水稻出蘗生長。此階段中,還應保證水稻接受長時間的照射輔助出蘗,否則會產生不必要的負面影響,甚至還會出現水稻秧苗死亡等情況。雜草問題貫穿水稻前期準備、出苗時期以及出蘗時期,因此,種植者應及時處理水稻成長地生長的雜草,防止因雜草過多掠奪土壤中的營養物質而影響秧苗的正常生長。
水稻種植者在水稻結實時期應及時關注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空氣溫度與濕度等,及時做好通風、降溫升溫或澆灌工作,保證水稻授粉工作的順利開展,以防水稻早衰等現象的發生。等水稻長成后,應及時收割水稻,保障水稻成色以及質料,避免水稻枯萎、發黃等現象的發生。
除雜草問題外,肥料問題也貫穿水稻生長的始終,是水稻出苗、生長的核心物質。水稻種植者在選擇肥料時,應根據水稻實際生長情況,科學合理選擇,規劃使用配比及周期。選擇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生產廠家,保障質量。運輸時,也應注意化肥通風干燥情況,避免肥料直接受陽光照射。在水稻插秧時期,水稻種植者使用化肥時可適當使用有機化肥。水稻耕田時期,水稻種植者可選擇有機肥與磷肥交替施肥,促進水稻成長[2]。
3.1.1 水稻常見病害
稻瘟病及枯紋病是我國水稻常見的病害問題。稻瘟病分為苗瘟、葉瘟以及谷粒瘟等,稻瘟病侵害的位置不同會對水稻苗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水稻苗蜷縮致死是受苗瘟影響。與稻瘟病不同,紋枯病是一種真菌病害,主要是由感染枯絲核菌導致形成的病害。谷粒不飽滿現象是受紋枯病感染程度較輕產生的,反之,水稻苗倒伏甚至枯死則是受紋枯病感染程度較重所產生。
3.1.2 水稻常見蟲害
螟蟲、稻飛虱以及稻縱卷葉螟為我國常見的水稻蟲害,其中二化螟或三化螟組成螟蟲蟲害。顏色呈淡褐色、五根線在背部的是二化螟。顏色呈黃白色,一條透明線在背部的是三化螟。頭部為褐色的是稻縱卷葉螟,稻縱卷葉螟因遷飛能力較強,相較于其他病蟲害,會大范圍破壞水稻的生長及發育情況。且由于溫暖潮濕的環境更適合稻縱卷葉螟的生長,我國南方水稻受此類蟲害侵襲現象更為嚴重[3]。
3.2.1 病害預防
合理規劃,觀察判斷水稻幼苗,及時發現并處理有病的秧苗,以防大面積傳染,將病害杜絕在搖籃里,使水稻稻苗后續的生長發育工作正常進行。化肥與水有機結合,充分補足幼苗的營養成分。可采用含有氮、磷、鉀等有機物質的肥料,與水配合使用,增強水稻稻苗的抵抗能力,有效抗擊病蟲害侵擾。科學選擇藥物,及時處理水稻產生的病蟲害,爭取做到藥到病除,從根本上有效防治水稻病害。
3.2.2 病害治理
為防止水稻受稻瘟病的侵害與影響,水稻種植者可將水與100 g的可濕性粉攪拌均勻,等分噴灑在水稻幼苗或水稻上,之后再在田間噴灑濃度為50%的磺唑。為有效防治紋枯病,施肥時可采用氮磷肥,適當增添些鉀肥和鋅肥,通過綜合施肥對水稻病害進行控制。水稻種植者應遵循“前淺、中曬、后濕潤”的灌溉方式灌溉肥料。紋枯病的治理方式相對簡單,傳統的藥劑防治即可。但是在灌溉化肥時,應在稻苗抽穗期之前拔節期之后,特別要關注最后三四個月的稻苗葉子。
如若水稻生長過程中,還是不幸出現了病斑等現象,應及時采取治療手段,以防錯過稻苗最佳防治時間。一般而言,將100 g含量為20%的可濕性三環唑粉劑與45 kg重的水混合,均勻噴灑在水稻稻苗上,可預防病斑現象的發生。如若水稻種植者采取硫磺唑預防水稻稻苗病斑現象,需將硫磺唑濃度控制在200~250 ml/667m2,應噴灑2次,6天左右為2次噴灑的間隔時間。
3.3.1 預防
可采取“以防為主,以治為主”的原則防治病害,從選擇水稻種子品種、科學育苗施肥等手段有效采取預防措施。結合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及生物方法等,保護水稻種植的生態環境,爭取農業可循環持續長期發展。蟲害預防工作在水稻生長初期就應刻不容緩,種植時更要科學合理規劃水稻稻苗布局,合理控制水稻密度,保證稻苗間距,限制像稻縱卷葉螟或稻飛虱等遷飛能力較強的害蟲。其次,科學合理規劃化肥使用程度,提高稻苗的免疫能力,增強其抗擊蟲害的能力,保證稻苗健康成長。
3.3.2 治理
種植者在面對大規模受蟲害侵擾的水稻時,需科學合理采用物理化學及生物控制方法。例如,將10 g飛斯凈、60 ml崔峰以及30 kg的水攪拌均勻,或用20~30 ml的含量為5%的丁烯氟蟲氰或60~90 ml的氯胺磷,均勻噴灑在受蟲害侵擾的水稻稻田。噴灑時,為保證水稻稻苗充分吸收藥物,可直接噴灑在稻苗根部。也可采用生物鏈間相克的方法減少稻螟蟲數量,如赤眼蜂等。
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水稻不僅保證了我國居民的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的順利開展,也是我國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政府與相關部門要加強水稻種植技術革新,預防整治水稻病蟲害,提高水稻種植的生產效率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