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秀琴
(項城市農業農村局,河南項城 466200)
隨著農業發展,高產栽培技術近年來在我國各地廣泛應用。河南省降雨量充足,十分適宜綠色玉米種植,為保證高產栽培技術能夠較好滿足綠色玉米生產需要,須明確栽培要點,并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更好提升玉米的種植效益。
在確認開展玉米栽培工作后,應先對地塊進行整理,做好土壤測土配方與優質玉米的選種工作。選擇高產優質抗病品種,曬種摧芽,土壤疏松肥沃,土層深厚,適時適墑適量播種,選擇優良性質的玉米品種進行播種。合理輪作。合理密植,施足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土地整理過程中應結合河南省的地理情況后進行深耕作業,在深耕后將已結塊的土壤碾碎,受河南省的整體地質情況影響,需將耕地的深度控制在20 cm以內,翻地后的曬土時間應保持在2天以上,通過翻土曬土的操作來為玉米的良好生長打下基礎。
在玉米種植之前,需對地質情況進行檢測。檢測土壤中的礦物質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通過對土壤情況的了解來選取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對不適宜玉米種植的地區則需要以施肥等方式將土壤情況改善,為玉米生產奠定基礎。高產栽培技術應用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在不同地區選取最為適宜的玉米品種與種植方式。完成品種選擇后,應對種子進行相應的處理,提高整體的栽培收益,滿足綠色高產栽培的基礎要求。應選擇晴朗的正午將種子晾曬,晾曬時間要掌握在2~3天,保證種子處于干燥狀態,可以在播種后快速吸收水分,并保證種子的發芽率,使其生長態勢得到優化。根據綠色高產栽培要求,需將種子浸種,拒絕用高毒性的包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裹,以浸種的方式將其中已經發霉和不可使用的種子篩選出來,并殺死種子可能存在的病毒與細菌,降低病蟲害可能對玉米栽培帶來的各類影響[1]。
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對玉米的種植時間與數量都有著極為嚴格的控制,結合河南省的地理特征與天氣情況,計算可知河南省的播種時間在5月下旬~6月上旬最為合適,而對套種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套種需要在小麥收獲后盡快播種最為合適,玉米的播種量與其成熟的時間以及潛在的產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在對河南省的田間進行分析后可知,河南省適宜以爭早播種、適時晚收的方式提供夏玉米的潛在產量。將潛在的產量與播種的數量相結合,針對不同類型的品種選擇不同的播種數量,對于緊湊型的玉米品種可將其種植的總量控制在2.5 kg/667m2的情況下,保持玉米種植間距在20 cm左右。盡可能選用播種機進行播種,播種機可以保證播種深度的統一,起到隨播隨鎮壓的作用。
在播種時,若要全面提高玉米的產量與高產栽培技術的效果,需要打造出苗全、苗齊、苗勻的高產栽培工作,及時查苗補苗定苗,及時松耕除草,科學灌水,綜合防治病蟲草鼠害。提高玉米產量,應在特定情況下開展與其相符的鐵茬搶種工作,鐵茬搶種可以有效避免玉米生長時存在的大小苗情況。在對天氣情況進行預估后,應及時播種,并在實際的播種過程中可以先播種后澆水,在播種完成后以適當的壓力進行鎮壓,進行一定的平整處理,進而實現苗全、苗齊、苗勻的高產栽培目標。
若使用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則需要對播種量與播種的均勻程度進行控制,盡可能實現顆粒均勻的整體工作效果。對播種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缺苗情況應進行相應的預防并在其發生后及時進行修補,從而實現對缺苗問題的有效控制,突出播種工作的綜合效果,采用鐵茬搶種可以使出苗時間獲得3天左右的提前[2]。
在開展夏玉米高產栽培過程中,需對玉米苗的葉片數量進行細致管理,在玉米苗生長到3葉后應立即進行間苗工作,并在其生長到5葉后進行定苗,通常情況下,高產栽培技術不會進行補種。間苗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品種的玉米選擇不同的間苗方案與留苗方案。以鄭單958為例,其留苗數量應在4 500~5 500株/667m2之間,苗間距應控制在16.67~20 cm。在夏玉米的播種與栽培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寬窄行的種植方式,對寬窄行距進行控制,寬行距在70~80 cm,窄行距在40~50 cm,使玉米可以高效快速地成長。
因玉米的生長過程為夏季,故其對水分有著極高的需求,在正常的降水情況下,降水即可滿足玉米的生長要求。但每年的6月中下旬黃淮種植區域氣溫偏高,降雨偏少,并伴有階段性高溫天氣,墑情不足或干旱地區需在播種后立即灌出苗水,確保苗齊苗壯,有條件的地區,建議采用微噴帶灌溉。干旱情況多出現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時期,此階段玉米對水分與肥料的需求極為敏感,因此應盡早灌溉,灌溉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高效節水灌溉方式等發展水肥一體化,做好水肥控制,保證夏玉米可以良好成長。
綠色高產栽培技術不僅需要在栽種階段對玉米種植的情況與效果進行控制,還應結合綠色防控要求做好相應的農業防控等工作,保障玉米可以有效生長。在玉米選種的過程中可對玉米的播種時機進行把控,盡可能避開病蟲害高發的時期,并結合各省的地理與土壤條件,對玉米植株的密度進行調整,實現田間的通風與透光等情況,營造出與不利于病蟲害生長的地理情況,保證玉米可以獲得良好的成長環境。在播種后,定期對玉米田間的生長情況進行檢查,對其中存在的病蟲植株與地塊等情況需要盡早進行處理,對受病蟲害污染嚴重的植株應立即鏟除焚燒,避免因病蟲害過于嚴重而對其他的玉米生長條件造成影響[3]。
生物防控技術依賴于食物鏈關系,通過對害蟲的種類進行辨別后投入或吸引該類害蟲的天敵來對害蟲的數量進行減少,此種方式因無化學藥物的使用,可以有效保護玉米所依賴的土壤環境。目前被廣泛應用的是以蟲治蟲,比如可以使用赤眼蜂對玉米螟進行防治,可以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接種赤眼蜂、卵塊,從而對玉米螟進行有效的防治。以菌治蟲也是目前被廣泛應用的一類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向已出現玉米螟的田間噴灑對玉米影響小的蘇云金桿菌來防治。若選用蘇云金桿菌,則應用大容量的噴霧裝置,在噴灑完成后若遇到下雨天氣需要進行補噴。
物理防控相對而言操作較為簡單,且物理防控的效果也相對較好。燈光誘殺、色板誘殺等都為物理防控技術,此類防控技術具有影響小、作用強的特點,采用振頻式殺蟲燈與黑光燈,在夜間利用蟲害的趨光性進行捕殺。若采用化學防控,應考慮到化學試劑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情況,在科學合理的范圍內選用化學試劑,盡可能將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小,在藥劑選擇過程中,要以低毒害、低殘留、高效果為選取要求。盡可能選擇生物制劑的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根據地塊的面積對藥劑量進行控制,在玉米開始生長到玉米收獲前,不可噴灑化學藥劑,避免其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農藥殘留。
玉米螟作為玉米病蟲害中危害較大、發病較廣的一類病蟲害,需要重點防治,可在玉米的喇叭口時期,使用濃度為1.5%的辛硫酸顆粒劑,與細土進行混合后,注入玉米的喇叭口中。若玉米已生長至雄穗打苞期,則應換用濃度2.5%的硫氰菊酯乳油,在玉米花絲處蘸滴,實現精準防治。對玉米生長過程中存在的大小斑病,可采用50%濃度的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天噴灑1次,噴灑3次左右便可實現有效防治。
在玉米高產栽培過程中,需要對玉米種植的各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在明確高產栽培技術應用要點的前提下,開展綠色玉米栽培工作。考慮到綠色玉米種植容易受到病蟲害威脅,種植戶還應優選病蟲害防控技術,更好地保證玉米的種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