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源
岑溪市梨木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梧州 543206
豬流感與仔豬腹瀉病癥的特征雖具有多樣性,但也可根據其病癥特點對癥下藥。通過加強對生豬的日常管理,強化免疫特性,制定有效針對性預防措施,可降低豬流感與仔豬腹瀉的發病率,以此來提高生豬整體質量、保證養殖人員經濟利益穩定,促進生豬養殖業持續發展。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豬流感發生率相對較高,發病期涵蓋了繁殖全過程,其傳染途徑廣泛、病毒傳染性較強。通常情況下,豬流感潛伏期在3 d以內,當病毒經過豬的呼吸道后,會在其分泌物中進行堆積,并把黏膜上皮細胞當成滋生場所,快速繁殖,因此,其它豬群接觸到病豬便極有可能被感染。在最初發病階段,病豬體溫會迅速上升至41 ℃左右,中期出現厭食、反應逐漸遲鈍等現象,后期嚴重時會因乏力、精神不足而臥倒在地。豬流感的病癥因豬品種不同而存在差異,一般患豬流感的生豬3 d左右開始散失熱量,對冷空氣異常敏感,使病豬不斷找尋熱源,糞便因身體機能下降而干結,嚴重時會出現球狀糞便、口吐白沫、咽喉發炎等現象,使病豬叫聲嘶啞不能進食、飲水。部分品種的豬在患豬流感初期會通體發紅,各個關節因出現疼痛感而行動緩慢,嚴重時會導致鼻子堵塞甚至呼吸困難,迫使病豬用嘴呼吸。此時若不對病豬及時采取救治措施,會導致病豬體重急速下降甚至死亡[1]。
仔豬腹瀉根據是否具有傳染性分為傳染性腹瀉與非傳染性腹瀉。其中,多數傳染性腹瀉均是由于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的,相比之下,病毒感染后果更為嚴重,一般在仔豬出生7 d左右患病率最高,導致在5 d內死亡的可能性極大。感染初期病毒會使仔豬糞便出現濃重的腥臭味,此時養殖人員應迅速采取防治措施,以防大量仔豬感染甚至死亡,使養殖人員蒙受巨大損失。對于另一種非傳染性腹瀉而言,其產生原因十分廣泛,患有非傳染性腹瀉的仔豬飼養環境一般較差,由此推斷,非傳染性腹瀉與飼養環境有著緊密聯系。非傳染性腹瀉與傳染性腹瀉相似,多發生于仔豬免疫力相對較差的情況下,使仔豬出現厭食、腹瀉等問題,引發嘔吐、精神萎靡,嚴重可能導致仔豬臥倒在地,甚至伴有高燒拒食等情況出現。由于仔豬品種不同,導致體溫升高有所差異,嚴重時可能會造成仔豬脫水,甚至死亡,為此,應做好仔豬的日常管理工作,降低仔豬發病概率。
面對來勢洶洶的豬流感,應加強豬群日常管理、改善飼養條件,同時確保豬群得到均衡的營養,從而增強其抗病體質。首先,豬舍應具有一定空間,防止豬群過度擁擠,其次應加強豬舍通風,并定期打掃保持舍內干燥、衛生。冬季溫度降低,可利用供暖設施等,保持舍內溫度和合理通風。同理,在夏季如果氣溫過高時,也應對豬群進行防暑降溫并確保其飲食充足。在對生豬進行調運期間,要特別小心氣候變化,并做好對各項突發狀況的應激預防,從而減少生豬發病率。對養豬場應實行全面封閉式管理,并嚴禁無關人士任意進出,且一切進出車輛均應進行嚴格消毒處理,豬舍內也應定期進行全面消毒。在豬群整體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可使用過氧乙酸、火堿溶液等進行場地消毒,但如果豬群中存在病豬,則應針對豬舍及其周圍環境使用0.03%的百毒殺進行消毒,頻次維持在每日1~3次,并交叉應用消毒劑。平時應加大對豬群的巡查次數,如果出現病豬,應立即向當地獸醫行政部門匯報,同時限制豬群流動,做好隔離和消毒工作。另外,應挑選健康豬群中優質生豬進行配種,若遇特殊情況需要引種,則應對引種生豬采取隔離喂養措施,隔離時間維持在30 d以上,以此保證豬群能夠優質繁殖。針對感染流感病死的豬,應進行無害化處理,禁止食用。
目前針對豬流感無特殊治療藥物,但可在病豬所飲用的水中加入清熱解毒類藥物,或肌肉注射止痛藥物,如復方氨基比林、安乃近等,也可注射抗生素以防繼發感染。若采取中藥的方式,可用大青葉或板藍根各30 g(仔豬則酌減)喂服健康的豬群;對于已經感染豬流感但其病癥較輕的生豬、仔豬,可在預防的基礎上增添大貝、生石青煎水喂服;而病癥較重的生豬、仔豬則以麻黃、葛根、桂枝入藥,再配合杏仁、生姜、生石青、甘草煎水喂服,每日一次,一次一劑即可。治療期間,在病豬尾巴末端、耳尖等位置利用尖針適當放血3~10 mL,可有效促進病豬康復。與此同時,應在病豬食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增強其抗病能力[2]。
仔豬在日常飼養中,首先需確保仔豬在其出生后1 h之內進行初乳吮食,使其擁有母源抗體。其次,仔豬的飼喂一般以母豬的乳汁為主,母豬的身體健康和飼料變化會直接體現在乳汁上,從而導致仔豬腹瀉,所以,應給母豬食用干凈、無污染、營養豐富的飼料,并用飼料儲存塔進行儲存。此外,還應注意母豬的飼喂方式,推薦使用自動化料線以及定量桶組合,進行定時定量飼喂,同時,還應減少人員進出,降低母豬的應激。產后7 d是加強腹瀉防范的重要時期,應做好豬舍的保暖工作,可使用電熱板和保溫燈對豬舍進行保溫、升溫,并保持舍內適當通風、干燥衛生。若因晝夜溫度變化較大,造成舍內供暖出現故障,則容易使仔豬腹部受涼,從而引發仔豬腹瀉。因此,豬舍溫度要維持在28~30 ℃,避免仔豬受冷導致腹瀉,一般仔豬在出生21 d左右便開始逐漸食用飼料,為確保滿足仔豬生長所需營養,應及時補料,使仔豬逐漸適應飼料喂食,從而產生免疫力。另外,應嚴格按照待產房與產房標準進行消毒,豬舍內各種用具建議采用氫氯化鈉進行消毒,豬舍周邊建議采用生石灰進行消毒,并選擇合格飼料進行喂養,保持仔豬飲水干凈、營養均衡。飼養期間,禁止無關人員隨意出入、頻繁串舍。對于即將分娩的母豬應格外注意其清潔消毒工作,避免仔豬出現腹瀉情況。且疫苗注射工作應在母豬分娩前進行,如此可有效降低仔豬腹瀉發病率,待仔豬斷奶完成后,可接種副傷寒疫苗,提高仔豬成活率[3]。
對于仔豬患有的非傳染性腹瀉,應究其發病原因,從而對癥下藥。例如:仔豬出現發熱狀況,應對其注射穿心蓮溶液,若仔豬發病情況較為嚴重,可采用阿托品加碳酸氫鈉的方法進行治療并防止仔豬中毒。在具體的生豬養殖過程中,無論仔豬因何種原因導致腹瀉,都極容易引起仔豬體內微量元素流失,造成仔豬營養不良,可嘗試將口服式補鹽液與適量的微量元素進行融合用于仔豬治療,確保仔豬在治療過程中不會脫水死亡。對于仔豬患有的傳染性腹瀉,則應立即封鎖豬舍,養殖人員需確保病豬糞尿不外流,可將病豬糞尿進行發酵消毒處理,切斷病毒傳播途徑,以防對其它仔豬造成傷害。
與此同時,應對豬舍環境進行全面消毒,防止疾病大面積傳播。對于病毒性腹瀉,可根據仔豬實際患病情況采用適當抗生素進行肌肉注射,以大霉素為例,對于病情較輕的仔豬應每天注射兩次,每次注射量控制在1 500 IU,或選用白細胞干擾素進行注射,注射量應控制在2 000 IU左右。如此,連續用藥5 d,病癥可明顯減輕,7 d后便能基本痊愈。而對于細菌問題引發的腹瀉,治療時間極為重要,因此,若養殖人員發現仔豬出現腹瀉情況,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以防錯過細菌類腹瀉的最佳治療時間,增加后續治療難度。在整體治療過程中,應對豬舍內部及周圍環境進行清潔消毒,避免滋生細菌加重仔豬腹瀉情況,若發現仔豬患有寄生蟲類腹瀉,則可通過抗球蟲藥進行治療。另外,應將已患病的仔豬轉移到溫度適宜且干燥的地方進行隔離,并清除好病豬排泄物,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同時也要對與病豬同窩的仔豬加強藥物預防,最大程度減少仔豬患病率[4]。
綜上所述,豬流感與仔豬腹瀉兩大疾病是生豬養殖過程中必須突破的難關,一旦豬群中出現病豬,應及時對病豬進行隔離,并合理用藥,同時做好病豬的清潔、消毒工作,以防病癥傳染。對于病豬所在的豬群進行集體消毒,并喂以適當大青葉或板藍根,增強豬群整體抗病性,從而最大程度降低生豬患病率。養殖人員還應加強豬群日常管理,保證生豬喂食合理、飲水干凈、營養均衡。另外,應保持豬舍內部環境干燥、通風良好,并對豬舍及豬舍周圍環境定期消毒。此外,還應確保豬群能定期接種疫苗,擁有健康生長環境,從根本上提高生豬抵抗力以及仔豬成活率,使養殖人員得到穩定的經濟利益。